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大类招生专业选择追风行为的经济分析

时间:2022-08-15 12:10:14

【前言】高校学生大类招生专业选择追风行为的经济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量表设计。在理论分析和访谈回顾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归纳出高校学生专业选择调查问卷,并对某校2008、2009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预测试。为了消除被实验者的防御性反应,题目编制采用“投射式提问”,即让被实验者对关于“其他人”的做法和想法的陈述做出评定。根据...

高校学生大类招生专业选择追风行为的经济分析

摘要:运用行为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310名学生的问卷调研及因子分析发现,个性因素、信息不对称、求利心理及声誉等因素,构成了高校学生专业选择追风为的诱因,并进一步阐释了其生成机理。最后,对如何降低高校学生专业选择的追风行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选择;追风行为;理性选择;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为了吸引生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了高考入学的大类招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成绩或个人爱好选择专业。可以看出,这一选择机制的初衷是为了人尽其才,但也出现了一定的追风行为,即某些热门专业成为学生追逐的目标,而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无人问津。若采取按成绩排名的选择机制,则会导致优秀学生涌入热门或强势学科,而一些相对较弱的学科保证不了优秀生源,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同时还会使学院人才培养进入一种无效率状态。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这对学生发展而言,盲目的跟风选择专业,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或继续深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采取经验分析与理论追溯相结合的方法,就高校学生专业选择中产生羊群行为的具体原因作深入探讨。

二、研究设计

1.量表设计。在理论分析和访谈回顾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归纳出高校学生专业选择调查问卷,并对某校2008、2009级经济管理学院学生进行预测试。为了消除被实验者的防御性反应,题目编制采用“投射式提问”,即让被实验者对关于“其他人”的做法和想法的陈述做出评定。根据预测试结果,删除与研究目标关系不大的项目,并对歧义性或模糊性项目的陈述进行修正,形成了最终的问卷。问卷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有6道题,是关于被实验者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个人追风倾向的强度调查;第二部分由14道题构成,是羊群效应影响因素的问卷,包括:学习能力因素(I1)、个人兴趣因素(I2)、思考程度因素(I3)、他人决策因素(I4)、专业内容了解(I5)、专业就业前景(I6)、继续深造影响(I7)、同学老师建议(I8)、高年级学生就业形势(I9)、家庭社会就业发展(I10)、未来收入(I11)、职业选择(I12)、发展机遇(I13)、与他人比较(I14)。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记分法,并由被实验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判断做出选择回答。

2.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中的公共因子是不可直接观测,但是又客观存在的共同影响因素,每一个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即:

Xi=a11F1+a12F2+…aimFm+εi,(i=1,2,…,p)(1)

式中的F1,F2,…,Fm称为公共因子,εi称为Xi的特殊因子,用矩阵可表示为:

X=AF+ε (2)

其中

X=X■X■┆X■,A=a■ a■ … a■a■ a■ … a■… … … …a■ a■ … a■,F=F■F■┆Fm,ε=ε■ε■┆ε■

满足:

(1)m≤p;

(2)Cov(F,ε)=0,即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是不相关的;

(3)DF=D(F)=1 0 1?埙 0 1=Im,即各个公共因子不相关且方差为1;

(4)Dε=D(ε)=σ■■ 0 σ■■?埙 0 σ■■,即各个特殊因子不相关,方差不要求相等。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与统计。采用现场调查方式进行,现场发放并回收,调查对象为某校2008~2009级经济学系(一级学科)学生。调查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获取学生的配合,待其填写完后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31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为92.58%。其中,男生占64.3%,女生占35.7%,选择金融学59%、国际经济与贸易为24%、经济学为18%。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检验,见表1(下页)。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较小,某些变量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且不是单位矩阵,不必考虑变量严重共线性的问题,可进行因子分析。

问卷的信度是考察问卷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在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我们必须考虑其信度,以确保测量的质量。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α系数)来分析信度,为0.78,符合要求。巴特利球体检验的显示结果中,KMO值为0.640,且显著,说明该组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衡量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KMO通常采用如下标准:在0.9以上,非常适合;0.8~0.9很适合;0.7~0.8适合;0.6~0.7不太适合;0.5~0.6很勉强;0.5以下,不适合)。

2.因子的提取与命名。按照提取出的公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的原则,我们可从中提取出4个公因子,其特征值最初分别为2.665、1.999、1.237、1.176,共解释了原始变量总方差的70.546%。根据各主因素的负荷分布情况,每个项目的公因素方差及各主因素所包含的高负荷项目的意义,获取了四个主因素,并且对其进行分类,见表2。

