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22 11:15:51

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合作交流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西北五省区跨地域协作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展览,反映一个区域历史文明进程,这在国内首开先河,无疑是一大创举。本文结合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首次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联合展览及其近两年工作的具体实践,探讨区域博物馆合作与交流的组织运作模式。

[关键词]丝绸之路;区域博物馆;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05-04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从事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民众提供教育休闲服务。其使用的是社会公共资源,利用国家和社会募集的资金。目前,国内博物馆从体制上看大都由政府投资,是为社会提供收藏、展示和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除遗址类博物馆外,省级博物馆必须在2008年免费开放,其他级别博物馆2009年全部免费开放。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415个,其中,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国有博物馆2384个,非文物行政部门所属的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75个,民办博物馆456个。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800余个。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政府财政供给也相应大幅提高,绝大多数博物馆一改过去的“门庭冷落”,2008~2009年,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共计接待观众8.2亿人次,平均每个馆观众量比免费开放前增长了80%,仅甘肃省博物馆观众参观量就从免费开放前的年均2万人次迅速增加到2010年的70万人次,数量增长近35倍。免费开放后,在参观人数倍增的同时,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观众职业和群体构成看,原来以机关、部队、学校、旅游团队为主,现在以社区居民、散客为主,其中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从地域构成看,多数博物馆的本地观众比例大幅增长;从年龄构成看,正在逐渐向高龄和低龄两个方向延伸。

博物馆免费开放扩大了观众覆盖面,让更广泛的公众以观赏、体验等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方式认知祖国历史、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使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地区、行业、层级间以及体制上的分割,我国博物馆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个博物馆都还是一个个零散的点,还没有连成线、形成面,相关的合作更多地局限于馆与馆之间,没有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层级和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博物馆联盟。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丝路专委会”)的成立和近期举措,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方向。

一、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缘起和《兰州共识》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最重要的通路,更是古代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中国,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丝绸之路经过的最重要路段。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高山峡谷丝绸之路,四条线路及其分支道路涉及今天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河南、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区)。丝路沿线遍布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遗迹和遗物,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共通性。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专家学者对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成立一个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由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以及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学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团体自愿结合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专业委员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为了各相关博物馆及文博工作者的共同期望。

2010年9月4日,由甘肃省博物馆发起,经中国博物馆协会批准,来自全国52家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博单位)的107名代表共同参加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兰州召开的成立大会。大会按照规定程序选举出专委会组织构成人员,制定并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工作规划》,明确了今后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责任与义务。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在近3个小时的讨论中,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各自所在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对新成立的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经过讨论,代表们就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通过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共同发展达成广泛共识,形成了《兰州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进一步创新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事业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坚持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不断优化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运行效率、不断改善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服务手段,使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事业进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间要在文物资源共享、展览项目共同策划、科研项目共同协作、人力资源共同整合等方面进行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学术研究的全面繁荣。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通过合作与交流,共同在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物质文化的互通有无等诸多学术研究上共同协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知名度的全面提升提供坚实的学术基础。

进一步开创丝绸之路国际合作的新局面。通过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各项优势的全面整合,以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利用丝绸之路多国联合申遗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同全世界的丝绸之路相关博物馆及各研究机构广泛交流,促使丝绸之路研究成为国际性学术研究热点。

自丝路专委会成立的近两年时间内,各成员单位多次召开相关协调会议,共同商定了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近三年的工作规划,包括:建立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网站,搭建专委会成员之间学术和业务活动交流的便利平台;积极推介“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合理安排其在国内的巡展和到国家博物馆进行展出的交涉工作,并向海外(重点是美国、日本)进行推介工作;确定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大纲的编写工作和进入具体实施;积极扩大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宣传工作,把专委会办成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力争发展海外会员单位;组织力量进行包括陆路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四条线路的“大丝绸之路展”展览大纲文本的编写和展览设计工作;组织专家和学者赴中亚或日本进行有关丝绸之路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配合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工作,争取吸纳中亚等地区的博物馆团体会员,把专委会办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团体;召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二、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探索博物馆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创新是现今社会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求得发展。创新也是博物馆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高低的体现。博物馆文化创新,核心是理论的创新,关键是体制创新,主体是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博物馆工作者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深入研究现实问题,体现博物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责任。

