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要抢夺而不是放弃

时间:2022-08-11 11:14:52

中国制造业,要抢夺而不是放弃

中国的制造业低迷,我们该放弃吗?先看看发达国家是如何对待本国的“制造业”的。

美国,英国一直是虚拟经济体的代表国家,如今他们正面临虚拟经济体的不断萎缩,失业率上升,而重振制造业不约而同成了他们“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解决方案。

2011年6月,美国就正式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同年12月12日,白宫宣布成立制造业政策办公室,希望能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总统奥巴马公开发表的声明值得中国人注意:“当前对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经济而言,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刻,美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需要生产更多印着‘美国制造’的商品,拉动出口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进一步强调,美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关键是制造业。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卡梅伦承诺要终结伦敦金融城的“无节制状况”,他的内阁大臣更是提出要实现“金融业向制造业的重新平衡”,英国的媒体开始报道“全球一些制造业大国正开始走向复苏。”

美国和英国,正处于从注重虚拟经济到全力振兴实体经济的角色转变中。

而德国,这个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注重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在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能够“一枝独秀”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始终重视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加上施罗德执政时推行的劳动社会制度改革,使得德国能经受住外部危机的冲击,成为欧洲经济的中流砥柱。

发达经济体的趋向,正向世界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他们已经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重振制造业!制造业何等重要。

回过头看中国: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外企撤资”、“出口受限”、“内销无望”的前所未有的逆境中,国内有不少人认为应该“甩掉”制造业这个包袱。当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在振兴制造业的时候,中国甩掉制造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吗?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显示,制造业岗位正从中国回流到美国,预计到2020年,美国将新增250万至500万个与制造业有关的就业岗位。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曾发表名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一文,提出未来20年美国将在制造业“打败中国”——此前,美国一直十分担心他们在制造业方面输给中国,而“这一局势很快将会改变”。文章还强调说,现在世界上有三种以指数倍速度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电子制造业,它们将重塑制造业的竞争面貌。

我们必须看到,制造业除了对经济的贡献,最重要的功能是解决就业。制造业衰落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低端混乱的“制造业”,更是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会引发社会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也是美国人认为中国会“输”的原因。

中国的财经名人叶檀针对制造业的衰落发出警示:“制造业大概占我们GDP四分之一左右,制造业如果滑坡的话,与之配套的电力、煤炭、运输,包括一系列的商贸服务也都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某种程度上,金融业肯定也要受到冲击”。

那么,我们如何坚守制造业呢?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研发能力,这些话那么耳熟能详,做起来又那么困难。

政府其实已经给出了原则性的定位:中国必须拥有发达的制造业,这不仅是制造业本身需要不断更新,对服务业来讲,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各种物质载体和高效率的硬件。处理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关系,是中国设计发展平台的首要任务,把这个发展大计设计好,在战略层面不发生偏差,就能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

在政府给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样重要的大框架下,堪称中国制造业主体的纺织服装的未来又会怎样呢?

很多人认为,人工成本升高“吓”跑了许多外商。越南,泰国,印度等地的加工厂开始抢夺中国的市场份额,如果成本居高不下,制造业难有起色。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确定这种说法的片面性。

去越南,泰国,孟加拉国开厂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商人”,他们或许为了避税,为了出口方便,为了更低的劳工成本等等原因,将工厂迁移出去。这部分“流失”没有形成主流,——要知道中国的产能规模是惊人的。这意味着它的继任者将不是一个国家,就算会是一些国家,一个地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亚或东盟,但这些地区是否适合做老大还需时间验证。而高成本导致的“用工荒”说法也站不住脚:去年不少中小企业关停,但是分流的劳动力流向了大型企业,大企业今年用工紧缺的局面已有缓解。此外,随着纺织行业产能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中部有大量的劳动力留在家乡,所以相对来说,现在的用工环境不是那么紧张。

“很多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订单或者生产,也是寻求低成本优势。但是日本企业只是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越南、缅甸等地转移,日本纺织服装行业奉行的是‘中国+1’的策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理事桑山信雄说,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技术、工艺不如中国,无法满足日本企业更多的中高端时装订单生产需求。

中国的服装出口方面也远远高于孟加拉国。尽管离岸价格依然非常重要,但相对离岸价值,它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又会小得多。全球服装业调查咨询公司ThirdHorizon公司称,当我们看了一系列与中国竞争力相关的数据后,我们得出两个直接的结论:“一是制造业目的地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二是试图快速寻找‘下一个中国’的概念是愚蠢的。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替代中国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制造业的涉及因素非常广:服装制造目的地远不是仅找到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方,更不是所有。企业还需要考虑工厂成本、公用事业、融资、运输、进口关税和仓储等。可靠性、当地基础设施(包括政治稳定、港口、道路交通和电力供应),当地的可用性纱线、布料、染色及配件,道德和环境合规性等等——此外,中国对任何国家的纺织服装公司都是枢纽,是一个进口商或者零售商。国际采购巨头正努力转化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压力,并通过使用更高效的工厂及劳动力实现发展。所谓人工成本,用工荒,并不会成为中国造业发展的瓶颈。

中欧纺织联盟中国代表朱金潇说,欧洲纺织服装从业者开始对“中国制造”有了全新的认识,认为中国企业现在不仅仅是供应商,更是各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今,中国的企业已得到欧洲消费者和纺织服装业界的充分认可,欧洲的企业和消费者愿意为品质日益提高的“中国制造”买单。由于中国的优势短期内很难复制,大多数海外买家已经接受了中国产品涨价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并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订单大规模地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现象。

不仅没有在弱势的流失中,“中国制造”正努力通过科技创新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赢得世界的尊重。

那么,中国制造业的衰退是假象,还是的确存在。如果存在,那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有两大因素值得关注:一是由于国内棉花收储政策造成的国内棉价与国际棉价差价过大,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二是银行系统对纺织行业融资政策收紧,造成企业融资困难。尤其是纺织行业的融资政策,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有业内人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衰退不是假象,但相信不是永久的真相。因为银行总是把纺织行业作为一个“有潜在风险的行业”。“2012年年底及2013年初,国有银行列出了2013年要控制贷款和限制贷款的行业,仍然把纺织放在限制贷款的行业中,这显然不是一个公平的政策,谁都希望这个政策未来会有所调整。因为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是制造业形成优势集群的重要因素,也是解决中国就业的主要载体——就金融政策这一条,就足以让制造业进入持续的萎靡。

有些行业全行业亏损,有些行业全行业产能大大过剩,银行将这些行业列入限制贷款的行业有道理的。但纺织行业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整体盈利情况依然处在整个制造业的前列,金融政策的偏移将成为制造业是否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的大国使命,中国的今天和明天都必须拥有先进强大的制造业。因此,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撑和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需要高度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畅通的物流业。这是现代经济的流动血脉。

中国制造业一百多年的历史, 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战斗史,时代变了,制造业的内涵也变了,中国制造业的光荣传统没有变,它们仍在承传,发扬光大。这个传统的精华是追求“民富国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业正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原本只是国际分工链条上的一小节,现在已发展为较长的链条,甚至已经成长为跨国公司,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所有的竞争都来自于完善的产业结构,中国服装制造商已不再只是为出口而生产,他们正在构建全球制造业中一个完善的、规模化的优势产业机构而存在。中国还需要“中国制造”几十年,2013年不过是中国制造一个拐点,一个经营方式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改变的重要拐点。

上一篇:投资大佬不喜欢服装企业了? 下一篇:传统服企和服装电商将混合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