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8-21 03:28:18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

【摘要】我们处在一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势飞速变化的时代,作为我们传统优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我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集体观念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日常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 实效性 研究

随着党的执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势的变化,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作为我们一个传统优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而如何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增强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加强和改进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价值取向多元,主体意识增强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个体本位走向集体本位,从关注自身到国家以至国际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身心共同发展,知识和能力共同进步,思想和政治意识逐渐成熟,学识和思想道德共同养成的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确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变化快,具有多种经济成分,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大学生们也面临着一个选择和评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迷茫、困惑、不解,出现了政治意识相对弱化、知行脱节、是非观念淡薄、诚信滑坡、价值体系混乱、缺乏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必要的社会正义感等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型,学生承担了部分教育经费,大学毕业生面向社会,自主择业,使在校生、特别是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和大专生,感到前途渺茫,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正确的成才理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我意识,个体价值。崇尚个人与社会兼顾,贡献与索取并存。客观地讲,价值取向多元化是社会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折射,人的自主、自由、自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但少数大学生片面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不相协调,陷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潭。

(二)参与意识强烈,缺乏集体观念

在校大学生中,生源成分复杂,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培养工作的要求及大学生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相比,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还存在着明显差距。但是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民主意识强烈,经过三年的高中刻苦学习,他们非常热衷于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希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发挥特长。但由于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同时法律观念和规范意识淡薄,往往一项工作一个人干不了,多个人又不能团结合作,显得书生气十足,脱离实际,不易被社会接受和理解。

(三)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凸显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大,一些人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难以承受过重的心理负荷,有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一方面学校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另外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为社会偏见所左右,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丢面子”或被视为精神不正常,因此宁愿忍受疾病的煎熬,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其次是父母。而选择向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倾诉的却很少。这样导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失和,校园环境气氛紧张。

二、影响和制约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分析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具体来看,导致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1、社会变迁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特征

世纪之交和21世纪头20年将是我国社会变迁速度最快、社会结构调整幅度最大的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就其最主要的方面来说,集中反映在人们对利益关系看法的改变,以不同的形式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化思想。由此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泛功利化”倾向较为普遍;他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更多地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

同时,校园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大学实行收费制后,学生作为教育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增强,过去是“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现在是“家长送我上大学,我为家长要争气”。其次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由于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学生求学目的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必然多样化。另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变得比较实际。为了就业,他们热衷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在争当学生干部和入党问题上掺杂了更多的世俗因素。

2、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社会思潮也不断地在我国进行传播和渗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既为大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新钥匙,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传统的灌输式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因而大大降低。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冲击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模糊。三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而涌进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近年来在广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体现出民族主义、“左派”思潮、“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巨大影响。

3、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侵入了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在闲暇生活、娱乐消费、成才就业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休闲、娱乐和交往的方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垄断权。原来通过封锁或有意识传递某些信息,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和道德的做法已经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根基。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对我国实施“分化”、“西化”。他们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甚至雇佣网络,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3月对全国15所高校进行“大学生信息渠道来源”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被动接收的电子邮件中,有9.8%属于反政府的信息,有3.4%属于色情内容,有74.0%属于商业广告;大学生对网上批评政府的言论态度模糊。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1、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陈旧,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方法是紧密联系的,方法好了可以事半功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一些老方法,如形势报告、读报纸、组织学习等。但是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今天的形势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仅依靠原来的简单、陈旧的方法,不积极地去探索和创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方法,肯定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得不到保障。

2、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大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应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而学生思想问题来源于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应该是贴近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的,必须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未能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方面还很不够。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任务还很艰巨。

3、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者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队伍素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不适应需要,知识陈旧、能力不强,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在思想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功能定位不清晰,很多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仅是充当“消防员”的角色,以学生不出事为原则,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合机制尚需建立,孤军奋战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全员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

4、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固有的道德认知水平,影响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是整个社会机体和功能的一部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他们接受思想、政治、道德诸方面的教育,不仅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渴求知识,希望接受教育,但他们往往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与判断,缺乏一种自觉接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将原有经验认识与自己现在教育反复参照,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少数大学生对这样的选择采取消极态度。

三、增强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

从高校的普遍状态来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改革发展的“两张皮”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社会共同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也未能形成。

解决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的“两张皮”问题,应当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自觉地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纳入高校改革发展、学术建设和专业建设之中,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建立起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

增强学生参与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集中表现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不盲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刺激和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使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真正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却占少数。就现实而言,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缺乏的有五项:联系实际的内容、有效引导、与网民的沟通能力、广泛宣传和思想启迪。这些不足构成了思想教育类网站的最大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已有多年,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在大学生看来,建立和完善宣教网站、培养专职网络工作者、规范和引导各种论坛、设立专门机构以及加强网络监控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在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时,必须重点考察他们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网络沟通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

第二,加强时事评论、心理咨询、在线思想交流和中华传统文化等板块的设计和建设。

第三,坚持发表正面引导文章和批驳错误言论双管齐下的网络舆论建设方针。营造正确高效的网络舆论氛围。(下转第72页)

(上接第99页)

(四)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每所大学都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所,形成心理咨询网络,每100名大学生配备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尽快在高校中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要以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个性的稳定性为原则,以适应能力、耐受能力、控制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康复能力为基础指标,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评价体系,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矫正和解决。

(五)加强班集体建设,加强集体观念建设

学生班集体建设,是保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从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角度,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入手,高校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新措施,并从通过发挥辅导员、班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加强班集体建设的有效方法。只有遵循班集体建设的规律,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结合新形势赋予的丰富内涵,才能把班级真正建设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摇篮,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何伟.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山东省青年管 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2] 朱前星.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 报告[J].零陵学院学报,2005,(3).

[3] 唐凌,龙汉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模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4] 廖和平,周雄文,王卫方.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 原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

[5] 宋文军,孙伟洵,李维民.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效性[J].绥化师专学报,2004,(11).

[6] 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分析[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6,(2).

上一篇:高校共青团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