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时间:2022-08-13 02:31:41

社会主义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摘要] 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社会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的特点,在探索价值实现路径、分析解决价值实现问题、发挥价值主体和民族文化作用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

[作者简介] 宁健,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副主任,校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常务副主任,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56-05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社会基本矛盾,提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论述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基础上,倾注着对人类解放的热情关怀,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对人的奴役、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等异化现象展开深刻有力的批判,提出并论述了经济的共同富强、政治的民主自由、文化的繁荣、精神的文明、生活的幸福安康、社会的稳定和谐、主体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社会理想状态,表明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之所以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价值。

一、在探索价值实现路径中选择开辟中国化的道路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选择什么道路,坚持什么道路,从来都是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近代以来,为了振兴中华、强盛祖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锲而不舍的上下求索。但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由于既没有找到“管用”的“主义”,更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中国仍然积贫积弱,被动挨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在科学比较中郑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以社会主义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选择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方式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途径,是在探索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价值实现路径中开辟出来的。

(一) 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道路何在?当时党内一些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则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出坚持、发展农村根据地的经验,而且在思想理论上不是从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和领导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经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导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土地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经验,王明等人照搬外国革命经验的“左”倾冒险主义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惨痛教训,开辟了一条把革命的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事业,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长期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结晶,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百多年来受尽列强蹂躏的旧中国,变成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社会主义救中国的价值。

(二) 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又面临着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这种转变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曾根据俄国情况提出了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的路线,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而没能实现。等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我国的国情和资产阶级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开辟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和平改造的道路。按照这条道路要求,中国共产党解决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是通过互助合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这条道路,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尽管由于过渡时间太短等多种原因,所建立起来的体制有不少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和体制,但这一独创性的道路所带来的主要成就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富强中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国内外的多种原因,特别是极左思想、路线的干扰破坏,我国的发展遭到了波折,国民经济甚至走到了崩溃的边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这种局面,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新鲜经验,研究基本国情与时代主题,在此基础上,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出发,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条道路概括起来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它的引领之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我们的发展日新月异。

二、在分析解决价值实现问题中形成中国化的思想理论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价值进行了不断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

(一) 分析解决怎样进行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实际问题,形成思想的重要内容

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人中国后,先进的中

国人便把它作为“中国向何处去”的答案。然而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力量等与马克思主义根据欧洲社会的情况所指出的有着明显的不同,怎样进行革命以实现社会主义救中国?在艰苦曲折的革命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地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和实践探索。这一过程的成果集中表现在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40年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分析和论述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对外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革命的终极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等问题,形成了怎样进行革命以救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在指导革命实践中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怎样建立新中国?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研究近代中国二元结构社会,即少数先进的大都市与大多数贫穷的农村、现代工业生产与落后的农业生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与封建主义文化思想并存等政治经济文化二元结构的特点,在过渡理论方面,开创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学说,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和平改造理论,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在国家学说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人民民主的思想,提供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实现政治统治的新模式和新经验;在基本建设方面,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矛盾,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论述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十大关系”思想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国理论的内容,为奠定社会主义基本政治体制和国民经济体制提供了思想指导。

(二) 分析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形成了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价值的直接表现就由救中国转为发展中国,即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状况,完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和政策,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客观上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主观上对经济、政治、文化等价值结构认识的偏差和极左思想、路线的干扰破坏,使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价值实现过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期待?以邓小平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理性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方式,首先,要坚持改革开放。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席卷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部资源、技术、信息,都不可能孤立地获得发展。而且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社会经济调控手段等等,完全可以为我们吸收和利用。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开放,打破“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封闭式思维,改革依此思维而建立起来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其次,要坚持价值标准的实效性。当代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意识形态来划线,不能遇事总要先问“姓社姓资”,总以“成份”定好坏、定取舍。对于市场问题,以邓小平和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理论的束缚,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是能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能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从而使社会主义焕发蓬勃生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生命力和凝聚力。因此,要通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之,对各项改革工作的得失成败、各种举措的去留取舍、各种事情的奖惩赏罚,“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任何背离“三个有利于”的、只注重形式而不重视实效的价值标准,都是不合时宜的。最后,要坚持实实在在地满足人民群众多维度的价值需要。一方面,当今的时代已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通过政策和体制的调整,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现实的价值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具体确定切合实际的、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民主化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的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坐而论道式的空谈理想,避免情绪化的急进或冒进,稳步地推进我国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存在着集责权利于一身的多元主体,他们的地位、责任、权利、觉悟不同,对他们的具体价值规范也应当有所不一样,不能一味地要求每一主体都作无私的奉献,或者做个大机器中的小零部件,毫无独立性和自主性,绝对地服从整体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强调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要关心各种合法主体的利益,在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同时,也要承认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按劳取酬、有偿服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唯有这样根据主体多元化的事实,作出多维的价值规范,满足人民群众多维度的价值需要,才能充分调动起各个主体为国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价值的进一步实现而奋斗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分析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和实现怎么样的发展等问题,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影响经济社会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引起人们对发展的担忧和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担心。在党的执政方面,出现了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引发了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过大、民生没有得到应有改善等问题,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矛盾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问题,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和企业改制等问题。以和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入分析和研究解决这些直接关系价值实现的矛盾和问题,形成了新世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分析解决新世纪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好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涵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创造物质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积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灵魂,不断吸收人类一切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的先进文化,创造精神价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判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根本的价值评判标准。由此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新世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社会主义价值实现方式结合起来分析论述,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进入新世纪以后,怎样更好体现公平正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科学发展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具体来说,第一,要坚持发展是实现价值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发展民生不可能改善,社会主义的存在也失去合法性。但是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等同于唯经济建设中心。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进一步提升综合能力,把这一核心真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目的。也就是说,强调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善人的生活、尊重人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价值实现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实际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综合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要与社会建设相协调,是代内关系的要求,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仅是代内公平,还涉及代际公平的问题。无论是代内公平还是代际公平的要求,都要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才能在科学发展中得到实现。第四,坚持统筹兼顾的价值实现方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怎样统筹兼顾才能更合理地实现社会主义价值?有效的办法来自于对统筹兼顾对象新情况新问题的分析把握。要善于运用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分析新的实际情况、分析各方面的权利诉求,合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在科学发展中更好更充分地实现。

三、在发挥价值主体和民族文化作用中发展中国化的思想理论

人民群众是创造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源泉。社会主义理论只有武装了人民群众,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内在的价值。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在以理论武装人民群众过程中,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使思想理论内容适合人民群众的需要而获得不断发展;坚持吸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思想理论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具有中国气派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一) 坚持群众路线,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动力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党治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民主革命时期,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成为了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思想的群众路线,指出要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明确提出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这一重要观点,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党的十六大后,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新强调了“两个务必”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因为这种在不同时期创造性地坚持群众路线,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实践而获得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二) 吸收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导向、思维方法之间具有一致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观点、辩证思维、现实主义精神、社会理想等精华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提供了价值启迪,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价值支点。所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民族优秀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曾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带有“中国的特性”。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独创性的工作。例如,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阐述矛盾的相互转化问题等等。邓小平理论也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富民”、“革故鼎新”、“和而不同”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充分吸收“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总之,正如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上一篇:新形势下改制企业离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之思考... 下一篇: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