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化学教学策略 提升中考复习效果

时间:2022-08-15 11:36:38

创新化学教学策略 提升中考复习效果

【摘 要】 化学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如何组织好化学复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巧妙组织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通过复习课能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

【关 键 词】 创新;教学策略;提升效果

化学复习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复习课不同于新课,它没有固定教材,在中考复习中,许多老师往往采用三轮复习法:先按章复习,整理每章的知识点,第二轮复习再按专题进行复习,大致分为化学实验、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等,最后进行综合复习和模拟试题。复习方法多采用归纳法、分类法、对比法等。但笔者几年教学下来,发现这样的复习思路虽好,但在具体教学中,也常会出现许多问题:由于时间限制和教师自身等原因,在复习中,教师往往机械地重复已学知识和技能,致使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掌握知识,复习可有可无;担心学生无法归纳全面,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代劳”,将自己最完美的总结、最完善的知识网络展现给学生,希望他们记住并加以运用,致使一部分同学无法完全“消化”,只是强行记忆,一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就感觉困难,甚至有部分同学感觉知识越来越多,网络越来越乱,课堂也越来越枯燥。如何组织好化学复习?笔者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巧妙组织内容,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通过复习课能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技能。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点来加以阐述。

一、创设宏观情境,激发复习热情

应将知识内容、教学重点置于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延续学生在新授课中的学习兴趣,减少复习的枯燥感,我们可以运用生活、生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

如在《酸碱盐》一章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厨房中的化学——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案例。我带学生走进厨房,以厨房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引出酸碱盐的复习。一开始,我给学生展示厨房中的用品:食盐、蔗糖、食醋、碱面、鸡蛋、皮蛋等等。通过研究食醋,让学生回顾食醋酸性的检验,复习酸碱指示剂、pH试纸的使用以及用食醋除水垢、与金属反应等一些知识的拓展;接着通过猜谜引出纯碱,让学生设计一张纯碱的“名片”,介绍它的基本情况,包括颜色、状态、分类、化学式、酸碱性、用途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形式,给枯燥的知识复习增加了趣味。而后,对前面涉及到的物质进行分类,找出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构建反应的关系网。在练习巩固的阶段,也可以设计生活生产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二、构建知识网络,提升整合能力

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皮亚杰也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给他们。”因此在化学复习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浓缩所学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而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复习中,如果教师着重于各个操作知识点的归纳,虽然整理得非常清楚,但难免过多强调识记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先从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取和量取、加热、仪器的洗涤和连接、蒸发、过滤、溶液的配制和药品的安全使用等方面设计错误操作,让学生当一回“医生”,诊断一下“病因”,开张“处方”,然后让学生讨论上述“症状”中涉及到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并归纳总结操作中的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最后,教师也可以继续让学生为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设计使用说明书等等,增强知识的使用性。

三、拓展知识层面,激活发散思维

在复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简单重复,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思考的激情。因此,我们要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知识,让学生深入思考。学生思考得越深刻,越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本身及其内在原因的认识。

如《物质构成的奥秘》一章,多数学生对微观化学理解不透彻,仍停留在概念的记忆阶段。复习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教案。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氯化钠微观形成过程(配结构示意图和化学反应方程式:2Na+Cl2=2NaCl)

(教师活动)其中涉及到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子、原子、离子。

(教师活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分别是什么?你学过的哪些物质由这些微粒构成呢?

通过复习回顾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教师活动)能否表述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三种微粒的关系,构建简单的关系图。

(教师活动)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

学生可能无法迅速理解问题或答到点上,这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分析,教师可设计形象生动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得失是形成离子的原因。

让学生利用图形或前面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去分析质量和半径的大小。

四、实施探究学习,挖掘主体潜能

翻开几年来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中考试题正不知不觉地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迅速接受并整合新信息,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复习阶段,适时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对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分析研究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都不无裨益。

在化学复习中,不一定要专门开辟一堂实验课或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复习中,我们可以随时插入研究性学习:如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解决、学生对某个知识的疑问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都可以来进行研究,也就是所谓的轻“形式”重“研究”。

如在研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中,小组同学将洁净的铁钉投入到氯化铜溶液中,发现铁钉表面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气泡产生。笔者设计教学片断如下:

(学生活动)讨论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从物质组成的元素角度分析,讨论得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Cl、Cl2、O2、H2。

(学生活动)分组评价这些猜想是否成立,讨论如何设计利用实验来确定该气体。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未知气体的一些性质。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25℃时: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是500,极易溶于水;Cl2在水中的溶解度约为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

学生根据资料,很快否定了生成的气体是HCl。

(教师活动)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是其他三种中的一种或几种?

O2和H2的证明方法很简单,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氢气无氧气,关键是证明有无Cl2,学生有些犯难。此时教师要从氯气的性质等加以引导,学生豁然开朗,想到将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塑料瓶,旋紧瓶塞,震荡,看瓶是否变瘪;气体导管伸入水槽中,是否有倒吸现象;称量气体通过的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看瓶质量是否变化等等。在方案基本形成之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中考复习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复习内容需要不同的侧重方法,有时更需要将多种方法渗透融合起来,甚至做一些改进和创新。总之,在中考化学复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设计环节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既不枯燥,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77-108.

[2] 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60.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的高效性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学生记忆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