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8-10 12:45:39

谈谈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标特别关注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认为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乃至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阅读素养的养成,从培养策略谈几点心得。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尤为突出。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六小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内容创设情境

1.营造氛围。注重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语文是一门富含情感的学科,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求,为他们的探究做好准备,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出主动学习的愿望。

2.悬念导入。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往往会对文中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同情和关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我在教学《》一课时,开篇就布疑阵:“在做饭时,不小心烫了手。谁能来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学生凭经验纷纷登台表演了被烫后的种种痛苦表情。至此,我在肯定学生的精彩表演的同时话峰一转:“如果一个人被大火包围,而且因为情况特殊不能做出任何灭火举动,直至壮烈牺牲,你又如何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由于悬念的诱惑,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最终使人物的英雄形象更加突出。

3.引发探究。利用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可以引发他们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比如学完《草船借箭》一课后,可以做这样一个“课后延伸”:先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其中有个学生说:“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在大雾的天气里去骗了曹操的十万支箭嘛,根本不是去借,我看课题应该改为《草船骗箭》才对”,其他同学也高声附和。我没有马上表态,而是因势利导:“这种的想法不无道理,对啊,课题中为什么没有用骗,而是用借字呢?”这样,抓住学生这种认知上的矛盾,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阅读探究。

二、体验过程探究乐趣

1.读中感悟。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也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操作明理。现行语文课本中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因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乌鸦喝水》第二节时,我首先是用道具完成水中放石使水平面升高的演示,然后质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又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形象地感知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3.引发争鸣。对于课文内容中存有争议的一些观点,我们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同时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比如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对文中“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中的“好像并没有”,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并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最终指导学生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让他们把“好像”去掉再认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可以表明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工作辛苦的高尚境界。

三、开阔视野挖掘探究

1.挖掘文章内涵。教材文本中均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正是文章的精髓所在,我们一方面要紧扣教材所要突出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可抓住“诸葛亮为什么不去造箭而要借箭”和“他是如何巧妙和曹操借箭的”这两个教学的重点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从而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周瑜的妒贤嫉能。

2.延伸教材内容。现行教材文本涉及古今中外、大千世界,可谓包罗万象,教学时仅仅依靠课文中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课外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如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课外找找有关长征的故事读一读;学习了《太阳》,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詹天佑》,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新成就方面的资料等等。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来辅助教学,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与写字教学 下一篇:浅谈提升初中语文课堂语言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