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 第10期

时间:2022-08-12 08:19:59

情感 第10期

马卡连柯说过: “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情感,不善于情感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该热情似火照童心、丹心一片洒春晖;应该“以情育情”,把教材中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形象、巧妙的布局结构、严谨的思路线索……深情地传送进学生的脑海,形成有规律的知识链条:应该焕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点燃起学生思维的强力火花。

然而,平时走进课堂,我们十分惊讶于教者情感的匮乏。《月光曲》、《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战友》、《我的“自由”书》……信手拈来,一篇篇情浓意发、感人肺腑的文章在有的教师课堂中完全没有发挥其熏灵性、陶情操、训思维的功能,学生不仅学中毫无情趣,而且学后没了印象,反映了吕淑湘先生“历经二千七百多课时,却大多不合格,岂非咄跺怪事”的话。看来,调动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活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确是件很须重视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用情引学,以情激思呢?

第一,必须将“情”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更是学生吸收知识、转化成能力、陶冶性灵的终点。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活泼、奋发的情绪或沉闷、抑郁的情绪,往往都是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而造成的。教师上课面带微笑,态度温和,精神饱满,热情诚恳,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课堂气氛就会宽松、和谐,从而大大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反之,教师无精打采,表情冷漠,甚至动辄指责学生,那么,课堂气氛便必然会沉闷,学生学习就必须会波动,消极,缺乏信心,这一来,哪里还谈得上开发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二,必须因文生情,情文交融。课堂中,教师要用什么样的情感必须因文而生,做到“是委婉就还它以委婉,是激昂就还它以激昂”,把握好了基调,给自己的情感定个位,使课题教学中的每一个时间都回荡着教师情、学生情。比如,《月光曲》一文其基调应是幽婉、舒缓,老师就应该以此情感处理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基调是悲痛、低沉,就应该布景设情,让人们的思念、沉痛之情荡击在整个课堂的时间、空间中。

那么。教师要善于处理情感,我以为必须从两个方面人手:

其一是必须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思想蕴含。吃透教材虽然不容易,但只要悉心钻研,教材是可以驾驭的。前段时间,有幸观看了大赛获一等奖录像课,其中《灰雀》的执教让人惊慕于年轻的教师对教材把握的准度、深度、力度、信度的巧、实、新,我想,这位老师的成功必定与其深钻教材,吃透教材,使教材烂熟于心分不开。

其二是必须吃透学生,做到“目中有人”。吃透学生一直是教学中的大难题,但是,不能因其难而畏缩不前。特级教师于用正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同时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思想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疾呼:要面向儿童的个性。《21世纪全新的教育》中提出;“尊重学生应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因此,教师的艺术就要在其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慰,或低语,或赞许……中巧于点拨,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

第三,必须巧妙安排,布局情感。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是通过严密的思考、布局而得。教材编排有布局,作者的作品有布局,那么,贯彻于各规律之中应有一个情感布局。教师教学生学习就须有一个情感的布局过程。由于学生的身体、心理的不成熟,每节课只能有十一、二分钟的情感高潮时,老师讲、导课文,就应该充分发挥这几十分钟的效果,打破平推或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重视一课一得,时间要花在关键处,情感要发在高潮处。

其一是要重视环境与文境的结合。有的课文离现实生活远了,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做到环境与文境的和谐统一。如:我听一位老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重视了教学环境与文境的关系,在教室挂上总理遗像,并用白花布置教室。对文章的处理,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回忆了的为人和功绩后引导学生回看人们等总理灵车的场景,由此,使教材、教师、学生的三者情融为一体,效果奇佳。

其二是重视文章的留白处,合理补白。许多文章。或学生习作中,有许多空白的地方,这些地方应让学生加以合理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补充,让“暗火”变“明火”,让“纹火”变“暗火”,使内容更具体,重点部分更突出、更生动,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发挥。

总之,教学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情感素质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体现,老师情感的发挥讲究恰到好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学得有激情,在激情昂然中激活思维,培养语文综合素养,这样学生就能完成南“乐学”到“善学”的轻负高质的任务。

上一篇:山东筝家韩庭贵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个性解读,打造生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