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13 08:51:37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探讨

摘 要: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成功的物理实验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深化理论课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自主设计相应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获得答案的科学习惯。通过小组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熟悉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考点内容分配更长的教学时间,针对试卷有效解题技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初中物理的实验课程往往得不到重视,很多的实验课甚至只是由教师简单地介绍实验原理就草草带过,或是教师先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化地针对教师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远远不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课充分重视起来,因为实验课是对理论教学的很好的补充,对学生来说更为直观,自己动手得到的结论也比生硬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来的更加深刻。同时,通过综合性实验将多个部分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体系的建立。

一、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示范性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以及进行这样的实验设计的意愿,尊重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到结论,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重复教师的操作,将实验原理和结论强加给学生记忆,甚至要求学生一定要得到与实验预期完全相符的数据。如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不充分,对实验课程丧失兴趣,甚至有学生为了数据“漂亮”而捏造数据,在物理学习的初期就产生了与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精神严重不符的坏习惯。

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实验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再通过实验数据印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实验初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滑动摩擦力,比如物体的质量、压力、表面粗糙度、接触面大小、运动的速度等。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如何设计实验才能在实验次数最少的情况下就对每一个变量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进行验证。逐一变量进行探究,然后学生通过实验自行推导出F=μN的公式,与教科书上的公式相互印证。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如何针对多个变量有效设计实验、逐一进行验证的过程,以后学生面对多个可能的变量共同决定统一输出的时候,可以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初中物理的教学体系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我们采用分模块教学的方式,针对声学、光学、电学、力学、运动学分别对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首先将其分入到相应的物理学部,然后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求解,但是缺点是各学部之间的联系不够,使学生不能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物理学习体系,例如很多学生反映运动学和力学之间的联系、或者电学和磁学之间的联系、或者声学与光学之间的联系等。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平台,有效地利用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验中充分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跨学部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完善的物理学习体系,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如在光学和声学的实验课设计中对波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波、水波、光波、电磁波都有波的性质,但在生活中的表现却是不同的?为什么我们可以接收太阳发出的光波但却听不到太阳产生的声波?这样,能使学生先建立起机械波、电磁波的概念,然后就可以针对两者性质传播方式的不同,分别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学生可以自行准备实验器材,也可以由教师帮助准备实验器材,然后在实验室研究不同的波的传播方式的不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这样立体地将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记忆。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又了解了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更深的印象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同时,在很多的实验中需要学生互相合作,这样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物理实验在物理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颖,有的也存在一些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很难让学生真正记忆并理解,而通过实验的方法则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既能加强学生对物理的认识,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内容合理有效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在以后的物理学习上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富光.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策略[J].中华少年,2013(4).

[2]徐敏.浅谈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2012(11).

(江苏省邳州市新河初级中学)

上一篇:关注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促进人才成长 下一篇: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习惯打造高规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