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07 10:46:40

国资资产管理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 不良资产 处置技术模式

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优势

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处理不良资产的专业性机构,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优势,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处置手段多样化

在处置方法上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采用追加投资、诉讼、债权转股权、资产置换、破产重组等方法,同时也建立了资本市场的退出通道,正是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多样化,在制订处置不良资产方案的时候才能够充分结合不同不良资产的使用情况。

(二)宽松的监管环境

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业监管比较严格,特别是在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等方面,这就会时常导致不良资产的出现,在处置不良资产的空间和时间上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直接导致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率低下。然而资产管理公司就没有这些障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有债权,可以精雕细琢一些不良资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经营目标的尽快实现,企业也将加快对不良资产的处理速度。

(三)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

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由于这些领域的业务比较单一,因此内部人员就不能够满足处置不良资产的需求。然而资产管理公司有着一批具备财务、投资、法律、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可以根据不同不良资产的具体情况对资产进行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处置不良资产的速度,更可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科学性。

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模式

(一)不良资产处置技术模式分类

一般来说,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处置不良资产的集中程度,可以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技术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集中处置资产模式

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主要是指资产管理公司分类打包所接收的不良资产,采用资产证券化和第三方出售的方式来集中处理不良资产,资产公司在这种模式下是将一些不良资产集中起来进行集中出售或是交给第三方,最终将由第三方来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采用集中处置资产模式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是一个中间批发商,例如美国的信托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时候,采用的是外包、出售、证券化的集中处置资产模式。以中润国盈投资集团处理不良资产流程为例,首先,对不良资产包进行尽职调查,由集团下属基金处置部门通过每户信贷资产的银行尽职调查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尽职调查,经由实地考察,⒖级嗄甏χ米什经验,多方面结合来保证客观性和合理性。在与长安信托合作的54户资产包(总规模达3.6亿)项目中,尽职调查报告厚达150页,其中包括每户的基本情况和处置思路与预期回款情况。以该尽职调查报告为依托,再行与信托公司产品洽谈合作模式。信托公司根据标的资产情况,针对拟发行产品规模确定重点关注户数,并参与尽调。这种模式是目前国内不良资产处置的典型模式,也是中润国盈投资集团在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经过创新和改良后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已经被行业内越来越多的资产管理公司借鉴和使用。

2.分散处置资产模式

资产管理公司在这种模式下可以根据不良资产贷款的对象和性质的客观情况,并根据不同不良资产项目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在这种模式下体现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最终处置人的角色,例如一些中欧转轨国家采用的是个案解决、股权债权置换等分散处置资产的模式。

3.混合处置资产模式

主要分为两种,即采用分散式的处理方法和集权式的处理方法,同时由于一些不良资产在处置资产的重心上存在着差异性,也可以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集中为辅、分散为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模式,另外一种是以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二)处置不良资产技术模式的比较

从上述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技术的三种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其中三种模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集中处置资产模式具备处置速度较快、处置成本较低的优势,同时由于通过集中处置可以实现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和集中打包出售的目标,有利于不良资产市场的培育,在这种模式下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的方式是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这种方法降低了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道德风险。然而,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处置不良资产的灵活性较差、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率较低、资产管理公司的能力得不到较快的提高。

分散处置资产模式相对于集中处置资产来说的优势在于:从不良资产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采用不同的处置手段和方法,提高了处置不良资产的灵活性,提高了处置不良资产的收益率,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其缺点在于:处置不良资产处置的成本过高,并且速度比较慢。

混合处置资产模式的优缺点则处在上述两种模式之间。

三、影响不良资产处置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从实际情况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主要会受到以下几种因素影响。

(一)资产管理公司性质因素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不同所采用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就会有所不同,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是临时性的,那么就要选择出能够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如果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是连续经验的,那么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就需要选择处置不良资产较快、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处置模式。其中集中处置资产模式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比较标准化,但是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能力的提高,分散处置资产模式采用的是个性化的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在处置资产中人的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资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二)社会环境因素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因素

采用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资本市场体系比较发达,具备较高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

2.法律环境因素

处置不良资产模式选择的法律环境因素主要是由金融债权主体资格的范围来确定,如果限定了金融债权主体资格的范围,那么选择集中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3.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

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也会受到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程度的影响,当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备的时候,就会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手段来处置不良资产,可以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为了获取利益的个人或是企业,但并不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三)接收不良资产的质量和数量

接收不良资产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处置不良资产模式的选择,具体影响可以有以下两个:第一,对于一些资产质量不高并且可能形成呆死账的项目,大多数资产管理公司会仅仅考虑在处置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会选择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第二,对于一些“冰块效应”的不良资产,很多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最快降低p失,必要的时候选用了集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

(四)政府对不同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

对于银行体系所产生的不良资产,一些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理,但是这些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目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某些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了从“坏银行”向“好银行”的成功转变,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在这个基础之上,有的国家的资产管理公司追求的是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效益作为主要的目标。对于一些正处在转轨当中的国家,需要结合国家所面临的经济情况,来对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和收益进行确定。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因此要正确看待处置不良资产的不同模式,从自身企业的不良资产实际情况出发,在多种科学模式中选择出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能力水平,降低因不良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郭美文.HQ集团国有股权置换案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柳大荣.长城公司金融不良资产估值研究[D].西北大学,2014.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委托;国资委;国有资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将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决定将国家的股东权利集中在一个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国资委的成立是十届人大通过的诸项机构改革方案中,最引人注目也引起议论最多的新机构,它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的新体制,将取代已实行50多年的国有资产“国家统一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也标志着中国的国企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和实践进入了一个的新阶段。

一、国资委的成立强化了国有资产委托关系链条中第二层委托关系,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依据委托关系,我们可以将整个国有资产委托链条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全国人民作为委托人将全民所有资产委托给国家。但是,国家是一个抽象、综合的范畴,其具体运行过程主要由政府来承担,由此,政府全民资产便成为国家所有制的逻辑选择。此时,政府作为全民资产的代表,将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二是只控制所有权,交经营权于国有企业。经过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将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于一身的做法不利于国有企业优势的充分发挥。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控制所有权而将经营权交给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明智选择。因而,产生了第二层次的委托关系,即:政府将国有资产委托给国资委。第三个层次就是政府通过国资委以委托人身份把国有资产委托给企业经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牵涉到五个方面:“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国资委——资产控股和经营公司——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对于最终端的企业来说,国资委是出资人;对于国资委来说,企业是受托的国有资产经营者。

国有资产委托链条中的三级管理模式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选择。尤其是处于第二层委托人地位的国资委,它作为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而且是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结合。这是一个权责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账房先生”,而是一个“东家”,从而突破了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的认识误区。具体地说,国资委的主要职能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代表国家向部分大型企业派出监事会;通过法定程序对企业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并根据其经营业绩进行奖惩;通过统计、稽核对所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管;拟订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定规章制度,依法对地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有关专家更形象地把国资委称为国有企业的“老板”。由此,一个经政府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将使国有资产有了责、权明确的管理者和责任人,结束了过去饱受诟病的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出资人虚置”“多头管理”的状况,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国有资产委托人由集中转变为分散,中央政府不再是国有资产唯一委托人,地方政府也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另一个转变就是在国有资产委托人内部,所有权权能的行使由分散转变为集中,结束了过去那种“五龙治水”的不利局面。今后,如果再有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至少在理论上有明确的责任人可以追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一分子,公民将可以目标明确地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进行监督。虽然由于监督渠道的曲折,可能使这种监督显得过于间接而力度有限。但因为有明确的责任在肩,国资委将自觉地完成对国有资产的“看守”之责,并实现其保值、增值。同时,随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对国资委的监督也将有制度化的保障。各种相互制约的条件共同作用,过去那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却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因而百姓无从了解更无法监督的现象,有希望得到根本改变。

二、当前国资委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国资委的成立虽然从理论上解决了过去那种出资人虚置和多头管理的不良状况,但在现实操作中显然不会这么简单。积以往几十年历史而在国有资产方面形成的资产、企业、政府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剥离清楚,于是国资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清清爽爽的以“运营资本”为主要手段的国有资产的“老板”。基于此,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单纯依靠内在约束国资委是很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结合当前实践,要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真正提高,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国家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新体制更是强调法治,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一切依法办事,严格执法。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完善《公司法》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在法律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框架。鉴于制定法律比较复杂,也较费时,可以先由国务院制定法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关系重大,必须先定规矩后动作,切不可擅自动作乱刮风。由于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只能先易后难,先粗后细,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前,各地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资产重组、产权交易活动不少,所以国有资产管理法规需尽快拟定出台,以更好地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规范进行,更有利于国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二、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产权行使边界。中国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国有资产总量庞大,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是事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问题。在当前形势下,由中央政府统一享有国有资产的产权已不实际了。因为我国现在已是分级财政体制,每级政府都有用“自己”的财力形成的“自己”的资产。另外,在过去国有企业演进过程中,资产关系的复杂化、企业职能的地方化也使地方政府产生了产权方面的要求。所以地方政府享有相应的所有者权益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但十六大确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并没有提出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因此,国有资产将不会也不可能全部划归地方所有,地方政府不可能彻底、完全的行使产权。所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必须确定产权行使边界。而且边界要定得适当同时要明确化。若边界太窄,则不可能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若边界含糊,那么权责不明、“多龙治水”等不良现象的重演就是不可避免的。具体说,中央政府只需保留以下几项对国有资产的权利:(1)确定国有资本控制范围的权限。进一步收缩国有资本的控制范围,国有资本的退出是必然趋势,但从哪些领域退出、在哪些领域继续保持控制的决定权应该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2)确定国有股转让、出售的规则和程序的权限。中央政府应制订统一的国有股转让、出售规则和程序。国有股转让出售应有利于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高,采用公开的、竞争性的程序。(3)规定国有股转让出售收入的使用方法的权限。中央政府应统一规定国有股转让出售收入的使用办法,规定这些收入的使用方向和范围。(4)确定统一的资本预算格式和程序的权限。中央应制订统一的资本预算格式和程序并须经同级人大的严格审议和通过,地方政府依照执行。

第三、合理界定经营性国有资产与非经营信国有资产的边界以及分别管理。国有资产是以国家作为出资者而形成的、并在法律上得以确认属于国家的资产。我国现存的国有资产按其属性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另一类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资本类(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后者是非资本类(不要求价值增值)的国有资产。对待这两种不同的类型的国有资产,需要合理界定,甄别对待,分类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在的行业是竞争性行业,有些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是竞争性行业,但对我国国民经济来说,算是具有一定战略性的支柱行业,国家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控制。经营性国有资产不存在国家专门投资的必要性,应该用企业价值的尺度进行评价和管理,主要考察投资的效率、经营者是否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它们应该由非政府机构来管理,在政府这个层次上而不是在政府内部做到“政企分开”或“政资分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与政府管理国家的职能高度相关,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和公益性,存在于特殊行业之中。其特点是承担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任务或公共服务任务,但不具有经济价值,行业的盈利性不足,私人企业不愿干或干不了,而必须要由国家力量、以独资的形式来经营。考核这类国有资产,主要看它们完成政府任务的情况,它们是否给社会提供了满意的服务;其次,才能看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成本来提供服务的。这类资产应该由政府直接进行管理。

