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应试现象的思考

时间:2022-08-06 12:51:53

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应试现象的思考

摘要:贫困地区农村民办学校应试教育的现象比较明显,主要原因有:管理者素质偏低、教师素养不够、农村社区居民观念落后、信息闭塞。民办学校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除了借助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之外,要主动出击,宣传素质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与管理,办社会满意、家长满意的学校。

关键词: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F32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050-02

农村民办学校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民办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应试现象严重即其中之一。

应试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痼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再从立法、课程等多方面努力,试图根除应试教育的弊病。尤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指应试弊端,试行以来也初见成效。但是,应试现象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存在。相比较而言,农村民办学校更为明显一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办基础教育。这主要表现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偏重学科知识、作业繁重、上课时间长、分数唯一、考试排队等。这种片面化倾向无论对于学生健康发展,还是对于民办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都极其不利。其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农村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应试化的原因

1.管理者的教育素养偏低。农村民办学校管理者一般就是学校创立者,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关心下一代成长和家乡建设的长者。这一类人自身经历坎坷,当年求学之路受挫,但又深切体会到教育重要性,希望穷毕生所有培养下一代,让家乡发达起来。这一类管理者会尽职尽责,不为功利所动,也会积极吸取新的教育理念。与此相反的另外一类就是纯粹功利主义投资者,看到有利可图,把教育当做商业运作,完全不管什么教育规律甚至根本不懂教育的含义,所以也就不可能搞什么素质教育。所以,只管招生收钱不管学生发展就毫不为怪了。当然还有一类基于功利的教育管理者,即有学历、懂教育的,一般是在职教师或者退休教育管理者。但是在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教育素养整体低下的状况下,这类管理者能在生源大战之余,多大程度上搞教改就很难保证了。

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相比较管理者而言,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更为令人担忧。一般而言,这些教师大多数是本地人,大部分高中学历,部分初中学历,大专极其稀少;基本上已成家育子,基本没有精力旺盛的单身青年;事业心不强,把教学工作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或者农业之外的创收;责任心不佳,许多人只为应付学校制度而上课,凡事由着自己性子,一旦不满意拔腿走人,全然不管班里孩子是否有人接管。即便如此,教师仍然稀缺。近年来,农村贫困地区流生现象严重,许多孩子一看升学无望,根本不待初中毕业便流入打工大潮,高中毕业生尽管较往年增多,但年轻人都愿意走出去,除非拖家带口实在走不开才留在家里,成为民办学校可能的师资来源,这一般以女性居多。由于资金紧缺,民办学校工资水平不是很高,为数不多的潜在教师源也很难被吸纳进校,而公办学校的退休教师一般也乐得清闲,不大愿意受聘。所以,找教师是每一所民办学校最头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能讲清学科知识已属不错,何来教育管理之道呢?对于管理者而言,能有人任课已属不易,哪有资格再去要求高水平素养呢?

3.居民观念落后。“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此类口号农村居民未必能如数说出,但是今天的农村居民已经认可教育的重要性,即便不打算让孩子考大学的,也能认识到识文断字是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在家境越来越好的情况下,多数农村家庭愿意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求学的愿望。即便还不是非常富裕,许多家长也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自己砸锅卖铁也供孩子上学。求知、求福之切可以说前所未有。让孩子受更好的教育也就成为许多家庭的目标。但什么是好的教育?管理严、分数高几无例外成为人们评判标准,管理相对严格的民办学校也就成为许多人的目标。以学前班为例,入学的孩子一般四五岁或者更小,也就是幼儿园年龄,但是家长不管孩子状况,总是埋怨孩子入学一年半载了还不会写多少字。基于这种压力,以生源为生存之本的民办学校不自主地迎合居民的意愿,抓考试成绩、延长教学时间、布置大量作业等。以时间为例,双休日只休一天或半天,每天上课从微明到日落,这包括学前班在内的所有班级。有的管理者也不想如此,但学生家长认可,没办法。

4.信息闭塞。贫困地区农村民办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和办学条件所限,基本处于现代素质教育的盲区。一般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就是征订的有限的报刊,但报刊之上的文章大多很不系统、可操作性也不是很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很少有时间研读这些东西。再者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们也的确感到许多理论有些费解。分是学生的命根,亘古如此。教师们除此之外似乎也很难理解还有什么更值得努力的方面。或者即便不愿死抠书本,但又没有其他课程资源或资料可以利用。