2010年8月底,在丝路专委会成立之初,由西北五省区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大型联合展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系西北五省区省级综合博物馆首次整合馆藏资源,旨在通过汇集各省区具有代表性的丝路器物或遗存,多维度地展示以这五个地区在时空上构架汉唐丝绸之路的动态过程。展览展出西北五省区22家文博单位多年来出土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241件(组),时代上起春秋战国时期,下至宋元明清。展品包括固原李贤墓出土的镏金银壶瓶、琉璃碗两件国宝级文物,新疆伊犁昭苏波马古墓出土的金器、青海都兰热水出土的丝绸、甘肃省庆城出土的胡人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的陀罗尼经咒、宁夏西夏王陵出土的迦陵频伽等144件(组)一级精美文物。展览按照时代顺序分为:“丝路萌芽”(春秋战国时期)、“丝路开启”(两汉时期)、“丝路畅通”(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繁荣”(隋唐五代时期)和“丝路余晖”(宋元时期)五个部分。展览展示丝路兴衰的全貌,揭示了西北地区与丝绸之路相辅相成的关系,反映了西北五省区丝路文物资源的互补性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现场感与整体感的有机结合。各部分展览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自春秋战国时期至宋元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和丝路文化。

西北五省区地缘相连、文化相近,历史上陆地丝绸之路由西安出发,跨越五省区架起了欧亚大陆文化交流沟通和物资贸易往来的桥梁,在该地区留下许多相同相近的珍贵文化遗产。借助丝路专委会成立的东风,西北地区博物馆之间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该地区博物馆之间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展览陈列、社会教育等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这一展览先后在西安、杭州、沈阳、大连等地巡展至今,取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一致好评,在四个省市展览近一年时间,观众已达到300万人次,借展经费200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博物馆界大力倡导区域交流与合作的今天,西北五省区跨地域协作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反映一个区域的历史文明进程,这在国内首开先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开端,这一尝试的成功也创造了新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区域博物馆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的具体组织运作模式如下:

(一)项目的缘起

丝绸之路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普通观众喜爱的历史主题。甘肃省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多年来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巡回展览,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专家的普遍关注,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了弥补“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仅反映丝绸之路甘肃段的不足,配合丝路申遗工作,也为了尝试区域博物馆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的战略目标,甘肃省博物馆萌生了与西北其他省份共同举办有关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想法,首先提出了举办西北五个省区丝绸之路联合展览的构想,西北五省区六馆馆长积极响应,表示全力支持。

2009年12月由甘肃省博物馆牵头,在兰州召开西北五省区博物馆馆长座谈会,商讨联合举办展览的相关事宜,包括确定主题、内容、大纲框架及各省内容设计人员名单等,陕西历史博物馆率先提出前期组织工作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承担,具体承担展览文物的初选、展览大纲的编写。

2010年初,西北五省区六馆的主要业务人员汇集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起草的陈列大纲和办展协议基础上就展品选择、运输、人员往来和展览费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商讨。

(二)项目执行组织

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六馆成立展览组委会领导小组,组委会由各方馆长组成,组委会主任由展出地馆长担任,组委会应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确定展览组织、协调、展出事宜。

组委会下设项目组,项目组由各方熟悉本省(区)文物的业务骨干,包括陈列部、研究部或保管部负责人、内容和形式设计人员组成,负责各方相关内容的撰写、文字图片等资料和宣传材料的提供,各方展品的组织与提供,各方筹展期间的布展工作。陈列大纲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内容设计人员初步拟定、总纂,六方共同讨论和完善。

由项目组根据展览计划和洽谈情况提出策划意向,在获得展品基础材料、目录和图片后,对展览进行评估,在得到评估报告后,再由西北五省(区)六馆馆长联席会议进行决策。此后,对展览的场地和时间进行规划和确定,进入正式的展览筹备阶段。

项目组对展览大纲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在展览大纲的组织上,语言的运用上以及辅助展品的选择上,如何将本地域文化变成其他地域民众所能接受的知识,如何让观众从中找到文化之间兴趣点和知识点,六馆之间的专业工作人员从史料的驾驭能力到与各馆间专业人员的学术沟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多次召开展览大纲讨论会议,最终形成系统、完善的展览大纲文本,并确定展览名称为“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 区域博物馆联合办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化队伍是难以完成的。

(三)项目执行情况

最初确定“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览在西北五省(区)六馆作巡回展出,首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再依次到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展出,然后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展,扩大影响。但展览于2010年8月16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幕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反响,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全国各地博物馆及部分海外博物馆也纷纷要求巡回展出,自此展开了该展览的精彩旅程。到现在展览依然在外省展出,明年已确定在深圳、广西等地展出。

