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戏剧奖”是怎样产生的?

时间:2022-05-01 11:41:29

“白玉兰戏剧奖”是怎样产生的?

编者同志:

《上海戏剧》2006年第6期刊登了陈清泉同志写的“艺高德劭忆佐临”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约在1990年初,上海市文化局戏剧处副处长李茂新提出一个优秀表演艺术家奖励办法的建议,以激励他们的创作激情。于是,上海戏剧杂志社很快就起草了设立‘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评奖条例,组织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的组成等内容。这个方案经有关单位批准后,便建立了组织委员会。”这不是事实。事实是怎样的呢?远在作者到文联工作前两年,即1987年10月,我在上海戏剧杂志社的编辑例会上就提出:时代在前进,戏剧要振兴,要振兴首先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戏剧演员,近年来,上海戏剧舞台随着文艺改革开放的新潮和外地戏剧交流演出活动频繁开展,涌现了不少好演员,给上海戏剧界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促进上海与兄弟省市戏剧交流活动更积极的发展,我建议我刊应该创办一个以上海市花“白玉兰”命名的评选优秀戏剧演员的“白玉兰奖”。我这个廷议一提出,即获得编辑部全体同仁的赞同,我即刻向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锡满同志作了汇报,他表示十分支持。这样,编辑部同志又经过几次研究,制定了一个初步的“白玉兰戏剧奖”评选办法。然后以“本刊创办‘白玉兰奖’,评选优秀戏剧演员”的大标题,刊登在1988年第1期的《上海戏剧》上。同志们有兴趣的话不妨看看。这就是“白玉兰戏剧奖”的最初的来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没过多久,丁锡满同志调任解放日报总编。继任的徐俊西同志也很关心“白玉兰奖”,要我当面汇报,汇报后,他说:“白玉兰奖”这个创意很好,但从1988年开始评选似乎太急促了,他要我们再仔细商量商量,把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做好,可从1989年开始评选,他还要我们打个报告给宣传部批一下,这样就名正言顺了,我们一切照办。报告上去后,不久批准的文件就下来了。我们立即着手组建了以佐临为首的评委会,并开始观摩1989年1月1日到1989年12月31日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各类剧目,并于1990年5月13日和6月14日先进行了首届(1989年度)“白玉兰奖”的预选,又于7月16日进行决选,最后选出首届获奖的主配角演员共18名。这就是“白玉兰奖”从创意到落实的情况。如此清楚的事实,当事人都在,刊物上又登载着,不知何故陈文会说“白玉兰奖”是李某某的建议,又说创办在1990年。如果说“白玉兰奖”创办于1990年的话,那十几位资深的评委会委员怎会转身到1989年去观摩当年戏剧舞台上演出的那些剧目呢?另外,还要说明的是,1990年并没有制定什么评奖条例,详尽的评选条例是在总结了五届“白玉兰奖”评选的得失,又召开了多次戏剧专家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于1994年底制定出来的,并发表在1995年第1期的《上海戏剧》上。

“白玉兰奖”评选已度过了16个春秋(实际上是17个春秋)。它从民间奖项转为政府奖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是众多戏剧界人士和各级领导共同呵护、关爱的结果。事实全都记录在案,只要查看一下也就明白了。这就是我写信给你们的原委,望你们能在《上海戏剧》上刊登一下,以正视听。顺便说一下,陈清泉同志在主持文联工作期间曾经积极支持过“白玉兰奖”,这是有目共睹,谁也抹杀不了的。

即颂

编祺!

原上海戏剧杂志社主编 赵莱静

2006年6月6日

上一篇:莎翁:古代还是现代? 下一篇:演一个鲜活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