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时间:2022-08-14 06:18:25

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协调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生活共荣共进的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战略思想。它是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综合考虑统筹解决。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不就农村说农村,不就城市说城市,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摒弃城乡两策或重城抑乡,或片面强调农村优先发展思路,从城乡各自的小循环、小系统走向城乡统一的大循环、大系统。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城市幅射带动的优势和城乡关联优势,打通城乡,使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城市带动乡村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曾把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缩小了城市发展差距。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的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的能量越来越大,城市也有能力带动农村。但中国人口多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道路必须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

一、以大中城市作为突破口

大中城市基础设施好,聚集功能强,居民收入高,吸收境外投资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强,第三产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大大增多。据中国社科院的专家1999年调查,我国109个小城镇,平均人口4.5万人,年均就业比重只有25.9%,而20-5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55.5%,50―100万人口城市就业比重为66%。由于大中城市就业好于小城镇,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大中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小城镇发展的潮流。因此我们要遵循国际惯例,采取自上而下的方针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完全打开大中城市的大门,为愿意有能力到大中城市安家的农民提供方便,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最大贡献。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进城的脚步,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发展小城镇是重点

小城镇是城市和广大农村联系的桥梁,它既是城市市场延伸,城乡进入农村的入口,又是农村市场的发育地和接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据国家发改委计算,若在2001―2015年,每年能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速度,将转移2.5亿农村人口。小城镇建设的重点要放在现有的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不能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定城镇规模和布局时,要防止不顾条件,用行政手段人为造城。要考虑到规模经济,集聚效应的因素,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等因素,要把小城镇努力建成一定社区范围内具有较强幅射能力和吸引富余劳动力潜力的中心。要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目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的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街道景观,园林绿化,市场开发等方面都在较好地规划之中。要狠抓产业支撑,形成城镇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城镇的产业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有的可以利用既有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加快工业发展,走工业主导型路子;有的可以发挥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型路子;有的可以依靠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走旅游带动型路子。总之,由于各地区位、资源、环境和主导产业不同,城镇化发展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走工农业商贸、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运输、旅游、电信等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要改革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剔除粘附在原有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凡是进入小城镇的农民,有了稳定的职业,收入和生活条件后,必须参加社会保险,也不要急于收回承包地,为未来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坚实的资金基础,从而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解除后顾之忧。

三、有序的组织和指导

鼓励农民进城成为市民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但目前,大量的农民涌进城也是不现实的,城镇化的滞后性,就业岗位的局限性,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等原因,不可能一下子转移太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民农闲时外出打工也是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方式。据统计,2002年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已达到9400多万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但农民外出打工过程中碰到许多具体问题,如外出打工人员花费成本较高,平均每人至少要花600―700元,主要包括车费、伙食费、外出务工证,计划生育证、体检费、职业介绍费、暂住证办理费等,这些花费对相当部分农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另外,大多数农民都是以自发转移为主,盲目性大,有些人外出转一圈,还难于找到工作。有序的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减少农民外出的盲目性是帮助农民致富的一件民心工程。因此,各级各地政府,特别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省、市应该把它看作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兴农产业”。政府在指导农民外出打工时,要做好三项服务:

一是信息服务。要面向市场,开展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的调查。首先要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库,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逐村、逐社、逐人进行登记,以摸清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的基本情况。其次是政府要积极与大中城市的政府和用人单位联系,建立长期的劳务输出关系,一旦用人单位需要农民工,可根据数据库的信息,马上组织农民工向用人单位输送。政府还要整顿和规范职业介绍机构,及时真实,准确的企业用工信息,对于虚假信息,欺农、坑农、骗职业中介费的职业介绍机构,一旦查实,要坚决取缔。各级政府办的就业机构也可以直接与用人企业联系,由企业派人到当地与农民签定外出务工协议,保证农民外出有活干。

二是强化培训。农民的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重要因素。从调查情况看,高中毕业者一般仅占10%左右,初中毕业者占30%左右,小学毕业者占30%,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盲,而且80%的没有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因此,大量农民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在劳务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就业渠道窄,从事的大多是简单的,粗放的工作。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城市生活常识,不适应就业和城市生活的要求。这就出现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大批进城的农民又找不到合适工作的现象。对农民工进行强化培训,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农民工的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培训,可以通过订单,定点、定向的形式,对市场上用工量较大的餐饮、保健、建筑、制造、电子装配、家政服务等行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培训与办证相结合,使每位受训者获得技能资格证,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还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委托培训关系,定向地为企业培养有关人员。除了技能培训外,还要对农民工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常识。为了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般应采用低费或免费的方式,应该由财政出资为农民培训提供经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比给他们直接发放补助金更有效,因为这有利于更新他们的观念,转变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大的发展。

三是跟踪服务。由于农民外出务工比较分散,缺乏组织,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如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用工单位拖欠工资,特别是一些建筑企业到了支付工资的时候,包工头就不见踪影,农民工一年的辛苦付之东流。劳动合同不对等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用工单位要求农民工每天工作12―15个小时,超过《劳动法》的规定,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农民工输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在外遭到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应该由政府劳动部门出面为其伸张正义。对于外出妇女需要一年一次的计生检查,也可以委托当地医疗机构代办,对妇女人员较多集中地,还可以由当地派人去集中办理,省去每次妇女来回跑的路费。为了鼓励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尽快致富,呼吁政府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委党校)

上一篇:“圈地运动”:败家子式的“发展” 下一篇:书刊互动谋双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