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垄断立法必要性的经济分析

时间:2022-08-18 10:10:25

我国反垄断立法必要性的经济分析

制定反垄断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也许很多人会肯定地说,当然了,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探讨的必要。之所以在此讨论我国是否应制定反垄断法,是因为虽然现在我国很多的舆论都在呼吁反垄断法的出台,但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自1987年国务院法制局成立反垄断法起草小组到今天,《反垄断法》仍难以出台,主要原因就是关于反垄断立法必要性的争议直接延缓了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其中主要争议就是中国在现阶段是否需要反垄断法。笔者认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不仅有必要,而且是越快越好。本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以反垄断法制定的否定意见为基础(所谓“有破才有立”),然后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否定反垄断法制定必要性的意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称之为“经济发展水平否定论”和“规模经济否定论”。以下将分别予以介绍和驳斥。

经济发展水平否定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垄断现象不若西方国家那么严重,故无需反垄断法。本人认为这种观点不成立的理由在于:(1)将反垄断法产生的必要性与经济水平挂钩,是不符合反垄断法的历史发展规律的。1890年美国制定《谢尔曼法》时,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我国今天而言不可能高吧?这一反托拉斯法的出台是出于维护企业自由竞争的需要,是因为市场中的垄断现象破坏了自由竞争。后来的德国、日本等国家制定反垄断法时,也是因为市场上出现的垄断限制了竞争,就进行立法。所以,当垄断出现并破坏了竞争时,国家法律就应出来调整了,反垄断法的出现是为了规制垄断,经济发展水平应算不上它产生的必要条件。更有学者提到,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反垄断法,因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反垄断法,竞争就难以完全进行。这种观点表明了经济水平落后的国家,只要它要竞争的经济,就应该有反垄断法。我国的情况不正属于此类吗?(2)这种观点在理解垄断时强调了经济性垄断而忽略了行政性垄断。也许我国的经济性垄断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典型,但数量和危害并不小;更重要的是,现阶段我国最严重的是行政性垄断,这是西方国家基本没有的。我国的法律当然是建立在本国实际情况基础上的,所以如果面对大量的、危害严重的、民怨很大的行政性垄断不管,认为立法应缓行,是不恰当的。

规模经济否定论

垄断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其实这也是我国反垄断法一直未能出台的主要原因。许多人认为现阶段中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企业的平均规模过小,规模经济还没有实现,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如果制定反垄断法会阻碍企业的规模化。这种把反垄断法与规模经济相对立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有限度的。即是说,规模经济虽然是以企业的生产规模为条件,但并不意味生产规模和企业的效率始终成正比。就是在确定的行业和确定的优化企业规模的条件下,现实的企业规模除了需要考虑规模经济的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本身的一系列条件,特别是经济和技术条件,如专业化生产和基础设施状况。要考虑企业的生产环境,例如对采矿企业来说,若矿藏储量大,企业的规模就可以大一些,否则就会浪费生产资源。此外,企业规模还得考虑企业生产的外部条件,特别是市场的需求和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市场建立的时间越短,社会对产品的需求越大,企业就越是可以进行规模经营。相反,如果市场老化,需求接近饱和,以规模经济为尺度建立的大企业就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实际上,任何行业都不存在绝对的和普遍适用的优化企业规模。任何企业都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即根据自己所处的生产环境、技术条件、管理水平、市场的大小和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因此,那种把中国的企业规模与外国企业规模相对比来认定中国企业规模大小的做法,对于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是有害的,因为它不利于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那种仅仅从机械化生产出发而确定的优化企业规模,由于完全不考虑市场条件,不考虑产品的运输条件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实际上它们对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也并不总是真正的优化规模。

第二,企业的经营规模也不等于企业的竞争力。现在世界上许多大企业都存在着低效率的“大企业病”。据统计,世界500家大企业的排名榜上,每10年就有1/3的企业被淘汰出局。除了几家特殊的企业外,在30年前的世界500家大企业中,至今保持其地位的已寥寥无几。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规模,因此,企业应当从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规模,一切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地追求一个“大”字。

第三,企业的优化规模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即是说,竞争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手段,而且也是优化企业规模的有效手段。诚然,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与国外一些大企业相比是小了一些,但这不是中国企业的问题,而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垄断和地方封锁,中国的汽车行业决不会出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的汽车组装厂,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也不会出现现在这种普遍过小的状况,企业间的专业化协作程度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低。因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为了减少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在本能上就存在着扩大市场占有额的愿望。为了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它们一方面会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扩大投资,另一方面也会通过企业兼并或者联合的方式进行外部扩张。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劣质产品和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出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破产或者兼并就如同兵家胜败一样,是完全正常的。许多人已经注意到,外国有些企业的规模很大,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等。但是,这些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都是在竞争中自然形成的,即是在企业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经济实力后,自然地通过购并和重组形成的。

然而,中国当前所进行的企业合并或者兼并基本上是由政府出面,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进行的。这些在政府干预下形成的企业集团,虽然表面看来很大,但其资产营运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未必能够适应这种大规模的经营,到头来只会徒有其名,甚至适得其反。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生产率还比较低,但这不是因为企业的规模过小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然而,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和管理水平低的状况,是不能只通过企业合并的手段就可以解决了的。恰恰相反,这种“拉郎配”式的企业集团将会使企业刚刚获得的一些自又一次被截留和上收,企业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不仅影响企业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影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第四,反垄断法与推动中国企业的规模经济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目前,针对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僵化体制和规模小而分散的状况,中国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及通过企业间的兼并和联合实施大公司的战略,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战略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并不存在矛盾。因为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是合理原则,它不是反对所有的企业联合。根据联邦德国、美国等国家控制企业合并的经验,反垄断法禁止的只是那些能够产生或者加强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合并。因此,它与中国支持中小企业的联合、扩大企业的平均规模和实现规模经济的经济政策并不矛盾。它们是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同步进行的两个方面。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武汉市公安干部学院)

上一篇: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湖北省发展中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