第四、建立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队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在竞争性行业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一件既无古人,又无同路的工作,这是历史交给我们的一个艰巨任务。那么,能否把创新性工作完成好,在技术性环节上就要看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好的管理队伍,能否通过适当的激励来保证这个队伍的工作效率,能否通过严格的约束机制保证这个队伍的廉洁。任何事都是由人来操作,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在一套新的管理体制被推出、一个新的管理机构被建立之后,他们是否运行的顺畅有效,在很大程度上除了要看新的制度或机构在设计和安排上是否合理有效之外,关键还要看能否聚集一批在相关工作上最有智慧的人去做这件事。所以,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能够不断取得进展,必须建立新的用人文化,促进国有资产经营者队伍的优胜劣汰,吸收第一流的社会成员进入国有资产经营的事业中去。具体来说就是,一是建立一套有效的选聘、考核、激励和约束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人的制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级别,选择真正有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来担任国有资产的产权代表人;另一方面对于经营性国有资产,就是要根据业绩考评的结果来决定产权代表人的权力授予和考核,要以成败论英雄,对经营失败者给予严厉的惩罚,给成功者以高比例的奖励。二是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人及其助理的身份性质,他们不是一般的政府公务员,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干部,而是凭借其能力受聘于国资委的“职业经理人员”。三是增加失败成本,创造对所有经营国有资产人员的约束机制。四是对于国有企业的职业外部董事,要建立必要的选拔、工作轮换制度,减少腐败的可能性,同时加强监督的效果。

三、国资委去向何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管理一直是经济改革的关键问题,国资委的成立是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它的产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顺应了历史潮流。那么,在以后的国有资产改革进程中,国资委是将只作为权宜改革利弊而存在的一个过渡性机构,还是作为一种国有资产管理的体制而长期存在?这是一个值得仔细斟酌的问题。无庸置疑我国的改革需要我们建立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而不仅仅是一个机构。首先客观上国有企业长期存在,使得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适应改革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存量总数为10万亿之巨,并且很多企业都是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之中。这些企业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就业机会、保证利税上缴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我们目前既没有大规模有效操作民营化的经验,也不能明确看到一旦进行了这样的工作,后面会有什么样的前景。俄罗斯的改革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某些警示。另外,即使在今后国有经济如愿地退出了竞争性领域,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里,国有经济也可能会在较大范围的非竞争性行业里生存。再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国有资产的存在也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有效措施。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存在,并作为经济生活的相当大的基础。那么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也将会随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存在并发挥重大作用。

其次就是主观上,国资委本身的价值取向就必然使得它成为一种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制和体制。一是从价值目标上来说,国资委的价值目标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国资委负责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是上文阐述过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存在于竞争性行业之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直接出发点;另一方面是国资委对国有资产有效使用,这是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的,它具有涉及国家安全、自然垄断和公益性,以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第二从工作目标上来说,国资委的工作目标则是三个:一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这是目前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首要战略目标;二是国企改革,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境内上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三是履行出资人职责,保障出资人权益。就是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将更加明确。无论是价值工作目标还是工作目标,只要国有资产存在,作为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它的存在就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4期。

[2]胡家勇:《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载《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期。

[3]王宝库:《中外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比较研究》,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期。

[4]刘远航:《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模式选择》,载《经济学家》2003年第2期。

[5]李江涛,杨磊:《国有资产管理的“两个转变”和委托链条的收敛性》,载《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5期。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存款保险公司;转型

2007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后,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纷纷加快了商业化转型的步伐,依托证券、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服务平台进行发展,但是其规模庞大的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的转型方式一直没有明确,并且随着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提速这一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究竟是解散撤销这些机构、还是让其并入原来对口的商业银行,大家众说纷纭。

从长远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新的不良资产还会大量产生,因此保留专业化的资产处置部门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如果将四家转型后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管理部门合并重组,纳入到未来的存款保险体系当中去,既能满足提高不良资产处理进度、提高保险基金回收效率的需要,又不会使已有的社会资源被浪费。

一、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并入存款保险公司的可能性

(一)拥有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和丰富的资产管理、处置经验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拥有包括律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在内的大量的资产处置专业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到员工总数的10%以上,人力资源储备十分丰富。截至2006年底,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政策性不良资产12102.82亿元,累计回收现金2110亿元,此外四家资产管理公司还承接了一部分价值较高的商业性不良贷款回收业务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因此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负责资产清算、处置职能的时候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以上专业人员恰恰是未来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必不可少的,存款保险机构完全可以将其中的员工吸纳进来,使自身开展业务更加顺利。

(二)拥有大量的资产处置、销售渠道和分支机构

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均广泛建立分支机构,每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全国各地都拥有20-30家的办事处,遍布我国的主要省份和地区。在历时十年的资产处置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地的拍卖行、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投行等机构处理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加快资产的处置速度提供了很好的探索。未来的存款保险机构成立后,应当借鉴这一经验,加强与外部专业化机构的合作,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三)吸收、学习到更多的先进资产处置经验和技术

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国际上著名的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在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例如2002年3月,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与摩根士丹利合作组建第一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在七年的经营期限内处置完华融打包出售的价值108亿元的四个资产包。通过与这些国际化专业机构的合作,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提高了资产处置速度,并且学到了先进的资产处置技术,在资产回收率、资产处置速度等指标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并入存款保险公司的必然性

(一)资金来源稳定而充裕,可以有效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国外存款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经验表明,要想保持资产处置的速度,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来源做支持。如果资产管理机构缺少充裕的资金,就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对不良资产的接管期延长,从而使接管营运成本上升。而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一成立就面临着用于资产处置的资金不足,不得不向央行借款并发行巨额的金融债券,较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严重威胁着资产管理公司的正常运营,使得资产处置成本较其他国家高出许多。

此外还有经营管理过程中支付的人员费用、管理费用和业务费用等,都需要通过处置资产回收的现金流来消化。而并入存款保险机构以后,则可以通过筹集保费的方式来解决保险基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并且可以通过收取差额保费的方式来控制投保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投保资产的质量,降低资产处置成本,提高保险资金运行效率。

(二)作为资产的债权人可以行使多种处置手段,降低资产处置成本

由于资产管理公司和存款保险公司两种机构在续存期限、职能定位的不同,两个机构所采用的资产处置方式不尽相同。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或者金融改革而产生的,时间上的紧迫性使其在处置资产时更多强调资产的处置速度而较少关注资产重组,这样它就被迫放弃一些可能降低资产处置成本的重组方式而采用直接进行资产的转让,这就无形当中增加了资产的处置成本。而存款保险公司则拥有充足的时间去评估不良资产的状况并决定最合适的处置方式,可以更多地采用资产重组的手段。

可以借鉴美国等国的成功经验,让资产管理公司与存款保险制度两者的优势相结合,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入存款保险机构后可充当“搭桥”银行的角色,即成立一家新的金融机构,购买并承接经营陷入困难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或者可以通过购买其普通股和认购其优先股,对金融机构实施增资,尽可能的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此外资产管理公司并入存款保险机构以后,也可以利用较为充裕的时间来对接管的不良资产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整合相关资源、打包出售等方式为手中的不良资产找到一个好婆家,提高现金回收率。

(三)彻底的解决原有公司治理机制不明,国家注入资本的归属、债务承担等问题

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财政部向每家资产管理公司注资100亿元人民币,并且为其负担员工工资。此外,为了解决处置资金的不足,中国人民银行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了5700亿元再贷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也向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总计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由于债务承担的政策并不明朗,在巨额再贷款和金融债券的最终处置方法明确前,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很难进行彻底的商业化转型。如果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部转为商业化运作,则相当于利用国家的财政资金从事非公益性的经营活动,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思路即国有资本应当尽量退出竞争性领域,鼓励民营资本的发展相悖。

如果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一部分进行重组,并入未来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则上述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原来政策性不良贷款等历史问题导致的处置成本及所欠再贷款和金融债券纳入到存款保险机构,并由财政拨款逐年核销;商业性不良贷款导致的处置成本由存款保险保费来抵偿。国家注入的资本金一部分划拨到存款保险机构,承担化解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的职能,为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公共产品,避免“与民争利”。

(四)充分优化资源配置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若在未来的存款保险体系内新设立一个专业化资产处置部门,它的业务范围必定会和现有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相重合。同样都是由政府注资成立的机构,两个职能和业务都类似的部门在人员和机构设置上肯定会出现重复现象,不但发挥不出资产处置的规模经济效应,还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将造成社会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如果我国未来采取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措施,则存款保险机构会成为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接管人和清算人。在金融系统健康运营的状态下,由于需要处置不良资产数量有限,存款保险公司的资产处置清算部门完全有能力独自承担这一任务,那么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就会被其替代,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只有将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部门纳入到未来的存款保险体系当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在资产处置经验、资产处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不良资产处置的最大收益。

三、转型路径

(一)整合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部门,组建临时资产处置机构

在存款保险机构还没完全建立起来时,可以先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后剩余的资产进行资产清查和财务审计,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绩效做出评价,吸取以往资产处置工作当中的经验和教训;而后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原有的业务和人员进行整合,组建成为一家综合性的不良资产处置的临时性过渡机构,为将资产管理公司最终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做准备。在此期间应当继续处置剩余的不良资产,争取在将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存款保险机构前,将不良资产尽量处置完毕,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

(二)完成存款保险机构内资产处置组织的设置

随着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存款保险机构的建立,可以将整合后的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其中,成为存款保险公司所属的专业化资产处置部门,并赋予其适当的独立性和充裕的资金支持,使它能够完成不良资产的清算、处置等职能,成为存款保险体系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按照我国金融改革的进程,我国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型之后势必会保留部分资产处置部门来解决剩余的资产处理任务并争取承揽政策性银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等机构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

如果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处置部门重组后并纳入未来的存款保险机构,就能够解决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不彻底的难题,这样既可以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使不良资产的处置保持较低的成本;又能减少未来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实现规模经济,节约社会资源。因此,重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处置部门纳入到未来存款保险机构之中的转型路径,无论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还是从存款保险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角度,都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湛.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4(5).

2、郑辉昌,罗慧英.探析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向[J].现代管理科学,2006(5).

3、王自力.中国的存款保险机构与资产处置组织[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4、申希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2003(9).

