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科技中介组织的NGO化演进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17 07:00:39

社会治理视角下科技中介组织的NGO化演进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NGO组织的基本属性,其次阐述科技中介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并对“科技中介组织NGO化”这一概念做出界定,最后从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及志愿性4个方面研究科技中介组织的NGO化演进路径。

[关键词]社会治理;科技中介;NGO;演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57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2

0 引 言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没有彻底理顺,存在政府和市场两头独大、社会短板的窘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要求,即政府需要厘清其所承担责任的边界,执政理念要从“管理”转型升级为与“市场”“社会组织”平等对话、协商协作的共同治理体系。其中,非政府组织(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形式,特指那些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及其他法人等,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正式组织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上,以官方机构或官办民营或民间独资等多种形式运行的科技中介组织凭借其在科技管理领域中的资历与经验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也具备进化为NGO组织的现实生存需要和内在发展潜力。

1 NGO组织的基本属性

与NGO组织类似的组织用语还包括:非营利组织(NPO ,Non-profit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第三部门(Third Sector)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以及志愿性是NGO组织的基本属性。①非政府性:独立于政府之外,是NGO组织区别于政府机构的本质特征。众所周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治理体系的三驾马车,三者互相独立,以平等的关系通过对话协商来共同治理社会事务。因此,NGO组织必须凸显与具有排他性垄断权力的“政府”有着清晰边界的、隶属于“社会”的独立性。②非营利性:NGO组织的运营目的不是获取利润,这是NGO组织与谋求赢利的企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即NGO组织不具有企业特有的利润分红等谋利机制,其资产也不得以任何形式被私人占有。因此,NGO组织虽然可以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运营,但并不是为了实现股东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是用于实现社会目的。③公益性:NGO组织的工作应有利于谋求“公共利益”或“公众福利”。因为NGO组织获取资金和人力资源更多的是凭借组织自身公信力衍生的社会影响力,而公信力来自NGO组织持续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因此,以各种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服务公益事业,解决社会性问题,应成为NGO组织普遍秉持的公益性使命。④志愿性:NGO组织的创建者、参与者和支持者之间不存在领导与下属的行政隶属或经济雇佣之类的关系,而更多的是基于成员自主、自觉、自愿的非功利思想驱动,志愿性是NGO组织能够持续发展壮大的内在驱动力。

2 科技中介组织NGO化的概念界定

2.1 科技中介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

2015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等基本原则,这为科技中介组织的职能定位指出了方向。目前,科技中介组织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一般分3类:①用硬实力直接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主要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形式为创新主体服务。②用技术知识、管理经验等软实力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发展运营,以智囊组织、专业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形式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调查、评估及鉴定等服务。③集聚、统筹政府和市场中闲散的人力、设备、资金资源,以人才中介市场、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形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2.2 科技中介组织的NGO化概念

为避免陷入“政府专权而僵化,市场逐利而失灵”的困境,政府职能正在从“管理”逐步升级为“治理”,其实质是向社会组织让渡权力,让社会力量参与科研项目的社会管理中。目前,在承接政府让渡出的科技管理职能上,科技中介组织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具备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优势,但也存在过度依附于政府、缺乏社会独立性及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等劣势。因此,必须以改革的姿态来面对“创新社会治理”赋予科技中介组织的历史性新机遇和新挑战,对科技中介组织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机制进行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促使其向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及志愿性4个方面进化,使之成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力量,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保障其更专注于创新主体的诉求,一般称之为科技中介组织的NGO化。

3 科技中介组织NGO化演变路径

3.1 科技中介组织的非政府性

在“社会管理”阶段,政府一手包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机制,其官本位和行政化色彩常常导致管理手段僵化、执行力低效的后果;在“社会治理”阶段,政府简政放权,其职责从“掌舵手”演变成了“划桨手”。在实际操作中,科技中介组织要乘此东风着手改革,从政府的层级体制中“脱嵌”,主动去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根据自身能力整合人才、科技和品牌资源,更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加速科技项目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3.2 科技中介组织的非营利性

市场中的企业以谋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是科技创新最具活力的动力源。但是,一个完全以赢利驱动的自由化的市场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却忽略那些对于重大科技突破和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的,但短期回报率低的投资和建设。因此,科技中介组织要在其愿景和使命中以非营利性为发展原则,其开展任何活动的最终目是为社会提供公共需求和服务。在实际操作中,科技中介组织可凭借其自身的专业性、学术性和技术性开展多样的社会服务以获取合法赢利,但赢利所得必须继续用于组织的发展,绝不能在组织成员之间分红。科技中介组织的活动和运行资金可来源于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资金,也可来自于社会企业、研究机构或个人的捐款、捐赠。

3.3 科技中介组织的公益性

科技中介组织坚守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这两个NGO组织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失去政府公权力和企业金融资本衍生出来的强大影响力。在实际操作中,科技中介组织要想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凭借其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形成的公信力,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持续的具有价值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比如科技中介组织作为联接政府项目―市场需求―技术成果三方资源融会贯通的中介节点,发挥“学术+专业”的优势品牌,在政策咨询、市场调查、成果转化、科技评价、科普宣传及学术交流等领域做出更多的具有公益色彩的贡献。

3.4 科技中介组织的志愿性

NGO化的科技中介组织,其驱动机制不同于政府机构的权利驱动和市场企业的赢利驱动,更多的是依靠组织的建立者、参与者和支持者自身的奉献精神。目前,科技中介组织的成员大多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知识分子或技术、管理人才,组织成员的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技能和参与奉献精神较强,这为该组织构建一种建立在志愿性基础上的开放、透明和规范的运作机制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在实际操作中,志愿性使得NGO化的科技中介组织在聚集优秀人力资源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和开创性,组织一支年轻化、知识化、技术化的志愿工作者,既节约了组织的运营成本,又扩大了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4 结 语

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商、协作的社会治理体系中,科技中介组织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并存,只有跳出“政府―市场”的二元思维定式,在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及志愿性4个方面对组织体制进行NGO化的改革,才能成长为独立发展而又具备公信力的第三方力量,承担政府让渡的社会管理职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8):32.

[2]林海,彭劲松,严中华.从NPO到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转型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8):215.

[3]王名.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上一篇:信息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下一篇:发展视角下的扬州城管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