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进苏俄武器的启示

时间:2022-08-13 04:06:27

中国引进苏俄武器的启示

最近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呼声日高,俄罗斯也提升对华军售等级并决定举行职合演习,今后中国引进装备是主要面向西欧,还是俄国呢?

一个大国的武器发展,都必须从原有基础系列起步,中国的装备标准至今还属于苏俄标准,这是自研和外购的基本现实。自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范围内武器大致保持着美国、西欧和苏俄这三大系列。

新中国成立时因军工业同样一穷二白,仅有的沈阳、太原、重庆、上海这几个兵工厂连迫击炮都造不好,只有全面引进苏联的设备和技术,在解放后短短十年间便由“万国武器博物馆”进入按苏式标准的系列化、国产化,常规兵器还达到或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这一跨越式发展,主要归功于中国人自身努力,也与苏联大力帮助密不可分。不过苏联的对华军援掺杂着政治斗争的需求,后来毁约又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常规武器发展,甚至导致20年基本停滞。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同苏联及后继俄罗斯恢复军贸,装备发展又进入了快车道。总结其中的经验,对下一步中国国防技术上的引进会有重大借鉴作用。

斯大林对华军援多是旧品

中共自1927年进行武装斗争起,基本靠缴获敌人的武器作战,截至1949年以前没有直接得到过苏联制造的一枪一炮援助。抗战结束后进入东北的中共部队曾从苏军处秘密得到少量援助,对此苏联领导人和台湾都曾大肆渲染,仔细考证不过是转手交来日本关东军30余万支旧枪和千余门旧炮,而解放战争期间缴获的枪炮则多于此数十倍以上。不过当时苏联在外交上承认国民政府,不愿因军援中共授人以柄也可以理解。

1949年夏天中共胜利在望,斯大林才同意出售苏制武器。同年7月,刘少奇访苏时为提出买飞机,斯大林当即答应给“最先进的飞机”。此时苏军已有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供货时只给二次大战结束时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原来斯大林已让人修改了会谈记录,对提供飞机的表述把“最先进”改成“先进”,显然是一时高兴做出承诺又反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斯大林向保证供应所需武器,供货时却又以“共同负担”为名按出厂价五折记账,陆军装备还全是二次大战中的旧品。如苏军已装备T-54坦克,便将已淘汰的两千多辆T-34给了中国;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抗美援朝战争前几个月提供的战斗机,也大半是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军的F-80和F-84交锋,更谈不上打 F-86,为此同苏联顾问闹得拍了桌子。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大局,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致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接着又将60架现役的最新式的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算是斯大林在世时惟一向中国提供的现役装备。

当时苏方虽未提供多少新装备,毕竟还是帮助中国建设起重工业基础和兵工厂,能使由过去几乎是单一的步兵发展为诸军兵种的合成军。上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制武器虽多是二次大战时的水平,却毕竟实现了军队装备的第一次跃升。而且中国人感受最深的友好情谊,是苏联援建的称为“156项”的重点工程,这奠定了工业化的最初基础。

赫鲁晓夫援华多但关系恶化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公开出版物往往都把赫鲁晓夫骂成反华的罪人,其实真正了解中苏交往史的人都知道,恰恰是这位秃头且鲁莽的苏共第一书记对华提供的援助最多,水平也最高。只是因后来他与反目,两国便如同恋人闹翻后那样由爱成恨。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脑溢血去世,苏联领导层进入一段名为“集体领导”时期。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了苏共第一书记,内外地位不稳,急需刚赢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而在国际上有很高威望的新中国支持,对华援助特别是军援便有了质量的提升。

斯大林去世仅两个月后,苏联在提供海军装备方面便由过去只肯卖旧艇变成愿意以贷款帮助中国造新舰,在1953年6月签订了对中国海军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协定》。俄罗斯前些年解密的档案证实,1954年秋赫鲁晓夫访华前讨论带什么“礼物”时,便不顾伏罗希洛夫等元老反对,决定全面提升援华质量和数量。赫鲁晓夫到北京后,以很谦恭态度对待,承诺增加援助并供给最新技术,并帮助中国兵工厂自产,而且当时还无专利一说。

