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企业成长模式选择浅析

时间:2022-08-08 04:17:50

我国物流企业成长模式选择浅析

我国的现代物流起步始于上世纪末期,相较国际物流企业,国内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国际化水准、物流系统、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物流企业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健康成长是企业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成长理论

1.概念界定。新古典经济学派创始人阿尔弗瑞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以后也许停滞、衰朽。在其转折点,存在着生命力与衰朽力之间的平衡或者均衡”。理解企业成长离不开“质”与“量”两方面的改善与提高。即“企业成长”一是表现为“量”的增长,如企业的经营单位,产品种类,销售收入,员工人数等“量”的“成长”;二是表现为“质”的改善。

2.企业成长理论。马歇尔(1890)在坚持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观点的同时,通过引入企业家生命有限性、外部经济及垄断企业避免竞争的困难性三个因素,协调了稳定的竞争均衡条件与古典的企业成长理论。斯蒂格勒(1975)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重新解释了基于规模经济利益的企业成长与稳定竞争均衡条件相容的原因,并认为规模扩大会带来相关成本的节约。钱德勒和德鲁克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体化和多角化是企业成长主要策略的观点。

二、我国物流企业成长现状

1.企业类型。就目前而言,国有大型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市场的中坚力量,总的来说,这些企业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强,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与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民营中小型物流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拥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且具备某一方面的特殊优势,如运输能力、信息网络等,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国外大型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理念、人才和技术上。著名的企业有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等。

2.成长环境。(1)市场环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物流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具体而言:其一,2009年实现社会物流总额96.65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达87.41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高达90.4%;其二,国内物流业增加值达2.31万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6.1%。其三,入世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直接带动了进出口货物的跨国界流动,反映出中国国际物流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张。(2)竞争环境。目前中国市场拥有50万家左右的物流企业,外资企业只有700家左右,但拥有的市场份额却高达8%。其中,外资在物流业的三个细分领域已经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打破的垄断地位,分别是国际快递、航运物流、产业附属物流业务,如汽车物流、特种钢材物流等。短期来看,外资物流企业尚未给中国物流业带来严重威胁。但已开始蚕食国内物流企业的网络,例如跨国快递公司已经着手开拓国内快递市场。总之,外资物流企业在目前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其市场份额仍较低。

3.成长障碍。首先,整体物流服务能力较弱。虽然传统物流企业拥有很多优势,但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各网点、业务之间、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无法形成强大的网络优势。其次,业务上增值服务开发很少。一般而言,物流业发达的地区,增值服务收益在物流企业总收益中所占比例很高,这类业务种类很多,主要有包装、分类等。但在我国,情况却不相同。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物流企业增值服务的收益很低,它与物流信息服务的收益及物流相关财务服务的收益之和也仅占物流企业总收益的15%。最后,技术水平低及服务质量差。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已在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中广泛应用,如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电子订货系统(EOS)等。在我国物流产业内,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三、物流企业成长模式及其选择

1.成长模式。创新型成长模式是企业把创新作为首要资源和根本发展手段,以不断创新形成竞争优势,最终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成长模式。国际化成长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化成长模式成为物流企业的一种新成长模式。一般而言,这种成长模式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外向型国际化(走出去)和内向型国际化(引进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合作型成长模式。一是产学研合作方式。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一方面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上的支持。二是战略联盟。一般而言,战略联盟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将各自企业的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联盟竞争优势,以实现联盟共同利益的一种企业间合作关系。规模化成长模式。一般而言,规模化成长模式分为内源性型规模成长模式和外延型规模成长模式。内源性成长方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企业的再投资是通过其自身经营收益的积累,而不是其他外部投资主体。外源性成长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企业的再投资主体来自于企业外部。补缺型成长模式。补缺型成长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中寻求“补缺基点”,通过市场补缺使自己获得发展的成长模式,其前提是要依靠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预测,获取充分的需求信息,寻求“补缺基点”,选择市场领导者认为工艺复杂、利润不高而不愿做或不值得做的产品,将其“专业化、精细化、深入化、规模化”,这就是市场补缺的发展战略。

2.影响物流企业成长模式的因素分析。(1)产业环境因素。企业成长模式的确定过程是以产业发展为背景的,不同的产业为产业内企业的成长提供不的同环境。产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成长模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环境是由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内市场结构等构成,它们是影响企业成长模式选择和形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不同企业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也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产业组织形态及空间。若干同行业或同业态的店铺,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商业经营形式。(2)物流企业内部因素。影响物流企业成长模式的内部因素很多,大体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规模、市场控制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环境协调能力和人力资本等;第二类是具体到物流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物流信息技术水平和物流服务质量等;第三类是财务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资本运营能力等。

3.企业成长模式的选择。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成长模式的确定主要有两种观点。首先,“资源基础论”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成长模式的形成是被动的,企业自身没有主动权,不能主动选择成长模式。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各种运营资源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企业是这些资源的一个集合。另一种观点“能力基础观”却认为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更深层来源,而资源本身是可以在竞争较充分的市场交易获得的。企业对成长模式的选择会因具体影响因素而异,如企业所在产业的特征、企业规模、企业竞争力等。影响企业成长模式的因素既有企业外因素也有企业内因素,企业不完全是受市场支配的被动接受者,规模选择和利润获取一方面是市场供求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可以改变能力水平自主地实现成长。企业必然会考虑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成长方式和路径,实现企业成长。

四、提升我国物流企业成长性的对策

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的真正差距在于核心竞争力上的差距。衡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技术方面,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发展强大的物流网络。信息化程度是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而在我国物流企业中处少数企业初步实现了“一流三网”(订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信息网、全球用户信息网、计算机信息网),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还非常落后。市场方面,国内物流企业需要大力培育市场,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第一是通过物流营销,发掘潜在的物流需求,开拓物流市场。

参 考 文 献

[1]贺登才.我国物流业发展取向及案例介绍[R].铁道部现代物流干部培训班报告.2010

[2]张庆丰.厦门前场物流园区适站量预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8

[3]赵娟.虚拟物流发展探讨[J].企业导报.2009(6)

[4]武云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J].物流科技.2004

上一篇:旅游目的地内旅游者行为研究进展述评及其行为... 下一篇:浅谈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