5、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编.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相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顾雷.AMC转型不可齐步走金融百货之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31.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由于体制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管理。随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被提上历史日程。各地都不断探索新模式来进行管理。探讨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刻不容缓,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通过实地调研,从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入手,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议对策,希望能对加强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一般分三类: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参与市场经营,不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为公共事业服务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体,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除了拥有为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行使权力所必须掌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外,还拥有一部份经营性国有资产如宾馆等。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里面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包括社会大众共同占有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国有资产[1]。所以一定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区别,不能把两概念简单等同。本文研究的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包括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两部分。

一、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与问题分析

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由财政部门负责。2006年财政部要求进行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清查,以2006年12月31日为资产清查基准日,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国有资产282.45亿元,其中净资产194.12亿元。资产构成:流动资产占47.33%,固定资产占52.25%。行政单位财政供养人数为17.3万人,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数为6.9万人。行政单位附属未脱钩经济实体有72个,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有66个、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由67个、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68个。固定资产中,土地、房屋及构建物所占比例最大为72.29%,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为14.26%。出租资产原值为29.2亿元,取得年收入为24.7亿元,出借资产原值为0.4亿元。行政事业单位附属后勤服务单位情况:资产总额9亿元,其中净资产3.3亿元,收入5.7亿元,净利润-0.8亿元,当年实收收益0.1亿元。行政事业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情况:资产总额67.7亿元,收入57.6亿元,净利润-9.1亿元,当年实收收益0.1亿元。(1)

因为这次资产清查是由各单位上报,可能会出现经营性资产瞒报问题。我们就以清查数据看,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有105.9亿元,(2)占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37.49%,规模不小。经营性资产取得当年收入为98.1亿元,主要以出租资产尤其是房产为主,因为房产价格上扬,经营性资产收入不错。但是从行政事业单位收益来看,经营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出现负净利润,后勤服务单位和经济实体实收收益很低。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回报率。

目前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收益都落入各单位“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财政部门主要管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因为各单位拥有情况不一,收益更是无法统计造成管理困难,基本处于放任自由无人管理状态。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出租资产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单位把国有资产如房产等转为经营用途出租、出借,直接将经营收入纳入本单位“小金库”,作为职工福利发放,造成各单位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公平突出。更严重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本来就应该归国家所有,这样把国家利益变成集体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就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从前面数据看,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收入有20多亿,大部分都没有上缴财政由各单位自行处理,国有资产流失惊人。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运行效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

作为固定资产中两个最主要资产,房屋、公务用车在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非常不均。有单位人均办公用房超出平均水平3倍,闲置房产可以拿出去出租。而有单位却无房可用,只能靠财政拨款租借。不仅办公房如此,公务用车的配置也存在同样问题。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可谓苦乐不均。

行政事业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使用轻管理,大量的资产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使用运行效率低下。比如很多单位公务车每天处了早晚接送外,都停在单位,但是保险、维修费和司机的工资福利却照常开支,费用不小。很多单位因为财政出钱不懂节约都想多占有资产,办公设备样样俱全,但很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状态,造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二、成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产权不清、出资人缺位

1998年机构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职责界定不清、认识不统一造成管理体制长期缺位。2003年国有资产改革,明确由国资委来负责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却依然处于“管理盲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虽然名义上由国家统一所有,但是长期都是部门分割管理,单位无偿占用,实际上无人对资产负责。产权不清、出资人缺位、“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混乱、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各地不断摸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现上海、深圳由国资委负责,吉林、四川等省由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和大部分省份由财政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贵州省一直都是由财政部分负责管理,但是权限一直没有明确。2006年7月财政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3),才规范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明确三层管理模式: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国有资产监督,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贵州省按照财政部暂行办法规定,也在财政厅里面成立专门资产处负责管理。只有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明确出资人责任才能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管理目标模糊

目前虽然明确管理体制,但是财政如何进行管理还在摸索阶段。由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错误理解,导致实践中管理目标模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所以管理目标应是社会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的最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保值增值”要从大循环的角度来理解,即应通过“税收国有资产无偿(或部分有偿)使用公共品与私人品配置关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多税收更多的无偿使用的国有资产"来实现。而不是直接通过种种创收方式来实现,否则就背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2]只有正确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质和目标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管理。

(三)管理机制缺乏,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财政预算软约束引发单位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导致资产配置不公,浪费严重。在资产使用时缺乏客观、公正、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没有对资产效用进行客观评价,就无法改变资产占用的随意性。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导致单位占有实际变成单位所有。在资产处置上,缺乏规范处置程序和途径,导致单位自行随意处置,造成资产流失。[3]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占有、使用、处置、收益上交的实施细则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三、经验介绍

(一)南宁模式

2002年南宁市组建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接收、管理、经营该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该模式最大特点是打破非经营性与经营性资产界限,由专业化运营商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国有资产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首先威宁公司分期分批统一接收、集中管理、运营该市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房屋、土地、宾馆等各种经济实体。其次,建立统一集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市场。最后,威宁公司通过租赁、拍卖等手段,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计划管理转为市场运营。

但是也有人对此模式表示异议。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完全按照市场化来管理有待商榷。在当前政府职能还未完全理顺下,威宁公司要受到行政干预,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4]

(二)南海模式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为了改变各单位资产占用随意、闲置浪费严重而财政部门却无法了解真实情况的状态,建立南海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局成立资产管理科对资产进行清查,对产权统一集中管理。设立公建物业公司,根据政府授权阳光运作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南宁和南海模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都成立专门公司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都采用阳光、公开方式运作国有资产;都通过统一规划解决不同单位资产配置不公的问题;都把经营性资产收益统一上缴,统一安排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所不同的南宁模式是把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体打包转给威宁公司运作,而南海是所有权在财政局,只是把闲置和经营性资产转给公建物业公司运作。南宁模式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向威宁公司租用资产,都要付费,而南海模式是财政无偿把资产拨给单位使用。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先进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

四、对策建议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建立动态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贵州省财政部门可以考虑向南海学习,建立一套动态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便于财政统一管理、动态监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解决资产配置不公的问题。通过财政统一调度可以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使其在不同单位进行调剂,做到物尽其用。

2.财政部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财政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只能拥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和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收入及处置获得收入归国家所有,按照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贵州省财政部门要把行政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可考虑成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把行政单位经营性资产全部剥离给该公司统一运作,产生收益上缴财政。通过公司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还能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率。还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中心,所有的资产交易、处置都通过交易中心公开运作。

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必须做好资产清查,尽快做到彻底脱钩。脱钩中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要请中介机构监督,明确国有资产所占股份,然后把国有股份移交给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由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出资人代表,代为履行股东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情况比行政单位复杂,事业单位改革更是迫在眉睫。事业单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机构,作为非政府、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其活动的基本领域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或不宜涉足的领域,或者相对后两者而言具有效率优势的领域。[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是建立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对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赢利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是按财政拨款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财政补助型、经费自理型和企业化管理型。要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应对事业单位重新分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集中于保持和提高与国家竞争力相关的领域、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相关领域、与社会普遍提供福利的领域。其他领域应退出,财政部门不在进行拨款。对于兼具企业、非营利组织多重特征的事业单位,将其职能收缩、剥离,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划分和重组。对于实际上是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本应坚决退出。

财政部门专门成立事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中要,严格把好资产处置关,防止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出售、转让大额固定资产都要向财政部门汇报。提高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最重要的通过官办分离,使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非营利经济实体,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来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及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做好存量管理基础上更要管好增量部分,开展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品这一核心展开。[6]财政部门在定期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基础上,通过登记产权,确认占有权、使用权实现对存量和增量资产产权的规范管理。贵州省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只有在绩效评价基础上建立激励约束制度才能调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积极性。

(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对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应考虑建立预算最后跟企业国有资本预算合并,建立完整国有资产预算制度。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能更好推动资产管理,也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编制预算,加强财务管理。贵州省可以先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入手,逐步将资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通过预算及预算执行来评估事业性国有资产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定期进行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是为更好提供公共品服务的。贵州省要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更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提高其工作效率,使人民获得更多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秉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毛程连。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社会科学,2006(5)

[3]李渝萍。现阶段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4]邓晓兰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J]财会月刊,2004(12)

[5]毛程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6)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5篇

然而,由于强烈的市场需求与长期的金融压抑、谨慎的监管制度之间存在脱节,资产管理行业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快速发展并被社会各界质疑、诟病。

第一,不少资产管理业务被冠上影子银行的帽子。2008年底“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之后,中国债务融资市场高度活跃。以银行理财和信托公司为代表的资产管理机构开展类贷款的融资业务,由此被视为影子银行。

第二,表外“裸奔”放贷存在风险。助推资产管理行业大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类固定收益产品的大量发行,其背后支撑是没有资本约束却在做着类似银行表内信贷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渠道,资产管理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丰富居民投资渠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在资本充足水平、贷款集中度、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缺乏标准化的监管要求和风控措施,外界担忧这种变相放贷会导致风险积聚。

第三,存在畸形“刚性兑付”。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加,资产管理机构频频与产品的兑付危机一同曝光,外界一方面指责资产管理机构管理不善,另一方面期待能够出现首单“刚性兑付”被打破的案例。“刚性兑付”预期的存在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没有机构愿意承认自己在“刚性兑付”,但在各方力量的博弈以及社会认知的强大惯性下,类固定收益产品“刚性兑付”传统还是一直保持了下来,只是这个纪录还能保持多久尚无法预测。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内涵和规模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们将资产管理定义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内,即委托人以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委托资产管理者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开展投资管理业务,并向资产管理者支付一定费用的活动。委托人的资金并不计入资产管理者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目前活跃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资产管理机构以信托公司、银行资产管理部(理财部门)、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子公司)、公募基金、基金子公司为主。不考虑互相持有的重复部分,简单算术加总后的总受托资产管理规模近40万亿元,直追2013年底全国个人储蓄存款的44.8万亿元。这充分反映了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觉醒,也与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的个别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负增长所反映的信息一致――存款搬家、金融脱媒的趋势越发明显,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需求逐渐压过了储蓄的意愿。

当然,算术加总的资产管理市场规模显然是高估的,其间有很多通道业务被重复计算,且其中有部分并非资产管理业务。交通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马续田认为,整个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在20万亿元左右。因为银行理财中的保本理财是计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扣除后纳入资产管理范畴的银行理财规模约为8万亿元;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业务规模在3万亿-4万亿元;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和基金子公司的主动管理资金约为1万亿元;再加上3万亿元的公募基金资金和6万亿元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资金,总规模为20万亿元出头。

资产管理行业资金投向

按照资金投向的不同,我们将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参与者分为两类:一类参与者以类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为主,主要包括银行理财部门、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和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等。类固定收益产品,即通常所说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简称“非标”),按照官方定义,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另一类参与者主要投资于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及相应衍生品等,主要包括公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机构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

但不同类型的机构因为风险偏好和策略所长各有不同,在大类配置上的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

1.“非标”受青睐。“非标”的绝对收益较高且不必做市值重估等方面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资产管理机构进行配置。调研发现,目前银行理财投资中“非标”投资余额约为2.8万亿元,考虑到权益类投资中有部分是明股实债(带有回购安排的结构化股权融资项目),其合计“非标”投资占比可能在30%附近。也就是说,虽然备受诟病,但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的比例尚处于安全范围,不仅低于35%的监管红线,而且连1/3都不到。

