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媒的双重功能

时间:2022-08-07 05:47:19

新闻传媒的双重功能

摘要:新闻传媒对商品经济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促进推动发展的正功能和破坏阻碍发展的负功能等双重作用和影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功能,降低新闻媒体的负功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创建和谐、文明、有序的美好社会。

关键词:新闻传媒 商品经济 双重功能

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拉莫内说:“人们先前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股主要力量。而新闻舆论是第四股力量。但在今天,媒体巨头已经一跃成为继经济力量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支配力量。政治力量退居第三位,必须服从于经济和媒体。”在我国,党和国家也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而媒体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商品流通和贸易高度发达,人们出于对自身健康的需求,十分关注商品的生产环境、消费环境和消费事件。而人们对于商品的生产、购买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无孔不入的新闻传媒主动、被动提供和获取的。新闻传媒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具有促进推动发展的正功能和破坏阻碍发展的负功能等双重作用和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国情复杂,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真空和不衔接而造成的市场混乱,这就需要新闻媒体积极担当“监督人”的角色,及时监测社会经济动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商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这就需要新闻媒体遵循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原则,真实有效地了解、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客观准确地报道经济事实,充分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各种经济信息的需要,准确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实现新闻媒体推动经济发展的正功能。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充分尊重客观经济事实,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005年7月,正值盛夏啤酒旺销季节。某媒体收到匿名信“揭露国产啤酒使用甲醛充当稳定剂”,而“消费者仍对此一无所知”。“希望厂家能够停止这种有害百姓健康的行为”。此次“啤酒甲醛风波”关系到两个方面的利害关系:对消费者来说,啤酒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是百姓生活中的常用饮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具有重要性和接近性,希望确切知道啤酒特别是国产啤酒的安全性,希望媒体给予这件事全面充分的报道,及时得到国家权威部门的解释或鉴定。消除人们的担心和疑虑;对啤酒企业而言。啤酒市场中国产啤酒的市场份额很高,生产企业中有很多是著名的大企业,大企业具有显著性,其产品曝光肯定具有轰动性。由于人们一般对甲醛直接的理解是肯定有害健康,如果不加以仔细调查分析。直接向公众披露啤酒含有甲醛,那么对国内整个啤酒市场将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啤酒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出于对民族企业的爱护、对啤酒行业的责任,国内的一些严肃权威媒体,如《解放日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第一财经日报》等,本着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究问题真相,既捍卫了公众的知情权,安定了消费者人心,又维护了民族企业的正当权益。避免了企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同时,从法律建设角度探讨完善市场监管的制度环境,确保人民健康,也确保产业良性发展,从而达到了新闻媒体引导人民群众正确消费,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正功能。

新闻媒体虽然对社会市场经济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正功能,但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和少数新闻工作者,无视国家法律、宣传纪律和职业规范,出现了许多违法、违纪、违规和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如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等,造成对某种商品、某个企业或单位及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造成新闻媒体的负功能。

某些经营者为打击竞争对手,贿赂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商业炒作。2002年,江苏连云港市的一个体老板由于承包的度假村生意不景气,想以空调器存在质量问题为由向双菱电器公司索要钱财,便事先对空调器作了虚假鉴定,随后又拿出1.2万元贿赂南京某报记者。导演了一出砸空调、泄民愤的闹剧,并借助媒体大肆炒作,他们虽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对双菱电器公司和媒体自身的形象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企业和品牌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应该对新闻媒体和从业者加强教育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自律意识,减少或避免对社会和企业的伤害。

个别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把握不准,造成对社会的误导,形成对企业、对消费者的双重伤害。近期某些媒体散布“牛奶有害论”、“牛奶致癌论”、“牛奶导致骨质疏松论”等错误的舆论导向。从而误导消费者慎喝牛奶,造成一方面消费者不敢喝奶。另一方面牛奶生产企业大量积压的局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奶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先后召开会议,召集一大批知名院士和科学家对以上错误观点进行全面批驳,呼吁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社会职责,违反常识与科学的“牛奶有害论”必须得到坚决的制止,国人的健康需要不断地“加奶再加奶”。

2008年10月18日起,北京等地一些媒体相继报道、转载有关“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一时全国各地香蕉价格大跌,一些消费者不敢食用香蕉。经销商纷纷退货退单,给海南、广西、云南等地蕉农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实际情况是如果不使用催熟剂,要等到香蕉成熟后再采收,那么全世界就只有香蕉产地才会有香蕉吃。但是“香蕉使用化学剂催熟有害人体健康”的说法,流传了整整一个月后,才有一些农业专家陆续指出,香蕉用乙烯或乙烯剂催熟是安全和科学的方法。催熟是香蕉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国内外多年来的通行做法,尚未发现有害人体的后果。最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生物技术教授郑学勤表示。香蕉催熟和红心鸭蛋事件完全是两码事,催熟香蕉可以放心食用。危机这才算过去,可不少蕉农的损失已成事实。今年3月13日,广东某网络媒体刊载一则消息称,广州有超过3000公顷香蕉林感染了号称“香蕉癌症”的“巴拿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患了病的香蕉就如同人患了癌症,目前。世界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被感染的香蕉树只能死去。不料,消息在传播中被误传为“人吃香蕉会致癌”。一时间,网络上关于“蕉癌”的消息满天飞,广州以外的报纸也纷纷予以转载,小道消息也开始在民间传播,随之市场出现强烈波动。不断成熟的海南香蕉无人收购,价格暴跌,近百万蕉农及产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蕉农损失惨重。一则报道竟然造成香蕉价格大幅下跌,一个关乎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面临崩溃威胁。媒体没想到,政府没想到,蕉农更没想到。

这些涉农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1.新闻媒体在报道时要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后果,不要单纯追求轰动效应,吸引读者眼球。就“香蕉致癌”风波的形成而言,如果在报道时考虑得更全面一些,还是可以避免有人误读误传消息的。比如。在报道时,搞一个“新闻链接”,详细介绍一下香蕉枯萎病,让读者知道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也就不会有消费者误认为“吃香蕉易患癌症”了,更不会有人将香蕉看成是“毒水果”了。2.媒体对于关系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问题,报道一定要慎重、自律、规范、科学,不懂或不甚明了的问题一定要查清问明。不能道听途说,听风就是雨。一篇不实报道,关系重大,还可能会毁掉一个农业产业。3.我们再次看到现代新闻媒体传播的快速和巨大影响,以及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香蕉癌症”信息传播开来。其速度、范围远远超过“原子弹、中子弹爆炸”的冲击波,几个小时、几天时间便冲向全省、全国,在亿万消费者心中掀起巨浪,差一点将海南香蕉支柱产业冲垮。这种急风暴雨、雷鸣闪电般的信息流涌的负面结果提醒我们,新闻媒体在信息时必须十分慎重。要牢牢记住社会责任与道德良心,切不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更不能故意制假传讹,唯恐天下不乱。

总之,新闻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也是巨大的。因此新闻媒体和新闻人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新闻自律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功能,降低新闻媒体的负功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创建和谐、文明、有序的美好社会。

上一篇:公共新闻:传媒复活公共领域的努力 下一篇:《信息公开条例》与危机传播的磨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