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9例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8-06 04:29:44

中药药浴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19例的临床体会

【摘要】 为了探索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多年实践,发现采用中药药浴方法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更具治本之势,且治愈率高,为治疗静脉炎新辟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中药药浴; 血栓性静脉炎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the more efficiency method to treat thrombophlebitis of lower extremites,the writer find a beneficial way for treating thrombophlebitis of lower extremites by years of tests,which has the advantage of more efficiency and high cure rate.

【Key words】 drug bath with herb medicine;thrombophlebitis

血栓性静脉炎是以静脉内膜损害为主要因素所致的一种静脉血管疾病,发生于浅静脉者,可见于四肢和胸腹壁;发生于深静脉者多在下肢和骨盆内静脉。静脉血栓习惯上分两种类型:血栓性浅静脉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1]。血在脉中周流不息,担负着灌溉营养全身的作用,以维持机体各种正常功能,并濡养脏腑和经脉肌肤。一旦血液在血管中不正常的凝结而又未得到及时治疗,则会引起肺等器官的栓塞甚至威胁生命,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又常为引起这些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采用中药药浴疗法对19例患者施治,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8~70岁,有吸烟史者13例,有手术史者1例,有静脉曲张者4例。来本院前有10例在他处用抗生素或远红外等理疗方法治疗过,但效果不佳,有的甚至较前更严重。确诊依据参照《新编诊疗常规》中四肢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标准制订:(1)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2) 病变区静脉呈红肿索条状,明显疼痛或压痛,局部皮温升高,急性炎症消散后,索条状物硬度增加,皮肤留有色素沉着;(3)一般无全身症状[2]。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药浴 方药:将桃、槐、桑的枝叶和槐角、桃仁、藏红花、益母草、艾叶、炒穿山甲等中药浸泡至少1h后,煎制,保持微沸状态3~4h后,捞出药材,药液过滤,滤液转至浴池中,另加清水适量并调温至30℃~40℃,让患者全身在药液中浸浴25min左右(不超过40min),每日1次。

1.2.2 内服中药 天花粉、地黄、川牛膝、黄芪、鸡血藤、玄参、当归、甘草等。每日1剂,病情缓解后根据患者自身病情调剂处方。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周围血管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下肢水肿明显消失,周径差(患侧周径较健侧)<2cm;站立行走l000m后,无明显肿胀疼痛;皮下硬结较软或消失;色素沉着转浅或肤色正常。显效: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周径差<2cm;站立行走1000m后,肿胀疼痛比治疗前好转。有效:下肢水肿减轻,周径差稍减少;站立行走500m后,肿胀疼痛比治疗前好转。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3]。

2.2 疗效 痊愈14例,显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28岁,2003年12月7日来我处就诊,主诉:剖宫产后1个月,产后3天即发现左腿肿胀,发红疼痛,医院按静脉炎治疗效果不佳,后静注青霉素消炎治疗。证见:臀部以下左腿红肿,腹股沟处呈紫黑色,小腿内侧发红,沿静脉走向见有条索状物及结节,大如鸡蛋(膝盖上处),小如蚕豆,触之硬,有压痛感;伴有浅静脉曲张,皮温热,蹲下不能自行站起;精神差,舌质暗红,舌苔稍黄,脉沉无力。体温37.5℃。参考诊断标准及其临床表现疼痛、压痛、肿胀、浅静脉曲张确诊为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此患者本是气血虚弱,又因手术、分娩致使病毒寒邪之气乘虚而入脉中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以致发展为血栓性静脉炎。笔者采用上述治疗方法以温经活络、活血化瘀。20日后见:腹股沟处皮色已由紫黑变红,且面积及结节均有所缩小(较小结节已触摸不到),硬度及疼痛渐轻,皮温灼热感减轻,自觉行走较前轻松,精神较好,脉浮有力,体温36.8℃。根据以上表现将患者内服中药改为党参、白术、炙黄芪、当归、酸枣仁、木香、炙甘草、远志等每日1剂配合药浴(方法用药同前)服用。40日后见患者精神好,皮色、肤温恢复正常,无色素沉着,皮肤有弹性、光泽,步行1000m路程无不适感,痊愈。随访两年未复发。

4 体会

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属于“脉痹”,“血瘀证”。《备急千金要方》注“气血瘀滞而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素问·痹论》日:“痹在脉者,血凝而不流”。 中医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寒湿凝滞、外伤等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脉中。患者气虚则血滞,瘀血阻络,营血回流障碍,聚而为湿,湿郁久下热,湿热下注而发诸症。活血通络、散瘀化结乃各家均认同之治疗关键,笔者亦是如此(药浴中所用中药几乎均具疏经活络、活血化瘀之效),所不同之处在于对患者施行了全身浸浴之法,使得药液直接渗入病变部位,改变血液循环,从而使患者整体血脉疏畅,筋脉得以濡养,更具治本之势[4],而其则均为局部疗法。另外,据报道,治疗静脉炎的这类中草药,不仅具有清热、消炎、消肿、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而且还有解毒、营养肌肤、促进皮肤弹性及恢复皮肤颜色等作用[5],而使用药浴治疗疗效更高效、彻底[4]。另在治疗中笔者鼓励患者尽量不使用止痛药,以笔者多年治疗经验观察,使用止痛药的患者治疗疗程要长于不使用者。中药药浴疗法对治疗静脉炎更具治本之势,且治愈率高,为治疗静脉炎新辟了一条有益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2.

2 张学庸.新编诊疗常规.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253.

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周围血管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荟萃,1990(增刊):29-31.

4 付德广.中药药浴治疗糖尿病足1例.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9):846-848.

5 张广清.红归酊治疗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1998,14 (6):455.

上一篇:复方黄赤酊外用防治输液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 下一篇: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与血小板微颗粒及其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