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的中药治疗体会

时间:2022-07-02 12:27:29

痢疾的中药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痢疾临床方药分析。方法:痢疾治疗健脾益气、清热燥湿解毒、收敛涩肠、温里升提、祛腐生肌、活血化瘀及缓急止痛。结论:应依证选用消除余邪或恢复脾胃功能的方药脾胃虚弱予参苓白术散;湿热内蕴予枳实导滞汤、芍药汤等;脾肾阳虚予真人养脏汤、四神丸合四君子汤等;肝郁脾虚予逍遥散加减;阴血亏虚予驻车丸等;气滞血瘀予四逆散合膈下逐瘀汤等。寒热错杂予乌梅汤加减。

关键词:痢疾;中药;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R25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93-01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而以夏秋季多见。痢疾的病机为邪滞于肠,气血壅滞,故在痢疾治疗过程的始终都应注意祛邪及调气行血。本病的发生,常因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病初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辨证论治

痢疾临床上可根据其病程长短,虚实、寒热偏重以及伤气伤血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暴痢多为实证,久痢多为虚证。实证以湿热痢多见,亦见于寒湿痢,而疫毒痢病势凶险,应及时救治。虚证有阴虚痢、虚寒痢不同,亦有迁延日久不愈的休息痢。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痢疾临证时主要应分清寒热虚实[1]。《景岳全书・杂证谟・痢疾》说:"凡治痢疾,最当察虚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暴痢发病急,病程短,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久痢发病慢,时轻时重,病程长,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常为虚中夹实。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甚至紫黑,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清稀,白多赤少,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下痢白多赤少,湿邪伤及气分;赤多白少,或以血为主者,热邪伤及血分。

2辨证组方

2.1清热除湿,理气活血:芍药汤 黄芩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黄连5克,大黄5克(后下),槟榔15克,当归15克,木香5克,肉桂5克。

2.2清热凉血解毒: 茜根芩连汤合芍药汤 葛根30克,黄芩15克,黄连5克,炙甘草5克,白芍15克,大黄5克(后下),当归15克,木香5克,肉桂5克,槟榔15克。

2.3健脾益气,消积化滞,佐以清热化湿:参芩白术散合香莲丸 人参20克,黄芩20克,白术20克,桔梗15克,山药20克,甘草5克,白扁豆20克,莲子肉15克,砂仁5克,薏苡仁30克,黄连5克,木香5克。

2.4单方验方

2.4.1泻下逐瘀汤:玄明粉(冲服)10克,大黄(后下)10克,红花5克,桃仁10克,马齿苋30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水煎服。此方适用于休息痢。

2.4.2秦皮汤: 秦皮30克,白头翁30克,败酱草60克,马齿苋60克,凤尾草60克,赤芍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2]。

2.4.3刘寄奴汤:刘寄奴水煎2次,浓缩加适量淀粉压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克。每次服6片,每日4次,1周为1个疗程。此方适用于湿热痢。

2.4.4白头翁汤:白头翁30克,黄连5克,黄芩10克,木香10克,槟榔10克,赤芍10~20克,生地榆30克,生大黄5~10克。水煎服。此方适用于急性菌痢。

2.4.5冬青叶汤:新鲜冬青叶1 000克,水煎至500毫升(即煎成200%的浓度),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1周为1个疗程。

2.4.6止痢汤:穿心莲12克,鱼腥草12克,黄柏6克。水煎服。此方适用于急性菌痢。

2.4.7香参丸:苦参1 000克,广木香600克,生甘草150克。研成细末,水泛成丸。每日服3次,每次6.5克。适用于血痢。

2.4.8苍耳草方:新鲜苍耳草(全株)20~30克,捣碎,水煎服。此方适用于湿热痢。

3中成药

3.1葛根芩连片(葛根芩连胶囊、颗粒、微丸、口服液) 药物组成:黄芩、黄连、葛根、甘草。清热、燥湿、止泻。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便黄而黏成形似脓血、腹痛、灼热。常用于急性肠炎,细菌痢疾等疾病的治疗。口服,片剂:每次3~4片,每日3次;胶囊剂:每次3~4粒,每日3次;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微丸:每次3克,小儿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3]。食后服用。①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和温性中药。②糖尿病患者忌用颗粒剂和口服液。③本品不宜与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及其制剂同用。

3.2克泻灵片: 药物组成:苦豆草总生物碱。清热解毒、祛风燥湿。主治湿热壅滞大肠所致的泄泻、发热、灼热。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食后服用。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3.3香连片(香连丸、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黄连(吴茱萸制)、木香。清热燥湿、行气止痛。主治大肠湿热所致的腹痛下痢,便黄而黏,或形似脓血、里急后重,灼热。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4]。口服,片剂:每次5片(大片),小儿每次2~3片(小片);水丸:每次3~6克,每日2~3次;浓缩丸:每次6~12丸,每日2~3次;胶囊胶:每次2~3粒,每日2次;颗粒剂:每次4~8克,每日2~3次。食后服用。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和温性中药。

3.4止泻利颗粒: 药物组成:杨梅根、钻地风、山楂、金银花。收敛止泻、解毒消食。主治胃肠湿热所致的急性泄泻、痢疾、灼热或久泻久痢,或伤食泄泻。常用于急慢性肠炎、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的治疗。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食后服用。服用本品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参考文献

[1]吴大真主编.现代名中医泄泻与痢疾治疗绝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温敬东,叶广才.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临床观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5 25(6).

[3]夏艳林,刘存堂. 中西药灌肠治疗慢性阿米巴痢疾28例.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7(2)7.

[4]郭文宁 邹俊峰.从"六经辨证"论治痢疾的体会. 中国社区医师. 2010.8,12,15.

上一篇:食管癌40例临床护理体会 下一篇:护理干预在异体肾移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