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时间:2022-08-19 01:34:32

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

摘 要:把目前职业学校普遍“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上升到关注对学生终身发展教育上来,并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为此,提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概念,并就此课程体系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开发和应用作了阐述。

关键词:职业能力;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课程

作者简介:陈鸣(1957-),男,广东潮州人,贵州省建设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59-0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注重以人为本,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家长的要求。为此,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显得尤其重要。贵州省建设学校从2007年以来,在专家指导下,开展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收获颇丰。现介绍如下:

一、关于职业能力

综合分析文献资料,国内外对职业能力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两方面的能力,一种是能够应对专业需要的专业能力,一种是和某项专业技能无关的非专业的能力。据此,我们将职业能力归纳为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

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完善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这已经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职业能力就是“工作任务的胜任力”,是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综合,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完善的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组成,专业能力的开发以职业活动的学习为依据,虽然在专业能力开发的同时伴随着非专业能力的塑造,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有适合的课程来进行专门培养[1]。为此,我们在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

二、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专业能力指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是“显性”的职业能力。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的课程首选是根据“职业活动(能力)”的规律,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2]。这种课程一方面摒弃了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将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满足“做中学、做中教”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课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遵循了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课程开发进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思路、统一过程、统一结构、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经过“五统一”开发的课程,我们称之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标准化课程”,实际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标准化”了。

(一)统一思路

1.以大类专业分类梳理专业;

2.以岗位群为线索确定课程;

3.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4.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

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二)统一过程

1.市场调研----走访企业,了解岗位需求;

2.职业分析:与相关行业、企业一起研究确定岗位群和相关职业;

3.与相关企业技术主管一起确定专业主干课及专业方向课项目设置;

4.理论与实践课程教材编写;

5.企业反馈、教学反馈、再修改。

(三)统一结构

1.所有的课程都由“公共基础课+大类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构成:

{1}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文化能力,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服务;

{2}大类专业基础课:为同类岗位群专业基础学习服务;

{3}专业主干课:为特定专业和学生考证学习服务;

{4}专业方向课:针对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服务。

2.每个大类专业都由不同课程构成:

如:机电技术大类专业(图1);

如:酒店与服务大类专业(略);

如:建筑施工大类专业(略)。

(四)统一标准

就是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标准开发课程教材,将原来以理论为主线的学科课程改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在课程中,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就是典型的实际的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就是一个项目,若干个项目就构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也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活动(能力)”。而理论则是为实践服务的,与实践活动无关的理论一律拚弃,所以理论是相对不完整的。

(五)统一模式

按照统一的标准,将所有课程的教材统一成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共八个步骤[2]。即:

1.项目要求:按照在企业生产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提出的要求,主要有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文明生产要求和环保要求等;

2.项目理论:与生产任务相关的理论,是多学科的,是简明扼要的;

3.项目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可用文字描述;

4.项目路径与步骤:完成任务的步骤,可用文字描述及流程图表示;

5.项目预案:设计一至两个经常出现的共性问题;

6.项目实施:实施项目的劳动组织形式、完成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器件及对学生完成项目的考核评价;

7.项目作业:学生不使用设备即可完成的课外作业;

8.项目拓展:为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难度稍高的课外作业。

酒店管理前厅服务实例(略)。

机电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实例(略)。

建筑工程施工基础施工实例(略)。

三、非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非专业能力指专业能力之外、可以普遍适应所有岗位需求的其他职业能力,是满足个体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稳定、可迁移、可持续的个性心理特征。强调的是可持续性和潜在的可能性,是“隐性”的职业能力。

现在,不少大型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满足特定岗位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员工具有再学习、转岗、提升的潜力,以及团结协作、融入企业的可能,在企业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推动企业进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技能要迅速根据企业需要迅速进行调适,并接受企业的培训,进入新的学习周期。在工作中,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组织、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自我调适等非专业能力,这对于适应不同岗位需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此,学校只有迅速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除完成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外,更要完成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既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全面的非专业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非专业能力,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一个选择与取舍的问题。因为学生如果以职业人的身份进入社会,他(她)所需要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而在职业学校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学校分别针对在校学生、毕业生、学生家长、企业4个群体发放了调查问卷224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9份。探寻在当前形势下,适合中等职业学校“非专业能力”培养的能力目标。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

