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助力贵州实体经济发展

时间:2022-08-14 03:54:57

社会融资助力贵州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金融结构多元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根据这一新形势,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我国宏观调控引入了一个新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正式统计和公布全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2014年起公布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

三年多来的实践表明,社会融资规模适应我国金融市场多元发展趋势,较全面地反映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成为我国新形势下金融宏观调控重要的监测分析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即企业和个人)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从机构看,包括区域内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2006年-2013年期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迅速增加,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为354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4.2%,年均增速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12.0个百分点;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占全国的比率为2.0%,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1位。

从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看,也由2006年的19.8%迅速提升到2013年的44.2%,提高了24.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率13.8个百分点。2014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继续延续这一较快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为2700亿元,与同期GDP的比率继续上升,为52.4%,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水平13.2个百分点,在西部12省中属于上升水平最多的省份,这表明,近年来金融对贵州省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有力地支持贵州经济的较快发展。

防范社会融资规模风险

贵州社会融资规模在呈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总量仍然相对偏小,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存在一定提升空间。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总额为2700亿元,仅占全国的2.1%,比去年同期减少61亿元,分别低于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1258亿元。尽管近年来贵州省金融总量得到快速增长,但与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金融总量仍然偏小,不利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从社会融资规模与GDP比率看,2013年贵州省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的比率为0.442,比2006年高0.244亿元,居同期西部12省的第3(最高为,最低为内蒙古),这一方面表明近年来金融明显加大了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贵州省金融支持效率有所下降,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

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偏高,融资结构失衡。2014年前三季度达到67.1%,比2013年末提高15.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比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分别高10.5个、6.1个和5.1个百分点。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偏高,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既不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同时也不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增量偏小。虽然近年贵州省贷款增长较快,增速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是余额小、基数低,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贷款增量为1811亿元,仅占全国的2.4%,为同期四川省的53.6%。

与周边省市相比,直接融资力度仍有较大提高空间。近年来,贵州省直接融资力度不断加大,创业板实现“0”突破。2014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实体经济通过企业债和股票方式合计364亿元,同比多增230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7倍,分别居全国第22位和西部12省中的第7位,占全省社会融资规模的13.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多百分点。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327亿元,同比多增193亿元,居西部十二省第8位,为四边四省中企业债券融资最少的省份(重庆792亿元、四川659亿元、云南648亿元、广西408亿元);股票融资37亿元,分别居全国23位和西部12省中的第5位,与周边的四川(132亿元)存在较大差距。

表外融资增长过快,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由于银行表外产品多具有创新能力强、周期短、结构复杂、形式变化多的特点,且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往往跨多个市场和产品,业务流程较复杂,风险较为隐蔽。此外,为规避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部分表外业务资金运用到了国家限制性行业和领域,期限错配和违约风险提示不足也较为突出。2013年贵州省表外融资占比高达42.2%,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9%),占比明显过高。尽管2014年前三季度该比重下降较多,但仍处于不低的水平,特别是之前快速增长阶段积累了大量的存量,这些在经济下行、行业不景气时,易存在较大违约和向表内传递的风险,需引起密切关注和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金融市场规模小且发展较慢、结构不均衡、经济总量偏小、二产占比较低、优质企业少等因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对贵州省金融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监测。通过全面考量社会融资规模的总量和结构,更准确地反映金融体系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支持,进而找准问题,对症下药,充分发挥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增强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缩小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差距。

统筹经济金融共生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加强金融机构建设和金融市场培育;根据不同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差别化的金融激励政策;优化金融生态,积极“引金入黔”,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贵州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和结构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经济,积极推动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推动经济金融互荣共进。

继续发挥好信贷融资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通过加强银企对接和项目宣传推介,争取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合适的项目。同时,抓住经济转型升级契机,明确支持重点,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优化信贷投向,提升金融服务等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加强优质企业培育,推动直接融资发展,优化融资结构。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贵州省仅有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贵州省仅1家。为此,一要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力度和完善推进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建立优质企业后备项目库,积极扶持有市场、有潜力的企业上市融资;二要加大债券产品的宣传,引导和帮助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三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和有限参与,推动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四要搭建信贷资产转让平台,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积极作用。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通过设立民营银行,构建适合多方位多层次需求的金融机构体系,多措并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近年来,在银行控制风险、减少对房地产、钢铁、煤炭等产生过剩行业信贷投放的背景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迅猛发展,对经济提供了支持,但也存在融资链条较长、利率较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为此,要密切关注表外业务的发展状况,保持合理增长,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约束机制,明确各类金融风险的处置责任,积极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

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促进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者系安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挂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责任编辑/任廷会)

上一篇:“全能纤维”碳纳米管 下一篇:在新常态中激荡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