1954年10月下旬,北约吸收西德加入又引起苏联紧张,赫鲁晓夫发起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来对抗,在中国不同意加入时仍希望能在东方协助。从同年 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现役的米格-17及全套资料,使中国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的战斗机。从1955年起,苏联又向中国陆续转交了AK- 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85毫米加农炮的样品和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分别命名为59式坦克和56式加农炮。此外,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各种火炮等各种常规武器的生产技术,使中国的军工水平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的飞跃。

由于上世纪50年代时世界强国已迈入核武器阶段,在赫鲁晓夫首次访华时便提出能否在这方面提供帮助,却受到婉拒。1956年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翌年夏天苏共莫洛托夫等元老又想赫鲁晓夫。在此形势下,赫鲁晓夫才不顾军方坚决反对,于1957年7月同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样品,帮助建立核工厂,其条件是访苏对他表示支持。1957年10月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才同意访苏,在六十一国共产党会议上支持赫鲁晓夫战胜“集团”,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

苏联对华的“两弹”援助进行了只有两年多,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原子弹制造知识和许多技术援助还是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撤退专家后留下的核工厂的“半拉子工程”也比自己白手起家要好得多。中国完成“两弹一星”主要是自力更生的结果,不过苏联早期的帮助也有重要作用。由于赫鲁晓夫事后毁约,得罪了并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多年间一直受国内舆论谴责,不过若公正地讲,还不应否认他对华的那段高水平援助。

中国常规装备长期停滞

对于中苏破裂的那段历史公案,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会见时双方承认各自都有责任。因当年赫鲁晓夫以“老大哥”自居并承袭了俄罗斯沙文主义,又要高举世界革命中心大旗并对苏“反修”,这种政治分歧决定了必然破裂,中苏斗争的结果又是两败俱伤。

1959年6月苏共中央通知“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翌年7月又撤退在华全部专家,中止多数合同,想以此压迫中共在政治上让步。没想到结果适得其反,公开掀起“反修”斗争,并带头不吃肉表示要提前还债(多数是武器债)。不过赫鲁晓夫鉴于同美国的对峙仍想争取中国支持,在1960年末至1961年春还是表示了和缓态度,主动提出中国可推迟还债(当年内部宣传“苏联逼债”只是为推卸“”造成饥荒的责任),愿借给一百万吨粮食,并提供苏军现役的米格-21战斗机和生产技术资料。

可惜中苏关系这一度好转为时不久,便因1961年秋苏共召开二十二大时中共反对批判斯大林而再度闹翻。1962年11月,苏联以古巴导弹危机时中国对其不予支持反而影射抨击为由,在米格-21的技术资料还未最后交齐时停止这一援助项目,对华军事帮助至此停止。

米格-21的项目援助虽然中止,中国技术人员靠自己力量还是掌握了其技术,于1967年研制定型歼-7并投产,在后来几十年内又不断创新,将其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系列。近年在国际上推出“超7-枭龙”和歼-7MG战斗机,还是40多年前得到的米格-21的发展型。

上世纪60年代初苏援断绝后,中国强调自力更生研制武器,在国家集中了人力财力和科技精英的“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卫星)上有了重大突破,常规兵器发展却长期陷入停滞。50年代后期中国引进的苏制装备属于二次大战后的第一代战机、坦克和火炮,60年代后国际上进入第二代主战装备时期后,中国研制的69式坦克、歼-8战斗机等却迟迟技术不过关。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国际上进入第三代主战装备时,中国的常规武器基本上还停留在50年代引进的第一代装备水平,仅在枝节上有些进步,如有了59-Ⅱ坦克和歼-7的一些改进型。除了“”10年的冲击外,其根本原因是原来科技基础薄弱,对苏联技术还未消化,如同婴儿的哺乳期未结束便提前断奶,自己想创新发展就根本迈不开步。

