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最易“内热外感”

时间:2022-08-05 06:43:00

儿童最易“内热外感”

外感性发热多因儿童饮食、生活不规律,使之内热产生,感受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而致。当看中医时,大夫常常会告诉家长,孩子是“内热外感”。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发热的原因很复杂,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日常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等。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感性疾病的症状之一。

儿童为什么会发热呢?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衣着适时,饮食适量,通过体内产热和散热调节,在外界冷热环境中保持着恒定的体温。当各种原因使散热障碍或产热过多时,都可使儿童体温升高而出现发热。

中医认为发热是“温病”范畴。中医把发热又分为外感性发热和内伤性发热。外感性发热多因儿童饮食、生活不规律,使之内热产生,感受风寒、风热、暑湿等外邪而致。当看中医时,大夫常常会告诉家长,孩子是“内热外感”。外感性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内伤性发热多因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一般外感性发热热度较高;内伤性发热则以低热最为常见,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者,儿童很少见。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内正邪交争的结果,是机体有抗病能力的体现。有的人一生都很少发热,这可能与机体反应能力差有关。所以说,发热不能单纯说是一件坏事,要辩正地看待它。

如何预防儿童发热?

1.生活有规律,衣着适度,要根据节气变化及天气情况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顺其自然是养生防病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2.中医认为儿童是“纯阳”之体,易产生内热,多实证、热证,尤其是3~6岁的儿童最易感冒发烧。预防的方法是饮食不偏食。当发现有内热迹象如大便干结、口干舌红苔厚且黄时,可吃一些助消化的中成药,如小儿化食丸、大山楂丸等,以防“内热外感”而发热。

3.经常做室外活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外感性发热。在室外多照射阳光还可防止缺钙,促进儿童骨骼的发育。

4.对于已出现发热属外感造成的儿童,在针对病因服药的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将冰袋放额头、腋下等部位;酒精擦浴,以腋下、额头为主;多饮水,通过发汗、利水便,使热量排出体外而降温。

5、睡眠时最好不在通风口处,因为人在睡眠状态里,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易被外邪所侵袭而致外感性发热。

食疗验方:

1、风寒型发热:

这种发热,以平时吃辛辣、油腻肉食过多,吃蔬菜较少,日久产生内热。当风寒之邪侵袭,外邪进入人体,正邪交争就可造成发热。同时可伴有流清涕、鼻塞、打喷嚏、怕冷、咳嗽等症。可选用生姜红糖汤有解表发汗退热的作用。

食疗:生姜红糖汤

用料:生姜5—10片,红糖30-50克。

制法: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加红糖一并放入锅中,煮沸十分钟即可,放温服用。一日可服2—3次。

功效说明:生姜有辛温解表、温中散寒的作用,红糖有益气、缓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合为解表散寒、发汗退热。适用风寒外感性发热。

2、风热型发热:

平时饮食、生活没规律,工作超负荷、精神紧张,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皮肤抵病力减弱,外感风热而致发热。同时伴有微恶风寒、头痛、流浊涕,咽红肿疼痛等,用薄荷粥有清热解表、利咽退热的作用。

食疗:薄荷粥

用料:鲜薄荷30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

制法:先将薄荷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煮煎至汁浓时停火,过滤取汁,再将淘净的粳米入锅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薄荷汁和冰糖,再煮1—2分钟即成。每日服1—2次。

功效说明:薄荷辛凉解毒,清热解毒,粳米温中和胃,合为清热利咽,解毒退热,适用于风热外感性发热。

3、暑湿型发热:

此类型发热多见于暑天。由于天气炎热、排汗较多、消耗大。而过度劳累后,造成机体抗病力下降。此时,感受暑湿之邪而致发热。此类型多为低热病程长,常伴有头痛、头沉、乏力、困倦、大便不爽等症。可用香薷扁豆汤,有清暑祛暑的作用。

食疗:香薷扁豆汤

用料:香薷10克,扁豆12克,陈皮6克,荷叶8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白扁豆炒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1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放温服用。

功效说明:中医认为暑天发热多湿,用香薷荷叶清暑祛湿,用陈皮、白扁豆健脾和胃祛湿,合为清暑益气、祛湿退热。适用于夏季发热。

上一篇:产后,如何留住秀发 下一篇:狠下心来,早点“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