在陕西首展前通过媒体新闻宣传报道,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为观众诠释展览内容。《文博》2010年第3期组织专刊,由各馆专业人员围绕丝绸之路主题发表专业研究文章18篇,深入解读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内涵。同时,各承办单位先后出版了三本“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制作精美的图录及宣传彩页、举行隆重的开幕式等形式,进行了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活动。

展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在陕西、浙江、辽宁、大连四省市展出一年时间,参观人数已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借展经费达近200万元。许多观众参观展览后,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该展览展品新颖精美,结构宏大,表现出了西北五省(区)在丝绸之路起源和演变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大密度、多方位的宣传教育和学术推广活动赢得了各层次观众的好评。很多观众在留言中纷纷表达了对祖国悠久文明和精巧器物的自豪与赞叹。

(四)文物运输安全、点交方式、展厅环境和相关要求

其一,文物运输及安全责任。文物运输途中的安全,由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运输方负责,其他省(区)博物馆出具委托书;文物在展出地展出期间的安全,由展出方负责。展出期间,展出方应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采取必要的文物保护措施。

其二,文物点交方式和方法。文物展品包装由提供方各自负责,展品到达接展地点后,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牵头,其他省(区)博物馆各派一人到现场后方可打开包装箱,进行点交签字确认。文物的点交方式和方法由提供方填写详细的文物完残情况表,非常仔细地将展品现状进行图像和文字记录,图像包括照片和录像。残损状态需要局部特写。在展品描述方面,使用通用的标准化词汇,展出方签字确认。

其三,展览设备和设施的完善。项目组在办展前派专人到接展方查看展览场地。除了基础的安防条件外,对于展厅的面积、高度、承重、温湿度条件、防火防盗应急条件等问题,要求有详细的调查并由接展方在协议书中填写具有法律效力的满足展览要求的展馆设施设备有关条款。

其四,展览方与接展方签订联合举办展览协议书。各省(区)参展文物由各个博物馆分别报送当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新形势下,博物馆如何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也是我们关注的热点。“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就是以文物为载体,展示古老的西北地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丝路专委会成员单位精诚合作,不断实践,获得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探索区域博物馆合作办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展的成功举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长效、规范地使丝绸之路专委会的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方面,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各地的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专委会工作以更务实的指导、管理、协调,专委会也要制定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规划,积极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小博物馆的帮扶力度,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博物馆的帮扶力度,要在选择文物、经费拨付上向中小博物馆倾斜。这也是中国博物馆区域合作和发展上需要重视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充分发挥专委会的组织协调功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结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纽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对话之路”。随着丝绸之路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部分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它开通早,使用久,范围广,涉及我国的省份有7个之多。这些省区之间地缘相连,文化相近,有着可以系统展示历史内蕴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存,奠定了省际之间多样化合作的基础。因此,在丝路专委会第一次秘书长工作会议上制定的诸多工作规划中,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展览的筹备工作即是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和展示的题中之义。2011年5月10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牵头,福建博物院承办,在福州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陈列研讨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及相关博物馆10个省份的4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集中讨论了“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大型专题陈列的组织及展开模式,从陆路丝绸之路联合陈展组织运行模式借鉴经验,对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陈列开展的主旨及组织形式进行了研究分析,并达成建设性共识:陆上丝绸之路做得好,海上丝绸之路要跟上;认真观摩取经,精心策划陈列展览;收纳范围要大,选取文物要精;联合陈列展览以申遗为支撑和目标,打造文化精品;多赢合作共谋图发展。2011年7月16日,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召开的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11年工作年会期间,特别组织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筹展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海上丝绸之路联合陈列由福建博物院组织牵头,开展时间定为2013年。根据两次会议精神,福建博物院目前已经完成了相关材料搜集工作,草拟了陈列大纲框架体例和合作方式的初步构想,并组织馆内或省内专家进行了论证。拟定12月初在厦门召开海上丝绸之路 联展第三次联席会议,将草拟大纲送交各参展省份,请求修改并补充详细内容及提交参展文物清单。我们相信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博物馆的共同努力下,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展览必将求同存异,集新、集精、集美、集大成,并取得圆满成功。

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丝绸之路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丝绸之路是曾经的,也是永恒的。

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涉及博物馆最多的专业委员会。作为一个由中国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以及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和团体自愿结合的,以加强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各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并以丝绸之路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委员会,只有整合一切资源,做好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以展览交流为契机,各博物馆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需要开展多种内容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项目,才能更好地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及其相关文化事业共同繁荣发展。

上一篇:浅谈汉阳陵博物馆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下一篇:浅议语言与思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