一向保守的保险资金也在增加“非标”配置。2012年下半年,保险投资新政实施以后,以“非标”为代表的其他投资在保险投资资产中的占比显著提升,2013年底达到16.9%,比2012年底增加了7.5个百分点。

在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券商资产管理的投向中,“非标”比例高达87.2%。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具体数据,截至2014年3月31日,券商被动管理定向资产管理规模为5.17万亿元,占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的85%。再加上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中主动管理类业务的信托计划投向,券商合计在类固定收益市场上(主动+被动)的投资近5.3万亿元。

信托公司不管是主动管理类业务,还是通道业务,“非标”投资都是主流,只有少量的权益类或其他混合投资,其“非标”比例在2013年底达到65%。由于信托行业投向分类与其他行业有所差别,我们重新分类后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固定收益也是投资重点。虽然市场上一直有声音认为“非标”的快速膨胀抽离了债市资金,但在这五类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摆布中,我们看到固定收益市场因为信息披露更透明、流动性更好等优势,依旧占到资产管理机构很大的资产配置比重。

保险公司和银行理财部门在风险偏好上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在其投资组合中,包括存款、货币市场、债券和债权融资项目等在内的固定收益类和类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据绝对优势,比例均超过80%。银行理财部门在货币、固定收益、类固定收益三项的比例很相似,都接近1/3。

3.股权投资占比下降。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受投资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为例,在2007年股市呈现大牛市期间,其股票资产占比几近18%,最近几年受股票市场不景气影响,股票投资占比下滑至10%附近。股票市场的不景气甚至影响到了传统上以权益类投资为最大优势的公募基金,尽管目前公募基金存续的股票型产品占比最高,接近50%,但如果分析2013年新发基金产品可以发现,这一趋势已经动摇,2013年共有379只新产品推出,其中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型基金产品合计达到214只,数量和份额占比分别达56%和76%,而股票型产品份额仅有17%。未来,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持续提升和在公募基金整体规模中占比的提高,公募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预计将进一步向固定收益类资产倾斜。

4.利率市场化初期,货币市场产品热度上升。各资产管理机构均增加了在银行存款和货币市场工具方面的配置比例,虽然银行理财部门的存款类配置中相当一部分实际为结构性存款。但上述情况也说明,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抬升过程中,货币市场的投资价值较之前有明显提高,促使各资产管理机构不约而同地增大了此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但其中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是个例外,出于提高收益率的需要,保险资金不断压低存款类产品的配置比例。拉长周期来看,其存款占比已经从2004年的48%大幅度下降到2013年的29%。

存在问题辨析

1.“非标”之争。2013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首次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做出定义。至此,自2010年前后开始泛滥的,银行理财部门、信托公司、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基金子公司广泛参与的,本质是银行表外信贷,表现形式各异的资产终于有了统一的名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界简称“非标”。在没有“非标”这个名称之前,表外信贷业务被统统视为影子银行,骂声一片;即使有了“非标”这个名称,也是负面含义更大,甚至有“非标不灭、债市不兴”的说法。

但我们的研究结论显示,资产管理机构对类固定收益投资品――“非标”的投资,具有市场的内生合理性,监管层也认可该类型业务的事实存在,并采取措施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监管。我们的具体结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非标”规模难以统计,但并非不可控。在现有的信息披露条件下,“非标”规模到底多少的确无法统计,但随着各监管部门在信息披露和登记备案方面的建设以及穿透原则的实施,预计2014年底我们可以看到“非标”的真实全貌。不过,根据调研,结合官方披露数据,在2013年12月31日这个时点,10.21万亿元规模的银行理财中投向“非标”的约为2.8万亿元,比例不到1/3。

第二,“非标”两大症结:信息披露不透明、流动性差。从“8号文”的导向看,“非标”的规模要控制,因为“存在规避贷款管理、未及时隔离投资风险等问题”,要通过压缩总量来控制风险。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考虑,未来如果风险控制得当,“非标”的投资上限可以逐步提高。这也体现出监管层对中国特色的高收益债市场的宽容态度。事实上,从对业内的走访调研中,我们也可以剖析出“非标”的两大症结所在:信息披露不透明、流动性差。剔除这两个缺陷,其本质与资产证券化的结构化融资安排如出一辙,在盘活存量与改善融资结构方面的效果也非常相似。因此,对于这种草根创新,监管层应给予足够的容忍和关注,并在适当时机引导其向规范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

第三,“非标”与资产证券化有望殊途同归。资产证券化一直被认为是“非标”的有力替代,可以满足银行表外信贷需求,改变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放贷-消耗资本金-再增加资本金的循环怪圈。但审批制下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一直缓慢,从2005年第一单试点,到金融危机时的暂停,到2011年重启,再到2013年由试点转为“常规化发展”,每一次都伴随着寄予希望,以及审批流程中的希望耗尽。2011-2013年,中国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总额549.92亿元,截至2013年底,存量规模占债券票面存量余额的比例不到1%。

因此,“非标”亟须妥善解决信息披露不透明的问题,满足目前国内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需求(暂不考虑交易需求)。目前,国内信息披露最规范的资产管理子行业当属公募基金与保险资产管理,如果其他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在类固定收益产品的运作中,即在“非标”的投资过程中,以上述两个行业为标杆完善信息披露,就可以摆脱影子银行的帽子,进而真正实现风险与收益过手给投资者,“非标”市场也将成为健康、可持续的市场,并有望超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成为中国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主要替代力量。

更长远地看,若“非标”市场更加市场化,且成为一二级市场健全、交易活跃的成熟市场,则其与资产证券化市场本质无异。而银行贷款出表的欲望得到满足后,或许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产管理行业都将面临挑战。因此,如何减少对“非标”的依赖,发展多元化投资管理能力,也应是资产管理机构未雨绸缪之举。

2.通道之祸。在2013年的资产管理行业中,通道业务最疯狂。但从长远来看,通道业务存在价值会越来越小。过度依赖通道业务不利于资产管理机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即使监管层并无禁令,也应尽早摆脱。

2013年的行业数据显示,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中的被动管理资产规模占总规模的比例在85%-90%,基金子公司的这一比例可能更高。倒是老牌的通道业务之父――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比例略低,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约70%,其中,要扣除主动管理的对接单一机构或个人客户的资金信托,信托行业的通道业务占比应在60%以下。

最初,信托公司在银信理财合作中充当SPV(特殊目的载体),其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SPV是同样的初衷,作为持有被证券化资产的载体,实现资产隔离与破产隔离。事实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破产隔离的作用不一定能够实现,但效果上实现了资金端到资产端的联通。这可能也是“通道”一词缘起之因。

2012年资产管理新政推出后,券商资产管理机构、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投资范围逐步趋同,信托公司的牌照垄断优势不复存在;而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利润压力以及资本充足率、贷款规模、贷存比等监管指标的限制,有着强烈的表外扩张冲动。一时间,券商定向通道和基金子公司快速接手原银信合作的表外信贷通道业务。对券商资产管理机构和基金子公司来说,从通道业务入手,迅速做大资产管理规模,并在以银行为主的融资类业务市场分一杯羹,是解决生存问题的刚性需求。供需双方的你情我愿使得资产管理机构在2012-2013年实现了管理资产规模连续翻倍增长,其中通道业务一马当先。

然而,通道的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资产管理行业均有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掮客盘剥实体经济。通道泛滥导致金融机构甚至一些个人不愿发挥主动管理能力,甘当资金掮客,在资产端到资金端的对接中层层盘剥,从中牟利,侵蚀投资者应得的收益,而这也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在通道业务中,虽然最终资金会流向实体企业,但它拉长了中介链,催生了“资管泡沫”,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增加了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通道业务对接的融资企业主要是能够承受高成本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甚至包括为了生存不择手段融资的濒危企业、“僵尸”企业。通道资金一味追逐高收益使得一般正常经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很难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繁荣而得到改善。

二是层层转包导致权责模糊、风险责任悬空。从项目提供方到资金提供方之间的通道越长,抽屉协议越多,责权越难明确。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投向山西振富能源的“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和吉林信托10亿元信托贷款项目(投向山西福裕能源的“松花江77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爆发兑付危机后,银行与信托公司各执一词,推脱责任,导致风险处理机制无法顺利启动,资产管理者的尽责履约义务受到质疑。

三是不利于资产管理行业长期健康发展。通道业务使参与者“脱实向虚”、心态浮躁,一味做大融资通道规模,而忽视了对投资管理能力的建设与基础工作的推进。此外,通道业务不透明的一对一撮合交易还可能导致寻租空间滋生。

从最新出台的监管政策来看,监管层出于防范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考量,对通道业务表示默许。目前,大量资产管理机构主动管理能力欠缺而通道占比过高,若“一刀切”地叫停通道,盲目发展主动管理业务,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问题会更多、更可怕。所以,监管层退而求其次,选择“自扫门前雪”策略,要求通道可做,但责权要明确。2013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07号文”)及随后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的落实文件,均要求通道业务在合同上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

3.“刚兑”之咒。截至2013年底,类固定收益市场上“刚性兑付”仍然被所有资产管理机构如行业信誉般共同维护着。但长远来看,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将是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其意义不亚于利率市场化。

“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特别是个人投资者形成了无视风险、一味追逐高收益的观念定势。高企的“无风险收益率”掩盖了资产管理产品所对应的融资主体和融资项目的信用风险,投资者不在意投资标的优劣和资金流向,更多地关心作为融资中介的资产管理机构的品牌和资本实力。若高收益与“刚性兑付”持续并行,将扭曲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即“非标”以高于标准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和隐性兜底的担保,持续分流债券市场和权益类市场的资金。不断有资金入场接盘又进一步增强“非标”产品“刚性兑付”的能力,并形成逆向选择,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不过资产管理机构“刚性兑付”的破除压力正在逐渐加大。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企业违约概率显著上升,资本实力有限的资产管理机构很可能在腾挪续接的过程中超越能力边界,出现“锅盖盖不住锅”的情况。2014年,信用风险及兑付压力是摆在所有资产管理机构面前的第一道槛。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6篇

一、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的演进过程和基金组织方式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的前身―――成业公社,成立于1962年4月6日,最初作为韩国开发银行(KDB,也称产业银行)的一个中间机构,负责处理产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公社的性质属于政策性的金融机构。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拯救陷入困境中的企业,减缓金融危机对韩国国内金融系统的冲击,国家赋予成业公社新的使命。1997年8月22日,通过了《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有效处置和成立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法》;11月24日,公社接受政府委托,开始正式接收并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并负责管理“不良资产整理基金”。1999年4月30日,扩大了公社职能并相应作出企业结构调整,同时注册资本增加至1万亿韩元(1美元约折合1100韩元,随美元贬值韩元最近在升值)。2000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其产权结构为:政府投资占42.8%,产业银行的产权占28.6%,其他银行的股份占28.6%。其职能包括:负责“不良资产整理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接收、处置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对陷入困境中的企业实施重组;管理和处置政府财产;针对不良贷款处置提供海外咨询服务。

