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品格初探

时间:2022-08-12 03:32:46

戏曲电视剧的艺术品格初探

观众为什么需要戏曲电视剧?换句话说,一个戏曲剧目已经有了舞台版本和电视剧版本,那么戏曲电视剧靠什么魅力去吸引观众?

回答这个问题,自然要从分析戏曲电视剧与戏曲舞台剧相比、戏曲电视剧与其他电视剧相比所不可取代的魅力开始。

戏曲电视剧与戏曲舞台剧相比的特殊魅力

与舞台剧相比,戏曲电视剧有着显而易见的劣势。戏曲舞台剧借重人际传播,具备良好的反馈及时性和互动性,演员和观众在即时互动中营造出观戏氛围,演员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不断调整状态、改进技艺。而戏曲电视剧的反馈及时性、互动性大为不如,演员和电视观众处在不同时空,缺乏现场互动,演员无法在观众的及时反馈中调整状态、改进技艺。

不过,戏曲电视剧也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戏曲电视剧可迅速、大量复制,在传播时间、空间、速度上远远超过戏曲舞台剧。戏曲节目一经电视播出,其受众群体要增加许多。戏曲舞台剧受演出条件限制,每次演出效果有所差异,难以保证演员始终以最佳状态演出;戏曲电视剧却可以借助电视的技术优势,将演员最佳状态下的表演完整保存下来。

其次,戏曲电视剧所容纳的时间和空间远超戏曲舞台剧。戏曲舞台的时空表现力远胜于话剧,可“三步五步以至千里万里”,以人物的圆场、上下场来表示时间、空间的迅速推移。然而,不管怎样,它还是需要有“三步五步”的过渡。对于电视来说,时空的推移只需一个镜头切换就可以完成。

另外,戏曲舞台剧构建剧中时空时虽是自由的,但在现实演出空间的时空构建上却缺乏弹性,很多情节只能靠演员说出而不是演出。戏曲电视剧的时间具备延续性,其演出空间几乎是无界的,能很方便地实现演出空间的转换。

其三,戏曲电视剧的叙述方式远较戏曲舞台剧丰富。戏曲舞台剧的叙述方式主要是顺叙,倒叙和插叙很少。在戏曲电视剧中,叙述方式可根据剧情需要,利用影视语言的特长自由地闪回、跳跃叙事,亦可以利用近景、中景、特写等手段将人物原本不易被察觉的表情放大,引起观众注意。同时,由于艺术手段的丰富,戏曲原先的线性结构、情节较单一的状态也得到了改变,情节丰富且容量很大。

戏曲电视剧与普通电视剧相比具有的魅力

首先是载歌载舞的抒情唱段。这个戏曲的重要特色,被原汁原味地保留在了戏曲电视剧中。

有研究者对同样取材于画家潘玉良人生传奇的普通电视剧《潘玉良》和黄梅戏连续剧《潘张玉良》进行了分析。这两部作品都写到了潘玉良误人青楼、嫁给潘赞化、上海求学、毕业后留学海外、归国教学办画展却遭侮辱、再度出国直至终老等事件,但在侧重点上两者有所差别――电视剧着重表现潘玉良的行动过程,表现她在漫长人生中抗争、抉择、努力、坚持、隐忍、奋斗的行动过程,更注意外在行动的戏剧冲突性,通过外在行动来展示人物心理;黄梅戏连续剧则重点表现潘玉良的内心情感,表现她的心路轨迹,表现她在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转折点上挣扎、绝望、希冀、憧憬、委屈、犹豫、悲伤、思念等等不同的内心情感。

戏曲电视剧《潘玉良》之所以舍弃人物外在行动的戏剧冲突性,抓住的人物内部行动、内在心理历程,正是为了抓住人物情感很强烈、需要抒情之处,而这也正好有利于抒情唱段的安排。