二、对策

1.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立法方面,教育部1987年制定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国务院1997年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2004年4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开始施行。2007年起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农村民办学校由于没有享受到“两免一补”面临生存危机。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7年5月开始,河南省各地开始在不同程度上以奖励的形式将“两免一补”的资金下放给农村民办学校。2008年陕西省也下达相关民办学校实施两免一补的文件。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河北省将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的政策拓展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届时,可获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包括农村民办小学、农村民办初中、农村民办特教学校、农村民办完全中学的初中部分学生。但不包括社区市市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学生。这些不断出台的新举措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极其重要的大环境。就贫困地区民办教育而言,要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主要是从舆论信息上给予引导。这首先要求地方行政部门相关人员端正思想,正确对待民办学校,对民办学校一视同仁,各种培训会议积极邀请民办学校相关人员参加。其次,相关人员应做好分内之事,按常规计划经常进入民办学校督导教学,送信息上门。这既可提高地方整体教育水平,又可鼓舞民办学校的士气。再次,应该出台相关制度,对于真正合法的有成绩民办学校大力支持,比如书面表彰、对于恶意干扰合法办学的行为坚决制止等。有了相关支持,民办学校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专心进行教学改革了。另外,可以考虑把民办学校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缓解民办学校师资的压力,适度改变其信息闭塞状况。

2.学校主动出击,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观念落后的确是阻碍民办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问题,但并不是不可解决。家长认识不够其实主要因为长期闭塞环境所致,只要学校积极应对,应该不是个难题,关键是学校是真正做了这方面的工作还是整日抱怨家长愚昧无知。学校不能为了保住生源一味迎合家长的意愿,去做明知对孩子发展不利的事情。为此,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主动出击,宣传科学教育理念。

其一,利用板报,定期更换和孩子成长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教育内容。其二,课间和上下学时间在广播中播放一些教育小知识或成长中必需的理念。其三,在家长会上及时和家长沟通。天成日久,这一定会让村民观念大大转变。

3.以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树立积极的校园风貌。配合相关理念宣传,学校也应该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的素质教育活动,让家长感受到素质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当然,限于贫困地区民办学校的状况,素质教育不可能像发达地区公办学校那样纵深化。可以从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做起: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这是基础教育三大支柱。而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与物质条件并没有必然联系,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同样也可以自己的方式做到这点:

第一步,让学生做好个人卫生。第二步,让学生学会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此可以开展比赛。第三步,学会关爱父母,根据年纪不同要求孩子主动为家长做事。第四步,重大节假日活动,包括学校运动会、联欢会、亲子联谊活动等邀请家长参加。

以上工作并不是特别难做,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家长会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也就让人心服口服了。

4.加强教师管理。农村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方面给学校管理造成极大麻烦,另一方面则给学生学习适应性有不良影响,再则也不利于学校办学声誉。首先,提高教师收入水平无疑是最简捷的办法,但是许多贫困地区民办学校因为收费低廉,资金捉襟见肘,那么只能在现有条件许可情况下微调,另外配合实行绩效工资制,工资与教学成绩挂钩。为了强调素质教育主线,关于教学成绩的测评不能仅仅把考分作为唯一依据,同时也应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把学生、家长评价作为重要元素之一。还有一些学校采用风险金制度也不失为一种对策,即教师辞职需提前一段时间申请,给学校找接替者以缓冲的机会。当然其目的主要是让学校工作衔接自然而不是为了刁难教师们。其次,精神激励。这首先包括愿景激励,让每一位教师感到有奔头;但适合贫困地区农村民办学校主要是营造尊师的氛围,自上至下、自校内领导到校外群众都养成尊师重教观念,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再次,积极展开教研活动。由于条件所限,学校不可能把教师送出去或者把专家请进来,但可以利用报刊学习、交流;把相互听课作为一项常规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民办学校只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才可能更快发展起来,从而也成为公立教育体系有益的补充,实现提高农村居民素质、振兴贫困家乡的目标。

上一篇:生猪养殖业补贴效益分析 下一篇: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