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的达摩五指

时间:2022-08-11 06:49:36

央企控制力不匹配的根源更存在制度与治理上的痼疾。只有破除体制性羁绊,打破权利掣肘和利益割据,才能从法理基础、商业逻辑的本义,还原委托、出资、经营、管理各方主体。市场化、法制化的一小步,才能有央企面对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一大步

几年来,国资委作为代表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紧紧围绕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取得斐然的政绩,国企整体素质与实力明显提升:2006年底与2003年底相比,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增长45.7%;累计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0.9%;实现利润增长147.3%;上缴税金增长72%。2007年,央企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8家。有16家央企进入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10家。

国资委在监督管理上的五项主要举措,恰似国资委伸出的“看得见的手”的五指:

加大预决算控制力度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政府行使出资人权利,规范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国有资产法》草案也明确规定对国有资本收益实行预算管理,第六章作出了专章规定,明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的收缴和支出应当统筹考虑出资人利益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并规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列入本级政府预算草案,报本级人代会批准。

自2007年起,国资委还选择部分重点企业以及管理级次较长、主要经营实体在三级以下等企业进行全级次上报试点。此举意味着国资委将首次对央企的三级以下子公司实施直接监管。据称新措施意在遏制某些央企三级以下子公司通过增加投资以降低利润和减少“分红”的势头。据悉,国资委还在加紧制定《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条例》。

改革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国资委成立以来,针对央企长期存在的“有任命没有明确任期,有职务没有严格考核,薪酬同业绩不挂钩”的状况,对央企负责人进行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初步规范了央企的薪酬管理,完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体系。

2006年,国资委正式公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这是继2003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出台后,为全面评判企业盈利能力和资产运营质量,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正确经营而制定的一套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令人欣慰的是,该暂行办法有了一些变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综合性,具有综合评判、分析诊断和行为引导三大功能;二是智力性,结合管理诊断,并出具专家咨询意见;三是中立性,聘请并外委部分中立机构和专家,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四是全球性,标准起点高,不但有国内行业标准,还引进国际行业标准,进行对标,促进标杆管理,引导培育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

综合绩效评价还突出强化了央企EVA(经济增加值)指标。EVA是国际比较流行的衡量企业利润和资本成本的管理方法。从EVA的观点,企业账面“盈利”不一定就在创造价值,因为所得利润如果小于全部资本成本,实际上是在损害股东财富。这促使管理者关注EVA的可持续性增长,由此带来公司市场价值的增值。

试行央企上缴红利

结束13年不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历史,央企从今年开始试行上缴红利。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开始在中央本级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不久前,国务院批准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按规定,151家央企将按最高10%的比例上缴上年利润。改变了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直遵循的国有企业“税后利润作为国家再投资留在企业内部作为企业发展基金”的行为模式。

加大重组整合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国资委以核定主业和推进联合重组为主线,对国有企业实施有进有退的调整,先后核定并公布了153家央企的主业,4年来已有近80家央企参与了40余次重组,央企由196家减少到151家。最近的一次重组发生在2007年12月,中国海洋航空集团公司、三九企业集团分别被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央企通过联合重组、精干主业、剥离辅业、压缩管理链条、分离办社会职能,优化了资源配置,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按照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21个业务板块,制订了《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国有资本向能源、军工、重大装备制造、交通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态势明显。同时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推进企业调整重组、处置不良资产。统计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央企主业投资比例达到97.8%,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如石油石化企业,投资重点向油气勘探开发、增加油气地质储量和油气生产能力集中;新能源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治理结构规范与高级管理者半市场化选拔

建立了向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制度 1998年国务院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了稽查特派员制度,两年后逐步过渡到向国有重点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制定了《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的若干意见》,实行外派监事会制度。

实行外部董事制度 制定《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办法,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董事会试点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现在,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国资委明确表示,国企将逐渐地全面推行董事会制度。

推进央企股份制改革与整体上市 2007年以来,央企整体上市和回归A股市场的步伐加快。9家企业在境内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中国中铁近期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中海油服、中海集装箱等6家企业H股回归A股。鞍钢股份、中国船舶等12家企业在境内增发、配股。

公开招聘央企高级经营管理者 国资委连续六年组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央企高级管理者的工作,先后组织有82家(100次)央企103个高管职位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国联通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5个省级分公司副总经理。

上述五项举措,恰似国资委伸出的“看得见的手”的五指。可是,它能成为像“达摩五指”那样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效力吗?