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当时经济“洋跃进”的思潮影响下,陆军想引进西德“豹”-2坦克和莱茵金属公司的火炮全面换装,空军则商洽引进英国“鹞”式和法国“幻影”战机,并要美国帮助改进歼-8Ⅱ战斗机,海军则谈判引进英国的42型舰。不久中方发现,西方军火商根本没有苏联当年的援助态度,纯粹是做生意,坦克、飞机的报价都是过去苏式品的十倍乃至几十倍,且基本上只卖成品不提供技术(如提供便要高昂的专利费) 。

对此中国在经济上不仅无法承受,买来这些装备与原有的苏式军工体系又不配套,技术保障还要长期依赖西方。结果直至1989年发生,10年间中国只谈成了少量技术引进项目而基本未卖武器成品,随后的西方制裁又使歼-8Ⅱ等项目白花了许多钱而中途而废。这种挫折如同一份清醒剂,使中国军工部门看到,再像50年代接受苏援那样从西方引进一个军事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新形势下只有引进和借鉴他国技术后自己研制才是出路。

由于中国原有常规装备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二三十年,为军事斗争准备的急需,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又重新向苏联(接着是其后继俄罗斯)购买武器并引进技术和生产线。所购的苏-27和苏-30战斗机、S-300防空导弹、“基洛”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等,还算是接近现在的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使中国常规军事装备有了一些先进的“拳头产品”。经过几十年转了一个大圈子,中国军工业又回到苏俄系列轨道上,这让熟悉历史的人都感叹不已。

兼容并蓄达到自研飞跃

如今的俄罗斯与当年的苏联不同,不再讲什么“国际主义援助”,出售武器也讲高额利润和专利费,且留有一手(这一点当年苏联也是如此)。不过中国能从那里买到先进装备且价格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对提高自身国防实力和科研水平还是大有裨益。

武器贸易与一般经贸不同,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战略需求色彩,美国对华经贸超过千亿美元却坚持武器禁运,原因便是将中国视为军事对手。当年的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能出售给中国较先进武器,关键在于有对抗美国的共同战略目标。目前欧盟中要求对华解除军售禁令最积极的法国、德国,恰恰也是在“全球多极化”并反对美国独霸的问题上与中国有相同观点。以色列在美国压制下对华仍有军售,主要目的也是求得中国不支持巴勒斯坦反对它。

半个多世纪来中国已有了从苏俄、西方购买和自力更生研制武器的多方面经验教训,从中能够探寻出一条适合于自己的装备发展道路。像中国这样一个原无工业基础的大国,想尽快在国防事业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引进和购买友好国家的武器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不能有依赖心理。任何国家都不会把自己最尖端的国防技术给与别人,即使讲“兄弟情谊”时至多能提供次先进或非重点领域的先进技术。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军事装备时,仍要立足于自身科研,吃透消化他人的技术并有自己的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受制于人。

在“两弹一星”问题上中国依靠了苏联的帮助起步,以后又独立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便是明证。在常规武器方面,中国也要立足过去仿苏式的军工体系,再引进各方面技术进行改造升级,不能再重起炉灶另搞一套,改革开放初期“洋冒进”的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

苏俄制武器的传统优点是制造相对简单,价格低(如同档的坦克俄式品价格不及西方一半) ,威力大,却也存在粗糙和操作便捷不如西方的缺陷。特别是其电子元器件已落后于欧美,这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已是足以致命的弱点。从中国现有基础和以往的经验看,即使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大量购买其武器也不合适,重要的是引进其制造技术和一些电子信息领域的尖端产品,以改进现有的装备并进行自研。以色列利用俄制伊尔-76大型飞机再加装自己的雷达和电子仪器,制成世界先进的“费尔康”预警机卖给印度(原想对华出售却被美国制止) ,便是很好的例子。从这一点,目前俄罗斯一些人担心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后会影响武器出口,是没有必要的。中俄下一步的军事合作还会继续,这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原载香港《广角镜》)

上一篇: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准备战斗 下一篇:对台战争的三大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