(1)设定了5个调查方向:校内学生“非专业能力”调查、校内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毕业生“非专业能力”调查、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调查以及企业“非专业能力”调查。

(2)调查的基本做法:一是根据我们现有的专业和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被调查单位,努力使被调查单位在行业和数量上具有代表性;二是针对校内与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重点是调查学生重视以及希望培养的非专业能力目标;三是了解当前职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四是了解职校学生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

通过数据统计显示,在对企业的调查中,他们认为“非常重要”的能力排名前5位的是: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信心、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

企业认为“重要”的能力排名前5位的是: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信心、学习掌握新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以上两个排序中沟通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自信心得到普遍重视和认同,反映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应用具有自信能通过沟通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职业者,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更是一个管理者所需要的能力(表1)。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了我校的能力培养目标框架是:

根据上述能力培养目标框架,结合中职学校的规律,我们确定了培养非专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如下:中职学生在校两年四个学期,共完成走进职校、我能变强1、我能变强2、走向职场四个模块的学习。

第一学期走进职校:为新生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三学期我能变强1、2:用两个学期的时间针对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进行专门培养。

走向职场:为即将进入顶岗实习的学生围绕职场礼仪、职场体验、职场写作等进行训练(表2)。

根据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学习模块。所编写的活动手册大致由:“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感悟”、“说一说”、“笑一笑”、“写一写”“职场案例”、“职场体练”、“职场礼仪”等内容构成。采用感悟式和体验式的方法来进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做一做”借用了能力拓展的“体验式”训练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成功、分享乐学。

四、成效与展望

不论是实施专业能力课程还是实施非专业能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二是对企业的,三是教师自己的。经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主要是:

(一)在对学生专业能力课程教学的问卷统计显示,有90.70%学生表示喜欢上这种课;有84%的学生表示自己以后能处理相关技术问题;有76%的学生认为小组学习的方式对学习帮助大;有7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上有较大收获;有5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方法上有收获。

(二)企业认为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在与人沟通合作方面有明显进步。此外,这些学生在来到企业后,对新的环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格开朗,对工作和生活充满希望的态度较明显。

(三)上过这类课程的教师普遍感受是:对于开发这类课程的教师他们的感受主要是:

1.累、辛苦。比在教室里上课辛苦得多;

2.教学效果能最快地得到反馈;

3.能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

4.上课教师要有激情,能更好地展现教师魅力;

5.成功地上完一个班的课,看到学生们欢呼雀跃,感情激动,成就感油然而生;

6.上职业能力课程的老师更能被学生认可;

7.中职的学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8.非专业能力培养设计的“破冰”行动,学生需要,教师也需要。真正需要的是心与心的“破冰”;

9.不仅仅是上课,也是老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历程;

10.“项目”本身的成功与否不重要,有时失败比成功更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与成长。

而对于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而言,他们的感受主要是:

1.职业能力课程的开发,涉及更多的领域和学科,需要教师跨界涉猎;

2.专业能力的项目设置需要体现新工艺、新流程和新技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能作为教学项目。非专业能力课程的项目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挑战性、娱乐性、刺激性、合作性;

3.教学设计应有渐进性,让学生感受挫折、失败、痛苦、指责等,也要让学生珍惜成功的不易;

4.授课教师的培养应该与课程的发展、完善一同成长;

5.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应该可以吸收各种有益的元素,因为能力本来就是多元化的。

从以上反馈信息不难看出,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无论在学生、企业和教师中都是受到肯定的。说明这个课程改革方向是对的。虽然我们在中职学校中提出并实践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照搬,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却不少。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停地实践研究下去,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职业院校学生非专业能力培养与全面发展[J].教育文化论坛,2010(3).

[2]杨黎明.关于项目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09(36).

上一篇: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下一篇:技能人才“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