作为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特设机构,国资委目前依然是一个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出资人的功能,即股东职能,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权力行使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公司的行政管理,即行政职能。国资委被人称“婆婆加老板”,的确不尴不尬。讨论国资监管,仅仅单纯争论国有资产是否真的流失,讨论私有化、股改的是是非非,评论高管期权激励的得与失,是没有意义的。不从定位的角度,把握“正确的事”,只能就事论事。不可否认,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现在的确存在“越位”、“失位”或“错位”之处。

越位的重组

诚通处置华源,或许可以成为市场化处置央企不良资产的开端。铝业重组刚刚收场,下一个或许是煤炭。《中国产经新闻》杨未宏的文章列举了我国钢企的重组事件,其中绝大部分都有政府推手的影子。2005年1月,湖北省国资委将持有的51%鄂钢出资额无偿划拨给武钢;2005年4月,贵州省国资委将持有的85%的水钢股份无偿划拨给首钢;2005年8月,鞍钢、本钢正式联合,鞍本集团挂牌成立;2005年12月,武钢入主柳钢,组建武钢柳钢联合责任公司;2006年2月,唐钢、宣钢、承钢联合重组新唐钢。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昆毫不讳言,重组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政府的支持。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指出,由于我国主要的钢铁企业仍以国企为主,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的核心难点。

单纯一味追求规模与集中度,不考虑资产的互补性、能力与资源的匹配性,竞争法则与市场机制不发挥作用,央企乃至国企会故态复萌,更谈不上创新、持续。近期发生的中国海洋航空、三九分别被并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就让难以让人揣摩其合理性。据国资委公布的主业信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主业在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而显然与多元化的三九相关度较小。

分红派利的质疑

倍受关注的央企向政府“分红派利”比例终于水落石出。比例区别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型特征的企业,上缴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企业,上缴比例为5%;第三类为军工企业、转制科研院所企业,上缴比例3年后再定。这里有几点疑问:

一是上缴比例,完全根据行业不同来确定比例是有弊端的,因为同一行业内差距较大。把石油与石化等比例,对石化是不太公平了。特别是石油炼制,其盈利能力与原油开采不可同日而语。这也是前一阶段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原因,其实是中石油、中石化“要挟”政府的表现。另外,在电信行业内部,移动与联通、中国电信、铁通等之间的垄断性也是不同的。运输业的铁路、公路、海运、一般性物流之间也应该体现差距。

二是行业之间的可比性。石油、烟草、移动、房地产显然应该多征缴。而居然没有看到房地产的影子,岂非咄咄怪事?

三是央企的主业并不单一,同一公司(集团)合并报表后,按什么业务与相应比例来进行核缴?

四是与股份分红如何协调?固定比例的道理何在?行政性要求与依据公司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有专家质问,对于占据利润半壁江山的企业在分配体制上实行行政化的特殊处理,预示着占据中国经济主要资源的企业并未实行市场化,表明国企改革又回到了原点。

五是征缴之后怎么使用?怎样监督?这些都语焉不详,或者存在操作上的弹性。

六是对中石化、中石油进行补贴的法理依据、法理基础及其时限是怎样的?

七是收缴央企利润的确可以缓解投资过猛势头,国资委一直担心很大的自由现金流在账上,容易让企业产生各种冲动,比如有央企违规投资股市。但是未考虑不同央企未分配利润的价值增长(转化)能力,也就是,今年不拿分红,之后会否带来更高回报?

