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三味”课堂

时间:2022-10-20 09:01:43

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三味”课堂

摘 要: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克隆,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三味”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品味到课堂教学这个大餐,使学生愿吃、爱吃,百吃不厌。

关键词:课堂;构建;改革

一切先进的教改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最终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回归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已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聚焦点而被人们所重视。叶澜教授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受此理念的熏染,对自己的德育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和改进,要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紧扣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通过平等对话、活动、思辨等多种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聊天,构建课堂的生活味

说到德育课,人们往往会与“抽象、说教”等概念联系起来,其实它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科本身就要求德育课教学充满生活味。在教学实践中,聊天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对促进教学的生活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第三课中讲“遵守社会公德”时,我就采取对话聊天的方式。我先让学生看视频:“广州小悦悦事件”,看完之后我和学生聊两个话题:(1)针对小悦悦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2)如果你刚巧路过,你会怎么做?

以下是对话记录:

生1:我们应该向见义勇为的陈阿姨致敬,谴责前面那18个路人的行为,公安机关必须对肇事后逃逸的司机严惩不贷。

师:是的,救死扶伤是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德。对于见义勇为的人我们应该心怀敬意,而那些不讲公德行为的人理应受到人们的谴责,触犯刑律的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生2:碰到这种事,人的本能都是想救的,但救人要讲究方法,可以打电话向110求救,或者我会呼吁周围的人和我一起救,我们也要学会自我保护。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你是一个很有理性并且讲究方法的同学。是的,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尤其是你们这些未成年人。

生3:“假如那18个路人都能像第19位路人那样,在第一时间将小悦悦救起,或许小悦悦不会离开这个世界。

师:是的,就像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轻轻地哼着这首歌。

结束时我发现学生有的表情凝重、有的眼里闪着泪花……最后大家形成共鸣:小悦悦事件,令人心痛,也令人反思,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只有人人行动起来,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小悦悦事件”,通过与学生对话聊天的方式,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动使学生、老师在认识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升华。这正是德育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二、感悟,构建课堂的人情味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职业学校的德育其实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心”,学生“德”的养成,一方面,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良知与良心,有赖于其在生活中内在自觉、自然地感悟和生成;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外得于人”提供适宜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然地处在一个教师创造的教育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发现内在的良知,守护着“善”之价值。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的拓展策略之一。我在《德育(一)》第二课中讲“常见人际关系的处理”时,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即对父母和他人缺乏体谅之心、理解之心、感恩之心),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发现的办法。上课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邹越老师感人演讲《让生命充满爱》,在音乐的烘托下,邹越老师激情感人的演讲,特别是讲到感恩父母时,让我们很多学生泪流满面,有的学生甚至失声痛哭,是感动的泪水?还是愧疚的泪水?我也说不清。但让学生谈这次演讲的感想时,学生言真意切,可以感受到说的都是心里话。

这节课自始至终,我没说一句“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类似的话,但学生能身临其境地体会教学内容,并能触动内心的情感之弦,引起情感共鸣,强化了情感体验,通过大家交流、自我体验和思想相互碰撞,产生出更多的思想和体验,大家共同分享、相互借鉴,从而建构起共同的做人准则。我课后也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生做人时,问题不在于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三、辩论,构建课堂的思想味

真理越辩越明,思想在辩论中将会产生火花。在教学中,通过对有争议的社会现实问题以辩论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争辩中,让学生明白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单一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更喜欢从唇枪舌剑的辩论对话中明辨是非,除此之外,辩论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能够启发学生关心社会的问题,关注社会现实。在《道德法律与人生》的第四课“拒绝迷恋网络游戏”的教学中,针对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一现象,我把教学内容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如何看待“网络”,进行辩论对话。我将班级学生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正方的观点是上网利大于弊,要积极上网;反方的观点是上网弊大于利,远离网络。由于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于是在课堂上学生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但经过一番激烈的课堂辩论,意见逐渐趋于统一,最终认同了教材的观点:网络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这节课课堂气氛之热烈,学生参与热情之高出乎教师的意料,通过辩论对话,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在激烈的辩论中不时产生思想的碰撞,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使课堂充满思想味。

总之,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三味”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品味到课堂教学这个大餐,使学生愿吃、爱吃,百吃不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上一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