2002年11月22日,停止继续使用“不良资产整理基金”接收新的不良贷款,但公社可以使用公司自己的会计账户接收并处置新的不良贷款,从而达到商业化运营的目的。

1997年8月,韩国政府根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有效处置和成立资产管理公社法》,在公社内设立了“不良债权整理基金”。起初该基金的规模为1.5万亿韩元,1997年11月起规模扩大为10万亿韩元,经过几次增资,最终不良资产整理基金的规模达到了21.57万亿韩元。基金的筹集方式以政府发行的不良资产债券为主,约占95%;由各金融机构筹集的资金,占2.7%;余下的2.3%为产业银行贷款(参见下表,截至2004年7月31日)。

不良债权整理基金的用途为:收购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收购经营不佳企业的自救对象资产;偿还贷款及债权本息金;不良资产处置中所需的资金贷款;基金管理及运行经费。

从使用的情况看,基金达到了当初设立的目的。自2002年11月22日起,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只做已收购资产的处置业务,并为成功偿还所募集的基金而努力。截至2004年4月末,从金融机构收购的不良债权的规模为100.3万亿韩元,韩国资产管理公社为此支付了37.9万亿韩元。

二、韩国资产管理公社资产处置方式和技术

为了加快处置速度,提高处置效率,韩国资产管理公社除采用传统的个别债权出售、打包出售、拍卖和法庭诉讼等方式外,引进并创新了多种处置技术,包括企业重整技术(Workout)、发行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国际招标、创立JV-AMC、JV-CRC和JV-CRV,以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等。

1、国际招标

为了提高处置效率,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引入海外投资者。它将收购来的不良资产重新组合,分包成适当的规模,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直接出售。从1999年到2000年,先后有高盛、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和龙星(Lone Star)等海外投资银行参与了韩国不良金融资产的竞标,总标的资产价值达40.34亿美元,投资额为10.34亿美元。

2、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从原始权益人的全部资产中“剥离”出来一部分特定资产,以此作为资产抵押发行ABS。资产管理公社通常充当发起人,成立专门目的机构(SPC)充当发行人发行债券。在资产证券化链条中,发起人―――韩国资产管理公社首先选择拟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进行捆绑组合,然后将其出售给SPC,从SPC处得到资金。特殊目的机构(SPC)购买发起人的基础资产,以该资产的规模和质量等基本素质为依据设计并发行ABS。大多数情况下,SPC是一家独立于资产管理公社的投资银行和发行中介公司。这种设计有利于获得专业分工的效益。这一设计很重要的是“真实出售性”,即资产管理公司对SPC的证券化资产出售,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会计核算角度都是具有真实意义的转售。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完全取决于证券化资产的息票率和本金的回收情况,与资产管理公社的信用无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资产管理公社加快了资金回收效率。

3、JV-AMC、JV-CRC和JV-CRV

JV-AMC、JV-CRC和JV-CRV是合作设立专门公司或签订合作契约的不同的运作模式。合作设立专门公司的目的是提高企业资产重整效益。

JV-AMC是韩国资产管理公社与投资者出资共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所收购的资产(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然后出售。

JV-CRC是依据商业法注册的股份制公司,或依法设立CRC基金。公司接管和重整有问题企业,收购并销售不良资产,制定企业重整计划,发行企业债券,参与组建CRV和AMC。在企业重整和不良资产处置中,JV-CRC实质性地参与并直接介入重整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务。JV-CRC独立进行财务核算,接受商工能源部(Ministry of Commerce, Industry, and Energy)或金融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的监督。

JV-CRV属契约型公司,通常以信托方式实现管理,如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它的设立目的也在于辅助企业重构计划的实施,但是,它主要投资于正在进行重整的困难企业股票,或购置其资产,有时参与实施管理控制。JV-CRV主要通过买卖重组企业的股票和资产获利,与JV-CRC相比,它更像一家金融机构。

4、“坏银行”重整计划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成立专门公司(Badbank Harmony Co.Ltd)清理信用卡公司并处置信用卡公司的个人不良债权,同时帮助个人债务人摆脱债务困境。这是一种个人不良信用处置的专门方式。组建BHC,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和原始贷款银行共同注入资金,通过BHC再贷款给原始借款人,并延长原始借款人对原借款的偿付期,降低原始贷款的还款利息率,以此激励债务人的还款意愿,改善借款人的不良信用。贷款人的债权地位得到实质性的保证。

5、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开发公共拍卖信息系统(PAIS),该系统能够及时与国家税务服务系统(NTS)进行数据交换,使拍卖过程更加迅速、公正和透明,极大地提升了它在政府清理欠缴税金、管理拍卖抵押资产和质押股票出售等业务的效率。韩国资产管理公社还开发了网上拍卖系统(OnBid sys-tem),截至2004年2月底,已有1000家公共机构和6.2万家私人机构和个人注册为网络会员,每月有24万人次访问网站了解拍卖信息。通过推进电算化系统建设和网上交易,巩固了它在政府业务领域的核心地位。

三、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持续经营的启示

欧美多数国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仅仅服务于一个政策目标,完成任务后即行撤销。与此不同,韩国采取的是不断扩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促使其资产处置方式和技术不断更新,使之持续经营,成为金融风险的缓冲池,成为产权市场一个活跃的交易主体。韩国资产管理公社选择持续经营,是由该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政府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伴随经济结构调整;银企关系密切,企业经营风险向银行集中。目前,我国也存在同样或类似的情况。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持续经营的经验,对我们有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经营目标多元化

在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中,有学者主张将其职能限定为“防范系统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取消“支持国企改革等职能”。这种对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切断金融机构与企业联系,风险防范也就无从谈起。而且,这样势必影响到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和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力。当然,这一主张也有其相对真理性,那就是支持企业改革重组是有条件的。就韩国的经验看,主要条件有两条:一是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强弱,如大宇重工是民营的,但确属重点骨干企业;二是企业有无拯救价值。韩国为了防止大面积企业破产,1998年4月成立了不良债权判断委员会,最后通过“债权调整机构委员会”收购了60多个企业的债权,其中大宇旗下的有23个。而后,又经过会计法人安德森的核查,债权金融机关协议会认为大宇重工存续经营有利:1997年7月末清算价值为3.16万多亿韩元,存续经营企业价值为4.05―7.05万亿韩元。经过企业改善作业,更名为大宇综合机械公司,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控股,大宇集团丧失经营权。韩国资产管理公社通过国际招标,以M&A方式转让,预计还可以有赢利。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把工作做得再细一点,对债转股企业逐一进行企业价值判断与甄别,采取实质性步骤改善具有潜力企业的经营状况,以更有利的方式处置,尽量降低损失,从而也对消弭金融风险作出贡献。

在没有限定经营期限条件下,韩国资产管理公社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充。首先是托管、经营和处置欠税企业的抵押财产,并对相应房产、土地进行改造、开发,在市场上租赁、销售,使其保值增值。根据需要,他们还进一步成立了房地产经营部。在个人信用卡业务急剧膨胀并产生大量坏账的情况下,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又成立了个人信用卡部,开展个人信用卡不良债权处置业务,到2003年底收购9.06亿韩元,使大量失信客户恢复信用,为发卡银行挽回部分损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从2004年开始的招标承销商业银行不良债权、托管有问题金融机构及其旗下企业,持续经营的趋势也开始显现。

2、运营资金基金化

韩国资产管理公社的注册资本中产业银行和其他银行股份各占28.6%(2860亿韩元),“不良资产整理基金”中金融机构拨款5734亿韩元。其比例是按需要收购处置的不良债权比例确定的。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建立风险与利益共担机制。在此基础上,大部分运营资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和政策性贷款取得。这样操作的前提条件是,韩国资产管理公社所拥有的银行不良债权物有所值,其处置收入足以还本付息,具有良好的信誉。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债权的方式不同的是,韩国资产管理公社不是按原值收购,而是通过不良债权判断委员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债权价值进行核定,根据市场价值打折收购。这样做的优点是,把不良资产的损失部分留在所产生的金融机构,以便自负盈亏,也便于其分析研究产生根源,起到警示作用;有利于韩国资产管理公社市场化运作,为基金投资者留下获利空间。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按原值收购银行不良债权,除了当时的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是基于银行不良债权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性贷款和经济转轨损失,损失完全由商业银行承担不尽合理,可是不加分析地大包大揽,其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难以效仿韩国的做法,但对我们研究不良资产处置最终损失的分担问题有一定的启发,对资产管理公司持续经营的运营资金筹措也具有参考价值。

3、处置方式多样化

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韩国资产管理公社面向国内外,采取多种方式处置银行不良债权。除国际招标、资产证券化外,还采用多种方式设立专门公司或以契约合作方式对企业进行改善作业,然后出售。前文提到的大宇综合机械公司,1997年金融危机后,资产负债率上升到900%,1999年经常损失5733亿韩元,海外客户纷纷解除合同。1999年8月开始企业改善作业。企业改善作业协议规定,企业再生成本由三方共同分担:一是债权团分担,包括资产管理公社、韩国产业银行、外汇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债权1.04万亿韩元转为股权,其中资产管理公社占56.4%,追加资金550亿韩元,提供合同履约保证支援;二是股东分担,存续企业股份全额免除,大宇集团丧失经营权;三是公司与职员分担,调整产品结构,处置不动产,精简人员,节约成本。韩国对有重大影响的大宇综合机械公司,从保护生产力着眼,多管齐下进行培植,促进公司再生后再上市出售,既保护了国内生产能力和就业,又避免了企业破产造成的更大损失。由于联想到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债权的现状,为了促进这部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应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其中,资产管理公司和相关金融机构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包括注资在内的多方面的培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处置进度的时间要求上也不宜过紧过严,以免为了赶进度而贱卖。

4、资产管理公司运行法制化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7篇

一.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现状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实施的实质是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可以支配的一切资源按资本化运作方式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过初期的摸索阶段,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入了逐步规范、稳步发展的时期,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仅2001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已超过1200亿元,达1245亿元,回收现金逾256亿元,较好地实现了资产回收最大化的运营目标,表明了我国处置不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400亿元的有限资本去拉动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的回收和变现,基本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提高了资本积累的效率。

一般说来,资产管理公司是为了分离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我国金融风险、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而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接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因此而平均下降超过9%,使国有银行减轻包袱,轻装上阵,为其入世后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对我国1000多家产品有市场,技术先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债转股,涉及金额4000多亿元,使这些企业负债率大幅下降50%以下,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国有企业等面临中国入世的严峻挑战、竞争和发展。