八是是否鞭打快牛,盈利能力强的比例相对高,而对经营不善的却没有釜底抽薪?

九是资源税是否继续执行,没有明确。2006年,国家开始对油价超过每桶40美元的国产原油超额收入征收20%-40%的石油特别收益金,是否并驾齐驱?

错位的绩效评价

绩效考核什么?过去我们国资绩效管理的目标单一,指标偏差,片面强调增值,未考核增值的质量、成本与可持续性,对资产闲置的“潜流失”和人力资本的“显流失”关注不够。同时,150多家央企,它们的发展阶段有异,驱动类型不同,动态环境有别,用同一种绩效体系,敲定类似的KPI指标,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更与我们说的个性化相悖。

目标是否明确与分解?增强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是十七大强调的央企目标,也是国资委的追求。比如,活力的直接表现是价值创造能力,在背后是人力资本成长力与创造力。但是,在相关的绩效评价以及国资委的其它文件中,尚未发现有关这三个“力”的任何指标体系与目标分解。

激励只有期权吗?股票期权计划是发端于西方的一种比较成熟的长期激励制度安排。最近,为促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试点规范有序实施,国资委正将海油工程、中粮地产、烽火通讯等三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及业绩条件等相关资料在网站上公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议。令人担心的是,在国内股票市场不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化不完善、治理结构不科学、绩效考核不规范的情况下,实施难度与可行性都会大打折扣。单就激励而言,期权计划并非当前的必然选择。

全球高管招聘的国资秀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国梁谈到,国资委更像是一个超级经营公司,它以国有企业的经营利润为考核指标,并且选拔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这样的监管体制既不符合国务院组织法、公务员法的规定,同时也不利于从根本上约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

全球高管招聘的确增加了央企高级经营管理者市场化选拔的成分。但是,国资委选秀并非央企的一把手,如董事长、总经理。在身份、职责、规则确立之后,经营层副手完全可以放权董事会操作。

另外,全球高管招聘坚持了对任职、级别等要求,显得底气不足。同时,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潜力等应该借鉴、纳入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并作为一种常态,建立动态数据库,逐渐加大央企管理者职业化的成分。

人力资本流失――最失位的监管

人力资本是最大的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监管及其绩效评价必须关注人力资本,国有企业的真正“包袱”不是要养活从业者,而是让他们生活得有价值,让他们在人岗匹配、各尽所能的基础上各得其所。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流失,少有机构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如果有,一些企业集团也仅仅是作为内部资料。据笔者观察和调研,以制造业为例,目前国企人力资本流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员:管理骨干,从企业副职到中层管理者;技术骨干,从研发核心到工艺技术运行、保障的主力;其他有潜质及内在驱动力较强员工。流失方式有的是个体行为,有的是团队转移。

必须超越狭隘的人力成本观。看待国有企业员工流失,我们如果不超越成本的狭隘意识,那么探讨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要说成本,也包括了企业付出的一些沉没成本。更重要的在于,相关流失人员通常不是一般性劳动力或者人力资源,部分可能就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看似降低的是现在的成本,其实却损害了企业未来的价值。

同时,更令人担心的另外一个效应是,国有企业选择新员工或寻找“空降兵”时,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当面对的选择权越来越狭窄、选择对象越来越远离智力资本时,我们的国有企业群体是令人同情的。说白了,想留的人留不住,想招的人招不进来,想撵的人赶不走,想用的人用不起,这样的企业怎么打造持续力?

毋庸讳言,国资委的“越位”、“失位”与“错位”,以及扮演的不尴不尬的婆婆加老板角色,是相关立法滞后的结果,并非国资委自身之咎。国资委在忠实地履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18项职责,如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制度、选聘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等。问题在于如此定位随着发展,已经不合时宜了。

上一篇:央企十问 第2期 下一篇:央企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