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

时间:2022-09-21 07:52:08

浅谈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

【摘 要】第三方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组织,具有很强的经济性,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它的经济性会发挥的更加充分。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性、价值创新性和外部经济性。规模经济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价值创新性是它的功能特性,而外部经济性则是它的社会效益的表现。全面理解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有利于企业进行科学的物流决策,有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物流发展战略。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规模经济性;价值创新性;外部经济性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已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本文就其进行阐述,并进一步说明如何实现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

一、第三方物流概述

根据《物流术语标准》第三方物流是指,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是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企业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第三方物流是一种专业化的物流组织形式,具有很强的经济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产品作为全球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生产、销售和消费之间的物流活动日益庞大和复杂,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愈加迫切。而第一、二方物流的组织和经营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同时,为参与世界性竞争,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把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于是,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虽然第三方物流大部分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它的服务内容仍包括运输、仓储等传统的物流活动,但它与传统的专业物流企业和由生产流通企业从事的自营物流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整体上看,它在基本特征、功能和社会效益方面都有很强的经济性。

二、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

在经济学中,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是指随着厂商(或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出现平均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济性的存在意味着当存在规模扩大可以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时,只要这种提高效率和降低平均成本的趋势没有穷尽,企业就会不断的过大生产规模,从而从中获取利益。

(一)规模效益

规模经济性是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多家客户企业的物流业务于一身,业务规模扩大了,可以使企业的物流设施、人力、财力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正是第三方物流比第一方和第二方物流优越之所在,因为自营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一体化毕竟只局限在企业内部的层面上。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努力扩大物流市场覆盖面,增加客户数量,提高物流业务量。

(二)系统协调产生的规模效益

系统协调指的是TPL企业在自己所拥有的供应商群及其各自的客户群中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打破供应商、客户群之间的界限,统一组织运输,进行联合配送;当TPL企业掌握了众多的供应商和他们各自的客户群,可以通过自己的协调,使他们之间形成新的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不但可以帮助供应商开拓市场,也可以使TPL企业节约费用。

(三)专业化的效益

TPL企业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和专门的物流管理人才,具备高度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物流资源快速整合,从而使各项物流活动,如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实现专业化。第三方物流的生产和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特性。在全球物流产业迅速发展和物流企业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有效的整合物流资源实现第三方物流的规模化运作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成长和企业的集约化生产,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节约生产成本和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第三方物流产生创新价值

一般来说,传统物流企业的收益基本上来自储运业本身,是完全被动的。但第三方物流不再满足于此,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价值创新以求更大利润。因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之间存在着契约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是双方的共同目标,为争取足够的物流规模,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不断创造需求的内在冲动。创新包括新的思想观念、技术、产品、市场和组织形式,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创新物流就是要对物流活动进行创新整合、创造新的物流服务理念,创造新的物流功能。显然,第三方物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因素,而成为一个为生产、交易和消费提供服务的价值增值因素,它创新的重点就是创造新的追加价值。第三方物流突破对传统物流的服务内容,物流功能的理解,认为在物流过程中,虽然物流实体,物流信息,物流管理活动这些有形无形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却可以把这些活动进行分别的运作。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物流功能创新,创造了商品的新价值。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功能分类看,它不但包括物流实体公司,而且包括物流管理公司和物流技术公司这些价值创新型企业。它们的主要功能是:

(一)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

如公共仓库和普通货运的公司,以资产密集和标准化服务为标志。这些功能通过对货主企业物流的优化整合,降低物流成本费用,增加商品价值。

(二)通过追加劳动提供等增值服务

为客户提供集配货配送、分拣包装、配套装配、条码生成、挂标刷标等,可为客户选择承运、协议价格,安排货运计划、优选货运路线和货运监测。这些功能通过对物流过程中的追加劳动投入,增加了商品的价值,创造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货主企业新的利润来源。

(三)提供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

为客户提供需求预测、自动订单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存货控制和返回物流支持等。这种创新型物流活动已经深入到货主企业供应链的内部,通过对客户的无形服务,不但创造了物流企业的需求,而且还巩固了货主企业和消费者的密切关系,扩大了商品的市场需求,创新了物流的服务价值。

第三方物流的创新价值呈现出渐长性,竞争和技术进步是第三方物流创新的动力。在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初期,市场竞争度低,市场规模小,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和物流的信息化程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加强,它主要进行物流实体服务,较少进行物流价值创新。随着物流市场的扩大,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程度增强,许多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地涉足物流的创新型增值服务。随着物流功能扩展,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深入到货主企业物流管理,参与到价值链的创造过程,和货主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更加紧密,第三方物流企业创新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可以预见,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信息化、网络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第三方物流创新价值的经济性会愈发突出。

四、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由于市场失效和技术等原因把一部分额外效益免费或无价转移给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现象。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而这种影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经济性可以分为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和消费上的外部经济性两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效益得不到补偿,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相比,最后必然是产出过少,价格偏高,边际社会效益高于边际私人(企业)效益。外部经济性活动有利于全社会福利的增进,国家应该采取补偿政策以利于它们产出的提高。例如,企业的废渣综合利用就是一种外部经济性,因为它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给社会带来环境效益。

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经济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考察,即它对货主企业产生的收益、专业化分工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对消费者福利产生的正面影响。

(一)从生产企业货主的角度

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生产经营企业为了集中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生产经营企业选择物流外包的动机是出于节省物流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经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达到整体最优和物流成本最低。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物流能力的提高,企业货主将更多地使用物流外包,第三方物流带来的外部经济性也会更大。

(二)从专业化分工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物流效率,产生了商流和物流的分离,解决了企业内部运输费用和生产规模“二律背反”的矛盾,促进了运输、仓储业的发展,也使生产经营企业内部职能专门化,节省了企业的物流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社会分工发展的规律表明,内部分工协作的发展必然会扩展到外部,形成新的社会分工。这样提高了就业率,为社会创造了新的价值。

(三)从消费者的角度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会给消费者带来福利的增加。物流是连接生产、销售和消费的桥梁,物流服务要求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方式和合适的成本,提供给消费者。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满足了生产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生产企业降低了物流成本,因此生产企业的产品会降低销售费用,这样就大大的体现出对消费者的好处。再者,由于第三方物流能够提供及时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服务,加深了与消费者良好的沟通,因而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协助快速解决消费者的商品问题,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质量。

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潜力大、增长率高。生产经营企业只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能尽早获得收益。发达国家较早采用第三方物流,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希望本文能对企业在处理内部物流和外包物流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张逸人等译.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张春萍.辽宁经济[J].大连: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5(11)

[3]郭文轩,裴宏森,第三方物流的经济性[J].经济经纬.2003(1)

[4](美)保罗・萨利奥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等译.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上一篇:我国物流企业成长模式选择浅析 下一篇:宏观调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