资产管理公司在近两年的资本运营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日益创新、日益完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以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诉讼追偿、债转股、租赁、外包、转让、投资银行等10多种形式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加快了处置速度,提高了处置效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华融公司海外演艺之后,又在上海实行捆绑式的打包处置,实现回收现金128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长城公司则选择和采取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为基点,以依法、风险为手段,以“公允价值”为依据的政策组合;东方公司全年处置帐面资产182.91亿元,回收资产85.13亿元,资产回收率达46.5%。由此不难看出,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逐步形成了良性资金融通体系,使死资财变成了活资财,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国民经济再增殖。

二. 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中的问题与弊端

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才刚刚运营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多、还不严重。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到国有企业改革、民间和私营经济的培育、金融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建设等统筹考虑之中,从资本运营的角度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作,则当今状态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仍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潜在着许多弊端。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气候环境不理想,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各资本运营的正常运作造成了诸多障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建立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运营机制,依托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才能有效的实施资本运营。而我国经济市场则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资产管理公司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幸运儿,而是由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创新,是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产物,这种特殊性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产管理机构所没有的,更与资本运营所需的市场条件造成了直接矛盾。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与市场接轨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其资本运营的必要市场条件将受许多市场不良因素如世界金融市场冲击、国家货币政策、入世后的汇率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完善的经济气候条件下,将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盘活、变现等难度增大,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反映,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盲目的投资、有国家政府出面变相贷款的不良产物。因此,要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率先让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走出大多数国有企业亏损破产的窘破之境。但是,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总体业绩持续下降,并且随中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经济范围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净亏损,沦为“亏损经济”或“补贴经济”。例如,1998年7月末,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4%,净亏损92.8亿元,成本费用利润为-0.7%,在1492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6042家亏损,亏损面达40.5%,到1999年6月末,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55.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因此,在10年之内,国有企业又将产生一些不良贷款,其来源包括:一是一批现在业绩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即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成员不能退出;二是一些现在看起来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竞争而陷入困境,即资产管理公司的新成员又要进来。可以说,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运作直接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程度,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状况的大气侯,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下,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不良资产的投资处置银行要完全严格走市场化道路,将受当今市场化条件不足的极大限制,将受国家政策风险、国家产业导向等多方面市场因素的限制,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不能完全按市场化导向运作,不良资产的呆坏账系数变大,致使资产部分流失。

〈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狭小。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狭小。在2000年底,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首次达到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值的5%,但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流通总市值为8200亿元,相当于gdp的17%,而截止到2001年底,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已高达1.4万亿元,远远超过市场流通总值。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是由政府推动的,这就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不是市场的限制,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增大。其次,我国的股票市场非常脆弱,政策性明显,在货币政策都难以启动的情况下,试图想用之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更是难上加难。再次,不良资产对外资开放,由于受其他政策和市场体制问题的影响,还不能大规模展开。这就使外商对我国不良资产的投资产生顾虑:收购我国不良资产是否存在法律依据;作为一个债权人,他们的权利能否执行;人民币没有完全放开,对他们的投资将产生极大影响。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又不同于美国储金会的房地产等抵押贷款,再加上国有保护等因素,感兴趣的对象可能不多,除非大比例折价。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将会给市场体制改革带来压力,给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市场体制等运营条件带来冲击。目前,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一直是政府介入最深的行业之一,政企不分,计划经营日久,规模庞大,地位显要,由此而造成企业制度的建立、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难度加大。在其市场化的经营没有确立之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银行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性业务,以及对贷款对象的所有制偏向,还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所以,只有国有银行彻底摆脱行政性干扰等因素,完全进行市场化运营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体制性的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普遍发生,而改变当前的状况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二. 权属、关系、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四大难题。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的债权、其权属等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过重 。因此,对债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购买时购买人对他所购买的债权究竟有什么样的处置权利。根据现行的《担保法》,在债权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不能直接以抵押物抵债,而是必须与债权人协商或经法院裁定后,以拍卖、变卖、折价方式所得价款抵债,这是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债权的一个较大难题,会使购买价格与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产生差距,致使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在资本运营中流失。纵观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都在这一点上授予资产管理公司特别的权利,即债务人不能按期清偿债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就可直接有权处置抵押物。对产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究竟能否正常过户?更何况资本运营是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只有解决了权属问题,才能解决债权人与买方之间的交易关系,使得交易成功。至于程序,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可根据不同的债权的分类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而确定不同的处置程序。这就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对国有资产评估、分化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的工作势在必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管理人员多采用行政任命而不是聘任制,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属于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而人力资源经营是资本运营理论的核心。企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本经营,可以有效增强技术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现资本价值的迅速增殖。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产权机构单一,其机构性质与业务功能搭配不当将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不明,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根据2000年底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由此决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由政府扶持和运作的金融机构,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主要是事业性的,而非企业性的。但其从事的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又非常明显的属于竞争性企业领域的范围。以事业性单位从事企业性业务,是现今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上的一大误区。在这种矛盾之下,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机构和激励体制难以建立,势必影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正常运营。

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事业性的单位,国家必将赋予其特殊权利,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权利去行使企业事务,将过于介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改变当今市场基本是公平竞争的格局,影响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原因在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如果企业能够上市,则资产管理公司理所当然的是其上市的推荐人和承销商,其他证券公司则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其以后还能从事非债转股企业的投资银行业务,则它就是享受政府特殊待遇的金融机构,而金融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政府机构的过度介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形成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重大阻力。

三. 法律环境不完善,将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资本运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量加大。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对资产作法律评价,导致资产的法律损耗不能作为决策的重要参数出现,从而影响了决策的合理性,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已超过时效和期限的债权数量惊人,银行信贷有效资本的抵押物的法律约定环境不健全,只能在一些即定法律的基础上作资本保全的工作。二是尚未建立起合法合规性的检查系统,使公司资本确定、“揭开法人面纱”等法律制度受企业改制行为的冲击,无法起到防止债务人减少信用资产的作用。三是破产制度不完善,债权人的利益被忽视,破产成为逃债手段。四是不良资产的评估法律不健全,中介评估处理漏洞过大,廉政环境建设不足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资本运营失败。五是公司治理机构的不完善使关联公司之间权责不明,以致借助关联交易来逃债的行为大量发生。六是司法是保护债权的最终手段,但一方面,证明规则的机械化使债权人处于举证劣势,证明不了逃债;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人为的道德风险的作祟又使司法有时候反而为逃债所借用,如假保全、假执行等。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而且其级别特别高,机构网络庞大复杂,所以政府、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人事关系较复杂,并且官方机构惯用行政思维,办事效率低,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正常运营作了一个无形的茧。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良资产的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多方贿赂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人员,并且资产管理公司再处置不良资产中缺乏公开透明度,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去年3月份,湖北宜昌的猴王集团突然破产,致使华融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蒙受了巨额损失这一事实就反映了这一问题。资本运营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证,所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适当的运用法律手段是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凭借,只有依赖于金融法制,才能确保不良资产化解过程的平稳进行。故而,我国金融法律体制的改革是当今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的的首要任务,势在必行。

三.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新思路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金融机构的演变呈现“集团化、全能化、国际化”的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流的金融机构都采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模式,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逐步展开,届时,国外的这些全能化、巨型化的金融集团将与我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出一条现代化企业管理、形成良性资金融通体系的发展之路。

一.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与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借助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

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一般的商业企业,处置不良资产也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他关系到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和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不良资产只有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才是显性化的问题,更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等资本运营依托于良性市场的资本运营机制,使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一〉 加快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进程,走“官办民营”的新途径。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资产处置时,保持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的所有权及决策权,而将经营权承包给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银行、私营企业主、外资银行等其他中介机构,可以化解当今资产管理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分散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经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资产流失。

1. 建立一套以招标为基础的标准程序。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应加强市场营销的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使不良资产大众化,民间化。对此,资产管理公司应形成一套招标的标准程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预定的程序会对资产作一个初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处置方案;第二,资产管理公司准备一套详尽的资料来介绍要出售的资产,并说明资产管理公司所要求的底价等条件;第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单设在某地组成常设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待出售的资产拿到市场上统一招标,统一处置;最后,资产管理公司在各投标中作选择,以谋求资本运营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 与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合体经营。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性,可以与多家投资公司达成协议,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和进程,其基本设计为:第一,双方共同合营体注资。第二,合营体还可以通过举债进一步融资,然后用注入的资金和举债所得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第三,投资专业公司负责合营体的日常运作以及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不作干预。第四,合营体出售资产所得收入首先用于还债,剩余的则在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投资公司之间按预先约定的比例分配。

这样的合营方式一方面考虑到政府机构的局限性,使资产管理公司摆脱了资产管理和处置上的细节操作,另一方面引入了专业公司来负责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既可以解决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资金短缺的现状,又可通过适当比例分利来调动其积极性,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3.采用多种手段吸引外资。鉴于我国的不良资产数目庞大,而国内又缺乏市场,为此,资产管理公司应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进外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供需有导向,使市场国际化,以无形的市场准绳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实现:其一,资产分离。因为不良资产在定价时未知量很多,随机性很大,导致购买不良资产的风险很大。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灵活的处置不良资产,将定价太难的一部分资产划出,以后再做处理,还须通过种种市场运营机制与外商共同分担资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增殖。这样可以使外商比较放心的闯入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新的竞争机会,加速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更有利于我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作向良性化的资本运营市场循环体系,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官办民营”、分解资产管理公司的许多具体业务,可以节约其组建和运营成本,而且能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剥离,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同时还能培养这些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内外投资公司、私营企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的资本运营创新能力,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二〉 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采用集团控股公司的模式经营。

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众所周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是由于国有独资这种产权安排的体制性弊端,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资产管理公司应以商业银行为前车之鉴,提前做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准备工作。

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可以弥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来源的不足,使资产管理公司由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彻底转换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集团。第一,在公司性质方面,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独资、官办官营转向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相应的,由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第二,在产权结构上,改造初期,国有资本的比重比较大,但随着民间资本、投资公司、外资等的不断进入,而国有资本的数目保持不变,日而久之,国有股由控股逐渐失去控股地位,乃至论为小股东,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股权出售等方式撤出国有股。

现在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是总公司、分支机构为一体的资本运营管理体制,而不是多个法人组成的集团制。由于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基于严格授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决策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因而,可以考虑将资产管理公司办成集团公司的模式,将各办事处改为子公司。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克服了种种不利的弊端,各子公司可以拥有自,易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集团制是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适应的形式;三.资产管理公司采用集团制是顺应经济组织体系的需要;四.有利于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接轨进程。

〈三〉 与人民银行完美结合,充当中国金融稽查的角色,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监管。

由于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是由我国政府主导和扶持的金融创新机构,不同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是市场发展的产物,而且我国先行基本情况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的长期运营(不局限于10年),我们不妨利用其特殊性,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性质特征,与中国人民银行完美结合,行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作中国金融稽查机构,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便可以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并在市场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 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法律环境。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由于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因素而致使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困难加大,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依托,导致债权人无法按法律程序对债务人进行债务追偿的工作,扩大了金融风险、道德风险等的存在因素,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缓慢,国有资产部分流失。因此,进行金融法制改革,完善中国金融法律环境迫在眉睫。

