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科学化的思考

时间:2022-08-14 04:28:38

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科学化的思考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除了辅导员工作水平的科学化,必须抓住自身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教育人,然后兼顾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教育与管理、成长与成才、奖励与处分、培养与就业、个性与素养等,以一种全局观来协调各方面关系,做到自身工作的系统化、整体化、高效化;还包括辅导员工作机制的科学化,如何深入分析辅导员工作环境的现状,创造适合辅导员工作成长的良好机制和平台,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机制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逐步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关心招生转向关心师生发展,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生态的一极,工作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但辅导员在学校人事格局中存在边沿化趋势而产生一些问题,辅导员队伍还是缺少科学化的规划和系统化的发展,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环境导致职业倦怠化

辅导员工作任务重内容杂,往往身兼数职,除了高职生的素养、职业教育与日常管理外还要做学院的其他行政工作,工作时间难固定,格式化运作,责任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有住公寓的全天候、全职业段的要求,辅导员单身时候,住公寓是省时、省钱、省精力,尽情享受校园的便利,但是有了情感和家庭需求和现实后公寓就不再是牵挂,而是挥不去的忧愁,如果是女辅导员,由于社会角色的分工,有了家庭后生活上的压力更大,这样容易会因工作疲劳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2.格局导致工作边沿化

在高职院校体制中,教书、育人虽然并重,但是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说,没有教书会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不满,但如果没有育人不会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的不满,而是没有满意,这样教书和育人就会在取舍时,分开了主流和边沿。辅导员上的课程一般是专业课程的补充,多被看作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学生平安的角色,而过多的行政工作又使其在学生眼中成为只会发通知、收表格的收发员。所以实际中辅导员地位和心态会趋予边沿化。

3.现状导致决策失语化

在以教学为中心工作的高校伦理中,专业教师和行政领导较之辅导员拥有更强势的话语地位,辅导员虽然因为学生说话最多,却因为阅历浅、年纪轻而在学校决策时话语权有限,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常常陷入失语化困境。入校时间短加上年龄代际的实际,年轻辅导员与资深教师和行政领导的非正式组织的交叉重叠较少,平时谈心也少,这样领导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不了解、不理解辅导员,这也使得其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三、提高辅导员工作机制科学化的思考

辅导员除了自身努力提高职业能力,总结经验、探索方法之外,学校也应该不断优化外部工作环境,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和激励辅导员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1.完善辅导员的制度体系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外在的约束和激励, “玉不琢而不成器”,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体系对于提高辅导员工作机制科学化有很重要的意义。(1)建立健全科学的辅导员宿舍考核制度、工作满意度测评制度、定期学习读书制度、工作经验交流制度、进修培训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科研鼓励制度、职称保障制度,在制度上真正保障辅导员是学校教师的一部分,使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有“归属感”,在职业上有成长的快乐感,能够愿意长期留在学生管理的岗位上。(2)让辅导员真正接专业的地气。学校辅导员招聘时不一定完全考虑专业对口,但高职学生培养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这样辅导员工作分工安排时要考虑“三下”,也就是辅导员要下专业、下班级、下支部(学生支部),实现辅导员真正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走尽学生。

2.贯通辅导员的职业通道

贯通辅导员的职业通道,就是要研究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生态中的一个类型独立于教学科研和行政两极之外,关键是如何贯通教学科研、行政和辅导员队伍之间的通道,只要通了,这个高职院校的新类型就能良好的融于有机系统中。

(1)开展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没有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更不会有辅导员的专家化,辅导员工作的探索和研究就没有动力,所以引导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显得很重要。(2)辅导员类别和职称的科学规划。要真正实现提高辅导员工作机制科学化水平,其工作细化和深化很重要。目前学校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主要是按思政线评审,因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要求有点高,所以金职院有效探索校内辅导员职称评审的“地方粮票” 很值得推广,但如何与“国家粮票”对接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辅导员分类,我们可以根据辅导员职称和工作年限,分为事务型辅导员、专业型辅导员、理论型辅导员三大类。刚加入辅导员队伍的应届毕业生,年纪与学生相仿,容易与学生沟通,但另一方面由于阅历不足,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时可能会考虑不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深入、透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因而,刚入职的辅导员应更多地承担事务性的工作,在此过程中完成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事务性工作可以帮助新辅导员逐步深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收集、熟悉学生的各类信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的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知识储备。

对具有3-5年左右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允许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科知识过硬的辅导员向专业教师岗位调整,鼓励思政教育工作出色的辅导员向专业型辅导员发展。对于专业型辅导员,应适当地减免其事务型工作,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另外,专业型辅导员还要总结、整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方式,指导刚入行的辅导员开展工作。

3.尝试辅导员的挂职锻炼

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2009年北京市启动了高校辅导员挂职锻炼工作,选派高校辅导员到街道(街道办事处、街道党工委)、乡镇等正处级单位挂任“一把手”助理,从事基层党群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工作。这项工作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作为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载体和辅导员的能力水平,高职院校也可以在辅导员中选拔优秀的辅导员到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挂职锻炼工作,工作年限短的辅导员利用寒暑假开展,年限长的辅导员可以考虑脱产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的实践平台,是辅导员核心工作的扩展和延伸,是辅导员提高阅历和职业能力的有效的社会途径,为辅导员促进政校企深度合作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阶段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工作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且应从高职生职业培养、辅导员自身发展、外界环境和工作机制改善出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积极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科学化建设的进程。

上一篇:从课外读物中领略历史 下一篇:好动孩子的“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