F1命名为“个性特征”因子,包括学习能力、个人兴趣和思考程度三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在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的决策情境中时,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专业选择追风行为的影响。F2命名为“信息扩散”因子,包括专业内容了解程度、就业前景了解程度和继续深造影响,其含义是指在专业选择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信息,导致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自己的判断来获取最优效果的决策。F3命名为“求利”因子,由高年级学生就业形势、社会就业发展趋势、未来收入、职业选择和发展机遇五方面组成。专业的好坏直接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挂钩,因此是否有利于其未来发展将成为高校学生决策时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F4被命名为“声誉”因子,包括他人决策影响、同学及老师建议和与他人比较。这里声誉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舆论,包括各种传媒中的信息和亲友老师的建议。

3.对结果的讨论。对于“个性特征”因子的解释。首先,大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会经历自我感知的过程,然后制定决策,小部分对自我能力、动机、情绪成熟度与威望等有较高评价的优秀学生,会坚持自己的主张,独立选择合适的专业,但大部分自我评价低的学生,则被他人的决策所影响,盲目追随他人的选择。其次,处于选择专业情境中的学生,将面临较大的情绪敏感性,较往常更敏感的情绪会让其更易受周围人的感染,做出违背自己主张的决策。此外,学生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独立决策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他人影响而盲目跟从,产生羊群效应。再次,根据“锚定心理”,高校学生选择专业也易被周围一些显著的、难忘的信息所干扰,媒体的渲染、亲友的建议在潜意识中会被当做可靠的参照系,依据不可靠的证据产生的认识,很可能是歪曲的。对于“信息扩散”因子的解释。首先,大多数学生对专业信息的了解是不全面的,专业选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许多学生会“跟风”模仿别人的行为,相比较于盲目的选择,相信周围大多数人的决策往往会更可靠,这样追风选择某一类专业的情况就产生了。其次,在专业选择过程中,接受到的信息也是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亲属等不同媒介获取到海量的真假莫辨的信息。然而,作为对专业仍处于认识阶段的个体,并没有能力来取精去粕,筛选对自己有利的消息,面对过多的信息,只能通过盲目的“随大流”选择热门专业,以求得心理安慰。再次,信息性社会的影响,即在模糊的情境下,人们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任务越困难、情境越模糊,越容易追随群体。由于对备选专业知之甚少,导致在分流时急切从各个渠道获取信息,然而,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往往带来的并不是确定的选择,而是更加模糊不定的判断,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学生作为阅历少、心智不成熟的群体,会更加缺乏信心且慌乱,再加上亲属和朋友的建议所干扰,极易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从而追随大众选择,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对“求利”因子的解释。首先,在大多数高校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着激烈的找工作竞争压力,这一压力从大一刚入学开始就已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决策。不同专业在未来的优劣势便是首要考虑的要素在择业过程中,众多毕业生面临同时被比较的局面,能否取得理想的工作便取决于自身和其他毕业生比较后的结果,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为了尽量避免找工作时可能面临的风险,往往选择与优秀学生相同的专业。其次,依据“前景理论”,在学生选择专业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毕业后就业及未来发展确定的、有保障的专业,根据往届学长的经验及社会与亲友的信息,能够知晓当下社会紧缺的或是职业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为了保证其未来确定的发展前景,通常就会扎堆选择某些或某一类专业。对“声誉”因子的解释。首先,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大学新生而言,他们对备选专业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由于不成熟和相对缺乏自信,往往倾向于相信成绩优秀学生的选择和长辈的建议,表现突出的学生或长辈就可能充当“专家”的角色,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决策。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具有不服输的心理,如果大家都选择某一专业,自己也有能力胜任,从而使自己也步入“优等生”的行列。其次,在金融业、IT行业广受追捧的时候,选择这类专业,一方面可以证明自己价值和实力,尤其是对一些平常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能够与优秀学生选择同一专业,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能与“好学生”比肩,进入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社会的认知中,“热门专业”往往能获得更高的评价和反响。因此,为了能获得家长的称赞或亲朋好友的支持,他们迫于“面子”的压力也不得不跟风选择热门专业,以期能得到表扬或赞许。

上一篇:浅析计算机课程的认知策略 下一篇:运用多种教学活动进行英文电影片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