〈一〉 统一金融法律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为建立完善的合法合规性检查机制奠定基础。面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资产评估、资产重组、资产拍卖等资本运营中出现的一系列因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的《资产评估法》、《资产重组法》、《拍卖法》等相关法律,组建级别较高的法律部,使法律审查和诉讼事务统一运作、保证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环境。

〈二〉 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提供法律支持。资产证券模式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国际实践中广为使用,但在特殊目的的公司经营地位、证券发行许可、破产隔离与其他债权人利益保护、信用增级的法律模式等方面,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没有完全的信心的。其他诸如发行可转换债券、建立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等模式无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灰色区域,尽快做出法律规范十分迫切。

〈三〉 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捷径。根据现有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回收资产时,应享受债权转让、诉讼时效中断、减交诉讼费等方面的法律优待。不良资产出售和重组过程中的审批、过户手续和税收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应减让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管制。

〈四〉 坚持实际操作中严密法律程序,实行审慎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程序比较繁琐,因此,要加快加大法院等部门的审核处置力度,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因时间的拖延而引起的人为道德风险;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严格责任人制度,严惩处置不良资产不利的人员。

三. 加入wto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入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入世的大好契机之下,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在中国入世的激烈竞争条件下求发展,必须从自我的角度想方设法走上市场化的企业发展之路。

入世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准绳的现代企业竞争制度将逐渐成熟,而大批的国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入驻国内,届时,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受到以下冲击:一是抵抗不住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强劲之势,被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兼并,这样会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二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凭借东道主的优势同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公平竞争,在竞争中站稳脚步,继续发展,则会使我国国有资产部分流失;三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共担风险,共同发展,此时将更有利于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走向完美的市场化道路。

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利用中国入世之初的大好契机,学习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先进经验,努力完善自我,“摸着石头过河”,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拿出切实可行的东西与外国公司进行对抗,以超强的实力减少中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与国外公司既有合作,又有实力去竞争,定能达到一种“有合有分,既分既合”的绝高之境,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演绎一个跨时代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发展》。 中国经济问题 2001。5 上海财经大学 张志柏

2. 《不良资产的法律成因和盘活对策》 金融时报 2002.2.7 中国建设银行法律部 侯太领

3.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能力增强》 金融时报 2002.2.7 梅志翔

4. 《资本作用的再认识》 经济学动态 2001.10 赵学增

5.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 何仕彬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年出版.

6. 《中国向不良资产宣战》 王松奇主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年出版

7. 《资本运营理论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型的研究》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1年11月 周永生 杨长辉 蒋蓉华 陈建国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资产管理;法律关系;委托;信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99

[中图分类号] D92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187- 03

2012年以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各项法律规范的引导下,投资范围得以扩大、投资门槛得以降低。而与此同时,资产管理项目内部的法律关系性质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这恰恰是明确资产管理机构与其客户之间权利义务的关键。从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规范来看,对于资产管理项目内部法律关系的确定,往往是按照不同的金融机构分别加以规定的。因此,本文也大致按此思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之类型作为切入点,结合现行规范,对其中最为核心的“投资客户―管理机构”这组法律关系的性质展开分析。①

1 资管机构之一:银行

银行理财的业务是在商业银行自主创新和监管机构后续监管的互动中不断前进的。目前,规范银行理财的规章办法已有二三十个,但在整体上看来,仍然缺乏一个明晰的法律框架,其法律性质仍不明确。基于此,学界提出了委托说、信托说、分类性质说②、独立性质说③等,其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当属委托说和信托说,下面将针对此二者进行具体分析。

1.1 委托说

委托说是将资产管理关系等同于委托理财关系,认为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结成委托―关系,资产管理人依据法律法规和委托人的意愿管理委托人的资产。④其法律依据主要在于,银监会200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界定综合理财业务时,明确使用的是“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这样的字眼。⑤

1.2 信托说

信托说认为委托理财本质上是一种财产信托关系,委托人委托管理的资产就是信托财产,委托人与受托人不只是委托关系。⑥其主要理由为两点:①资产管理中的受托资产是独立财产;②资产管理人对受托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对外投资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而并不是以客户名义。针对第一点,银监会 2005 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将银行资产与客户资产分开管理,对于可以由第三方托管的客户资产,应交由第三方托管。⑦这实质上是就关于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资产独立性的强制规定。针对第二点,在理财产品的实际运作中,银行大都是以自己名义与其他机构合作来进行资产管理运作的。因此,以上两点均符合信托的两大关键特征。

1.3 本文观点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在银行理财上,客户与资管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似乎只能理解为一种委托关系。2005年,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颁布之际,曾公开指出““办法”和“指引”明确界定了“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银行服务,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一种个性化、综合化服务”。⑧由此可见,至少在形式上,银行理财业务中银行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被官方确认为是一种委托关系。

但与此同时,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曾表示,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些是不保底的,即由客户来承担风险,客户买了理财产品之后,银行就把客户的资金集中起来操作,让客户承担风险的同时也享受投资的收益 ,因而它是一个信托产品。⑨从信托的构成要件来看,各国通常概括为“3个确定性”, 即委托人意图的确定性、信托财产的确定性和受益对象的确定性。从“办法”第九条看来,“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 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 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 投资受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式承担。”其中,客户希望银行代表其管理财产获取收益的愿望、受益对象是客户或双方的利益分配格局, 在该条都表述得非常清楚。至于没有出现信托字样, 并不影响客户作为委托人就自己的财产交由银行管理,并将自己作为目标收益主体愿望的实现。更何况大陆法系对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意思表示内容本来就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 而是通过书面形式的合同来证明委托人设立信托的意图。至于信托财产确定性的问题,上文已经提到过,“指引”第九条已经明确了银行理财业务管理资产独立性的要求。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其也完全符合信托关系的特征。

综上,笔者的初步结论为,尽管从形式上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始终被官方坚持认为是一种委托关系,但从实质上来看,其完全符合信托关系的特征。因此就目前而言,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定位或许仍为委托会比较合适,但不容置疑的是,信托化的发展是大趋势。

2 资管机构之二:保险公司

与银行不同,保险公司除却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之外,还兼具机构投资人的身份。而且在“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施行之后,保险公司向外将保险资金托于投资管理人的趋势越发明显。故本部分主要讨论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性质。

从“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看来,第二条明确了“将保险资金委托给符合条件的投资管理人”⑩的说法,似乎已将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为委托关系。但其第三条又规定“保险公司委托投资资金及其运用形成的财产,应当独立于投资管理人、托管人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这几乎又与信托中的资产独立性要求相符合。此外,“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中对于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做了一个描述,认为这是委托人将有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的保险资金,为受益人利益或者特定目的,交给受托人即保险公司,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设立投资计划,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 此概念解释完全是对“信托”性质的具体诠释。

基于此,笔者以为,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与银行和其投资客户之间的关系,在性质认定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它们都披上了一层“委托”的外衣,而究其实质,又都与信托的特征高度重合。而在现如今的发展趋势下,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化”是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而这种基于产品的理财体系的建立,势必将推动委托―关系向信托关系的转变。

因此,笔者的初步结论为,就目前看来,保险公司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仍在大体上属于委托关系,但其向信托关系的转变是不可逆的大趋势。

3 资管机构之三: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目前开展的资产管理项目主要分为3类,即集合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下面对其分别进行讨论。

3.1 集合资产管理项目

在集合资产管理项目,有证监会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下称“细则”),其中明确提到了“证券公司从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为合格投资者提供服务,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并担任计划管理人。”“集合计划资产独立于证券公司、资产托管机构和份额登记机构的自有资产。证券公司、资产托管机构和份额登记机构不得将集合计划资产归入其自有资产。证券公司、资产托管机构和份额登记机构破产或者清算时,集合计划资产不属于其破产财产或者清算财产。” 上述规定,较为明确地肯定了其本质上属于信托关系。同时,“细则”全文没有一次出现过“委托”二字,更是将信托关系和委托关系进行了清楚地划分。

3.2 定向资产管理项目

在定向资产管理项目,其本质上是银信合作通道交易的变种,它通过压低佣金费用,抢占了原本属于信托的业务。尽管在“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中仍然使用了“接受委托”的字眼,但这只是一种抽象性的规范,并未对证券公司作为受托人规范更为具体的权利义务。相反,从银信合作的特点来说,券商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种“消极受托人”的角色,银行属于自益信托当中的委托人角色。对于银行方面来说,期间流动的资金并未进入表内资产,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至表外,逃避信贷规模约束,实际上该种情况与“银信合作”并无两样,正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所规制的问题。

3.3 专项资产管理项目

在专项资产管理项目,根据2014年11月最新出台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其明确了“专项计划资产独立于原始权益人、管理人、托管人及其他业务参与人的固有财产”, 从而实现了风险隔离,此种情况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有了事实上的法律地位,使得本为委托关系的专项资管计划在法律效果上具有了类似于信托的表现。但是就其根本而言,专项资管计划并不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定义的信托关系。从实践操作来看,客户将其资产委托券商进行管理,但其资产的所有权仍属于客户其自身,使得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无法与客户的资产相独立。尽管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证券公司,但由于在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下,资产管理始终是在客户账户名义下进行,而信托行为要求存在对财产的转移或处分之要素,但在投资者账户中的资产始终没有发生所有权转移。以上海大连路隧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发行的隧道股份 BOT 项目专项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例,其在专项计划说明书中明确规定“委托人与计划管理人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将认购资金以专项资产管理方式委托计划管理人管理,计划管理人设立并管理专项计划,委托人取得资产支持证券,成为资产支持证券持有人。”因此,专项计划的基础法律关系系委托关系。

综上,笔者初步的结论为,集合资产管理项目和定向资产管理项目属于信托关系,而专项资产管理项目在目前的法律规制下只好被认定为委托关系。

4 资管机构之四: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开展证券投资基金业务,主要依据了《证券投资基金法》,而该法本身并未明确其具有信托性质。但从其条文看来,“本法未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依照本法和基金合同的约定,履行受托职责”和“基金财产独立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固有财产”。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证券投资基金是依据信托原理在资产管理领域的一大具体应用。更何况,《基金法》起草小组成员之一周正庆先生曾指出:“实际上我们在研究基金法的时候,认定我们现在执行的就是信托式的这样一种形式,所以这次就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形式是信托,把这个就正式确定下来”, 所以将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关系定位为信托是符合基金法立法原意的。

