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族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时间:2022-08-12 02:58:53

提高民族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

摘要: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为民族高校辅导员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了重要契机,但同时也对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学校要努力搭建新平台,才能有效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民族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20-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要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相关工作调查和研究,分析工作对象和工作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1]民族院校具有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明确办学宗旨,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需要民族教育形成一套既符合教育规律,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又适应少数民族个性特点的培养方式。辅导专业化、专家化,这些都使民族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高校辅导员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意义

1.提高科研能力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到来,西方敌对势力采取种种措施,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企图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辅导员作为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认清政治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论创新,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实践研究,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教育方式,从简单说教、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帮助民族大学生形成正确感知力、判断力,树立正确祖国观、民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开展教育科研是辅导员自身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其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的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增强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事业成就感,激发出不竭的工作动力。[2]顾明远教授曾指出:社会任何一种职业,越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的专业性,他的社会地位才会越高,一个人人都可以干的职业,是不会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尊重的。辅导员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性的工作,是一个看似任何人都可以“代替的工作”。所以辅导员要实现个人价值,体现学术地位,科研成果是指标,教育科研能力是前提。

二、民族院校辅导员开展教育科研的有利条件

1.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践基础。辅导员开展教育研究,是以自己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是由实际工作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3]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工作内容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贷款助学、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都是科研选题的重要源泉。密切与学生接触、最熟悉了解学生、事务性的工作有利于辅导员搜集整理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力就是不断创新,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和改善教育实践。

2.民族大学生个性特点提供更多可研究问题。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大,长期受自然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不同民族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尊心强,性格豪爽、坦诚,但易冲动。汉族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均有过冲突或者内心价值、理念的冲撞。矛盾、差异、冲突往往是新问题、新研究的开始,民族院校辅导员应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抓住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变量”,丰富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适应多变复杂的思想教育形势。

三、提高民族高校辅导员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

1.辅导员自身观念的更新。有学者曾研究指出影响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工作理念滞后;专业素养不够;角色定位模糊。[4]辅导员一向被贴为“事务型”、“保姆型”的标签。民族院校的辅导员要转变观念,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工作本身及个人价值有理性思考,实现“事务性”向“实践-研究型”观念的转变,摆脱世俗“救火员”的角色定位。任何职业都可进行研究,只是对象、方法、性质、形式、结果不同而已,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是辅导员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阵地。

2.完善辅导员科研培养体系。政策的支持往往会成为个人或团体为某一工作奋斗的外在激励动机,完善的培养与管理体制,是民族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成长与稳定发展的保障。(1)设立辅导员思政科研专项资金。学校应成立辅导员管理机构,科学管理辅导员队伍,统筹与安排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讲座,组织开展调研,进行科研成果奖励等。学校应设立辅导员思政教育专项,鼓励辅导员以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申报。实行辅导员思想教育成长导师制,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家担任,对辅导员项目申报、开展科研进行指导,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2)开展科研培训活动。在国家培训、基础培训的基础上,民族院校应制定校本培训计划,集中进行教育研究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培训可以辅导员最关注、最急切解决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唤醒辅导员的科研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分析为切入点,系统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思想与研究方法讲述。成立辅导员科研小组,将现学理论指导科研实践,最大程度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3.创新辅导员进修机制。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状,张光辉的调查表明:各高校辅导员年龄在30岁以下居多,研究型大学占62.5%,教学研究型大学72.3%,教学型大学中达到81.6%。[5]笔者所在学校中87%的辅导员都是本科学历,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有限。大多数辅导员学科背景复杂,没有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缺乏知识储备和专业素质。辅导员在职进修,一方面,提高了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加深了理论修养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培养科研意识,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养,是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系统的途径。对已经取得硕士学历的辅导员,民族高校可探索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6]全方面、多途径提高民族院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有效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4号)[A]//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第9辑.总第115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柏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形成机理[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杨世传,周钰.论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养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5):85-87.

[4]胡培培.试论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32):74-83.

[5]张光辉.基于高校类型差异的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5).

[6]应中正.构建学习、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辅导员专业博士生的培养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上一篇:引领个性发展 提高语言表达创新能力 下一篇:引领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