酣畅淋漓的抒情唱段,是戏曲区别于普通电视剧的重要之处。在戏曲中,剧中人可以打破生活幻觉,不必顾忌眼前有人无人、所抒感情是与对方交流还是内心独白,很直接地将内在感情宣泄出来。固然,在有些电视剧如《青衣》当中,也常运用旁白方式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感情,但这种直接的感情抒发主要与叙述视点和叙述人称有关,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戏曲中的感情抒发。戏曲中的抒情唱段因为有音乐的配合,再加上优美的身段,可以让人听来如痴如醉,极具耳目之娱。重点抒情的唱段往往是戏迷激赏的片段,很受欢迎。在欣赏戏曲电视剧中,观众满足的不仅仅是戏剧性,更重要的是抒情性,酣畅淋漓的唱段会让观众抒发愤懑、回肠荡气。“歌唱是戏曲电视剧的重要元素,没有了歌唱,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戏曲’味而成为普通电视剧。”

其次是可供观赏的程式化动作。“无动不舞”、充分舞蹈化的程式动作是戏曲的重要特色,对于欣赏戏曲电视剧的观众来说,这也是吸引他们欣赏戏曲电视剧的原因之一。普通电视剧中人物抒发感情的动作较生活化,戏曲电视剧中的抒情,则可以借助夸张的程式化动作来抒发,并正因有了舞蹈化程式动作的介入,情感的抒发才能愈加酣畅。

不过,对于在戏曲电视剧中是否保留程式化动作,理论界和从业者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影视艺术要讲究逼真性,但戏曲的程式性动作却有着充分的假定性,这一虚与一实之间似乎格格不入。其实,不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程式可能与写实的布景冲突较大,不能相容;有些则未必,可以更多加以保留。

按照功能区分,传统戏曲中的程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类可称为静止的程式,它们通常是纯粹指代性符号,主要用以标明人物身份或交待事件,比如象征千军万马的龙套、标明武将身份的靠旗,代表交通工具的车旗等。这类符号的功能指代作用超过其审美功能,在实景拍摄的戏曲电视剧中可以用影视化语言加以替代。

第二类可称为抒发内心感情的程式,比如小生的抖翎子、旦角的水袖等,它们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且常常与抒情唱段结合,与写实背景的冲突并不强烈,应加以保留,并可在夸张程度上稍稍收敛。

第三种属于交待背景、环境的程式动作,比如上楼、开门、划船、上山、坐轿等。在这种程式中,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物来表现;但这个“物”并不在舞台上出现,而是通过演员的虚拟化动作表现出来。这些程式往往具有极高观赏性,同时也容易与写实布景构成冲突。

以川剧《秋江》为例,人物以桨代船,通过舞蹈化身段表现船在水流中的左摇右晃,如果换成实景实船并加以虚拟化的动作,显然是不协调的。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从保存戏曲的精粹出发,最好拍摄成戏曲舞台纪录片或艺术片,不适合拍成实景戏曲电视剧。若是一定要拍成实景戏曲电视剧的话,建议对此类程式所要营造的意境进行具体分析,然后改造或取消虚拟的身段表演、利用实景的技术处理实现殊途同归。“实,不能理解为就是实景、实物、实人、实事,而是发挥电视优势,增强戏曲表演的真实感,淡化虚拟动作和夸张的表演程式,达到若真若幻、若实若虚的艺术效果,使戏曲艺术综合美得以充分展示,电视艺术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戏曲电视剧是戏曲顺应时展的结果。电视的加入,使戏曲创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将得到解放,获得更大自由。与创作戏曲舞台剧剧本主要考虑场面与细节不同的是,戏曲电视剧的创作应该学会用镜头思考,利用电视技术的灵活切换、剪接、特写等丰富戏曲原作容量,利用多条线索并行,把故事讲得更省力气、更精彩。同时,应充分注意到戏曲电视剧与普通电视剧相比的特点,认识到延续“戏曲”特色是戏曲电视剧得以产生的原因,也是它能够傲然屹立于艺术之林的价值所在。当然,在艺术多样化的前提下,对戏曲电视剧的创作也可有不同的尝试,但笔者认为,保持戏曲特色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部戏曲电视剧将失去它的存在依据,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上一篇:演一个鲜活的亚洲 下一篇:看看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