5 资管机构之五:基金子公司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9篇

1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

(1) 诉讼追偿。

司法诉讼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维护国家金融债权的最后屏障,也是经济活动中追索债务最常用的手段。有些企业经营困难,但并不表明丧失完全的还款能力,有的依靠其自身的经营收入还有一定的偿债来源,但一些企业无视信用,利用各种借口拖延归还,利用各种手段逃债务。通过追索债务,能加大对债务人履约的力度,同时也可以避开国有机构处置不良资产需要履行的烦琐的报批手续。

(2) 资产重组。

资产的重组包括债务重组,企业重组,资产转换和并购等,其中债务重组包括以资抵债、债务更新、资产置换、商业性债转股、折扣变现及协议转让等方式。其实质是对债务企业做出债务重新安排,有的在还款期限上延长,有的在利率上做出新的安排,有的可能在应收利息上做出折让,有的也可以在本金上做出适当折让。对债务人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是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方式。

(3) 债权转股权。

债权转股权,指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的独立评审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将银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对企业的债权转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由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阶段性持股,并对所持股权进行经营管理。

(4) 多样化出售。

①公开拍卖。

公开拍卖又称公开竞买,是一种通过特殊中介机构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和交易活动。不良资产采用公开拍卖处置方式,具有较高的市场透明度,符合公开、公正、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规则,能体现市场化原则,是当前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抵押资产中使用较多的方式。该处置方式主要适用于标的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通用性强的不良资产,如土地、房产、机械设备、车辆和材料物资等。

②协议转让。

协议转让是指在通过市场公开询价,经多渠道寻找买家,在无法找到两个以上竞买人,特别是在只有一个买主地情况下,通过双方协商谈判方式,确定不良资产转让价格进行转让地方式。它主要适用于:标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合适地买主极少,没有竞争对手,无法进行比较选择地情况。

③招标转让。

招标转让是指通过向社会公示转让信息和竞投规则,投资者以密封投标方式,通过评标委员会在约定时间进行开标、评标,选择出价最高、现金回收风险小的受让者的处置方式。具体有公开招标转让和邀请招标转让两种。该处置方式适用于标的价值大,通用性差,市场上具有竞买实力的潜在客户有限,但经一定渠道公开询价后,至少找到三家以上的投资者。

④竞价转让。

竞价转让是指通过一定渠道公开转让信息,根据竞买人意向报价确定底价,在交付一定数量保证金后,在约定时间和地点向转让人提交出价标书和银行汇票,由转让人当众拆封,按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受让人的处置方式。该处置方式适用于处置资产市场需求差,竞买人很少,拍卖效果不佳或依法不能拍卖,又不适合招标转让的各类资产,包括债权、股权、抵债实物资产的转让出售。

⑤打包处置。

打包处置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特定的标准(如地域、行业、集团等),将一定数量的债权、股权和实物等资产进行组合,形成具有某一特性的资产包,再将该资产包通过债务重组、转让、招标、拍卖、置换等手段进行处置的方式。它适用于难度大、处置周期长的资产。打包处置分为两大类:一是债务重组类打包处置。二是公开市场类打包处置。

⑥分包。

分包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所拥有的部分资产,以签订分包合同的形式委托给承包人,由承包人负责经营或代为追偿债务的一种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不良资产的数额巨大,不良贷款客户又分散在全国各地,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限的人力难以对所有不良资产进行及时地处置。为了减少处置成本,加快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需借助社会的力量,采取分包手段来实施对不良资产快速有效的处置。

(5) 资产置换。

资产置换是指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为了各自的经营需要,在通过合法的评估程序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签订置换协议,从而实现双方无形或有形资产的互换或以债权换取实物资产及股权的行为。目前资产置换大都发生在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间,非上市公司通过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资产置换,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并通过上市公司所具有的连续融资的渠道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6) 租赁。

租赁是指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出租者通过采取契约的形式所出租的财产按照一定的条件、期限交给承租者占有、支配和使用承租者向出租者交纳租金。租赁终止时,承租者将财产完整地返还给出租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目的是收回现金,但在实际处置过程中,经常会收回一些非现金资产,其中包括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也会出现取得企业所有权的情况。

(7) 破产清偿。

破产清偿是指债务人依法破产,将债务人的资产进行清算变卖后按照偿付顺序,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得到的偿付。企业破产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些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或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造成资不抵债,不能偿付到期的债务,企业继续经营无望,对这样的企业进行破产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然而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说,采取破产清偿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

2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方法的弊端

(1) 诉讼追偿。

依法的债务追偿,自始至终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良贷款自身的特性、企业恶意逃废债、地方保护主义等原因的影响,诉讼项目的执行效果差强人意。

(2) 资产重组。

优质企业对劣质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国有企业重组大多是政府撮合,政府作为资产所有者,指定买卖双方,并倾向于把亏损严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业推向市场,但又不愿“低价甩卖”,使得产权交易市场冷清。

(3) 债权转股权。

债转股方式理论上可以实现国企业脱困和迅速处置不良资产的“双赢” 效果,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一定的局限和障碍。债转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象要求苛刻。其次,实际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卸包袱,往往竭力想挤进债转股的行列,一旦进入“债转股名单”,就迫不急待地按有关文件停止支付贷款利息,却迟迟不办理新公司注册手续,或未转变成为新股权结构的规范公司制。另一方面,债转股要照顾国有企业的实际困难,影响了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其既定目标。再有,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难以行使其股东权力。

(4)多样化出售。

这类方式的最大的缺陷在于不良资产的估价。按照国际惯例,不良债权资产的定价方式无非有三种:按市价、按面值、按固定折扣率。国外在划转不良资产时通常以市价或固定折扣率进行,这两种方法在操作时注重的是不良资产的实际状况,这必然意味着被剥离银行要承担部分损失。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以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收购的。

3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方法面临的共同问题

(1) 市场问题。

我国市场体系不发达,难以配合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这是许多处置方式难以高效运作的共同障碍。我国的市场体系虽然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市场体系相比仍然存在不发达、不规范、市场规模小、市场容量小、信息面窄、流动性差、金融手段创新受限制等问题,这些将会阻碍资产管理公司债转股、资产证券化、重组、出售等手段的实施。

(2) 道德风险问题。

引起道德风险的原因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不一致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从国有商业银行来看,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其剥离的不良资产,被商业银行看作是彻底免除自己贷款责任的良机。银行从过去的责任中“解脱”出来后,由此也放弃了资产剥离之后应承担的管理和配合责任。而且,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按账面价值收购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不论其本身的市场价值。这将使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尽可能多地将不良资产剥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从债务企业来看,当前债务负担重,内部运行机制不力,极有可能将不良资产的处置当作是最后一顿免费的晚餐,失去还款的积极性。而企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有可能会使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恶化,有钱也不还,千方百计逃废债务和转移资产的现象更为加剧。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来看也存在道德风险,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很大。如果不能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反而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陈素,孙建东. 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探讨[J]. 西南金融,2007,(2).

国资资产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资源性国有资产 有资产管理体制 产权

一、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一)当前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对资源性国有资产进行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资源的权属即产权界定是核心,明晰产权关系,才能依法保障权利主体的权益;其次,资源的勘探是管理的前提,只有经法律允许取得许可证后才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后,资源的保护是管理的重要保障,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有必要实行开发和保护并重的方针,使自然资源处于良性状态

(二)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资源性国有资产作为庞大的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其他国有资产,它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只有加强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才能规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维护国家的利益。

第二,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科斯定理,只有产权界定明确,允许自由交易,才能使资源配置最有效率,减少“搭便车”行为。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同时也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是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许多发达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而利用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我们的发展应当避开发达国家的老路,走生态发展的绿色道路。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忽视环境问题、浪费资源的情况,倘若不及时纠正,最终伤害的肯定是我们自身。因此,在对资源性国有资产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二、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

所有权主体缺位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难题,也是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首先,所有权主体缺位导致在中央和地方不同行政级别的行政主体,无法在法律上找到统一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职能的法律主体,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经营的低效率管理普遍存在;其次,在同一行政级别的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矛盾。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同部门分类专业管理的体制,这使得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十分混乱,造成了国有资源的严重浪费与破坏。目前我国涉及国有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政府公共管理的部门包括水利、煤炭、有色金属等十几个相关的部委,它们在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管理行为交叉而又互相矛盾的情况。

(二)综合利用率低,短期行为突出

目前,我国自然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之发达国家普遍偏低,资源的单位能耗过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吨煤耗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发达国家的1/3~1/9;我国使用每千克石油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是发达国家的16%;我国一些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比工业发达国家要高30%~50%。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因而就更有必要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短期行为非常突出。例如,矿产资源的经营者不是通过技术进步更有效地利用矿产资源、增加其经济效益,而是通过过度地使用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加上污染环境,将本应自己支付的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来增加自己的盈利,从而造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相当严重的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三)资产化程度比较低

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化是指将国有资源作为资产投入市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营运作,使其增值从而获得收益。我国长期以来在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上,主要侧重于对资源使用价值的管理,而忽视了对资源的价值管理,重视资源的物理属性而忽视资源的商品属性,这使得国有资源既不能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也不能进行产权的转让与置换。究其原因在于资源性国有资产产权混乱,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地位模糊,所有者权益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严重地削弱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破坏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完善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管理,维护其所有者的权益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自然资源将逐步作为特殊的资产进行交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将逐步实行两权分离。国家在拥有自然资源法律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与自然资源开发与运用相联系的、表现经济关系的所有权予以适当地让渡,以进行资源的联合投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某些国有自然资源在市场上进行所有权的让渡,将资源所有权转化为其他所有者所有。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种资源性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实际上体现了资源所有者、投资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四个方面的经济利益,资源性国有资产运营所带来的收益就应当按照一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利益当事人之间进行分配。其中,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可以通过提取盈余公积金或其他形式体现,投资者的利益可以通过股份分红等各种形式的投资回报来体现,而资源所有者的利益,只有通过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收益以地租的形式加以体现。因此,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收益在性质上是国家拥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其最终来源只能是自然资源的具体经营与营运。当前,我国资源性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重点应当是,实行资源的资产化管理,明确界定产权主体,实现资源产权的有偿转让,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资源产权市场管理体制。

(二)建立科学的资源定价体系

科学地评价资源价值是构建产权制度,实现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我国目前资源产权管理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家底不清”,原因就是缺少科学的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当前,我国应组织各领域专家参与研究,一是借鉴国外经验与技术手段,完善资源价格计算方法,形成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资源产品开发、使用及出售的系统性定价体系;二是实现如何将资源的生态价值在价格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资源产品的特殊性价值完全内在化,从实质上实现资源定价体系的精准化和有效化,确保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资源性国有资产实行资产化管理,建立资源的商品化机制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直接的生产要素,它构成了资源性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被纳入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中去,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化程度比较低,没能参与到市场的运作中去,使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能很好地发挥。我国应当建立资源性国有资产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商品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用市场去规范资源性国有资产的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小利.可持续发展与投资决策中可耗尽自然资源定价[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7).

[2]许家林.论资源性资产管理的几个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5(01).

上一篇:基础中医知识范文 下一篇:工程管理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