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析

时间:2022-08-05 10:56:49

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析

摘 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性?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以“教为主体”变为以“学为主体”,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我们的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个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活动、探索中获得知识远比教师手把手教会他们“是什么”要重要得多,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合作竞争的能力。但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所在

1.学生缺乏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却甚微,整堂课貌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

2.学生间没有真正合作

在课堂上,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学生与教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不愿与人合作,更不会与人合作。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帮助的感激。

3.教师缺乏引导

具体教学中,当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教师往往只是在学生中走走,或者问:你们讨论完了吗?课堂反馈时,教师往往只求问题的答案,不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满足于预定问题的解决,不鼓励新问题的提出;只夸小组的代言人,忽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析

1.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而是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矩形判定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右图,在ABC中,AB=AC,AD、AE分别是∠A与∠A外角的平分线,BEAE。求证:四边形AEBD为矩形。

对于本题的教学,两个班教学笔者采取两种方法进行。

1班,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议组长帮带,小组讨论、交流,并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大约十分钟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完整地写下本题的解法。笔者在黑板上板书,大部分学生也都能对答如流,从表面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并能很好地理解该题。

2班,让学生先看题,自己思考,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建议他们先把解题的思路写下来,而对于那些仍没思路的学生,采取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帮带下,尽可能发挥小组优势互补,同时教师则在小组间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加以点拨。如矩形的判定有几种方法,题目给我们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等等逆向思维的推理过程,15分钟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完整地写下本题的解法。

为了看学生对该题的掌握程度,笔者进行了小测,结果是2班的掌握情况明显要比1班的好得多。后来笔者问清部分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由于缺乏自己的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因此没能做到真正理解题目。相对而言,2班的学生思考时间较多,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就较多,因此能够做到理解该题。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在组员进行深入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之后进行,才能做到拓展提高,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

2.在小组合作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

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有的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达到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呢?

(1)培养“说”的能力。通过“说”,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培养“听”的能力。合作学习中除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学会倾听。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培养“动”的能力。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数学课堂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操作,如课本上的“练一练”“做一做”,发现蕴含其中的数学算法、规律等,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合作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新授课的练习中有:“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那么函数的图象不经过 象限。”这时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学生,要解答这道题,确实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但如果把这个题目改为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那么:(1)k 0;(2)函数的图象经过

象限;(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 象限。通过题目的适当变形,引导学生有了讨论的方向,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合作分析、讨论,图形结合,解答出来。难题被突破了,合作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学有兴趣、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4.建立有效评价方案,保证小组合作的长期发展

有效评价方案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前者的评价要更注重小组集体,因为合作讲究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要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教师可以在评价中适当放宽,给学困生多一点鼓励和表扬,根据每节课的评价结果,一周进行汇总,选出了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在周一进行表扬,同时也要指出哪些学生和小组做得不足,仍需要改进,这样几周累计下来,学生这种集体意识不断加强,小组合作中更觉得是一种责任,特别调皮的学生,慢慢就会收敛,开始在课堂中参与小组的活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需要教师优质地组织和高效的实施,才能使真正的合作落到实处,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合作教学的实践,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之间较为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困难也减少了。在平等、宽松、和谐的民主合作气氛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经历成功的体验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更加努力,更有信心投入学习,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将来步入社会与人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计琳.课堂在转型.上海教育,2011(07).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教育研究,2002(02).

(作者单位 厦门外国语学校湖里分校)

上一篇:慎用多媒体,以防摧残个性化之花 下一篇:如何有效开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