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究

时间:2022-06-13 05:13:19

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小学生年龄一般在7~13岁之间,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对于他们来说,在他们的意识里一些比较直观、生动的素材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书本上的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很难理解。如果利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图片和场景来教学,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可以使他们很快地集中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跟着老师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主动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主要在于教师能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把它变为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我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他们从中找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明白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例如,教学“长方形”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房子、桌子、尺子等实物,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也曾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比较”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通过多媒体出示一对双胞胎姐妹的照片,让学生进行对比,找出她们的不同之处。孩子们非常积极主动地找他们的不同之处。大多数学生是从姐妹的高矮、胖瘦、穿的衣服薄厚等找出了不同之处,基本上达到了本课要完成的目标。之后和学生玩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如果给自己家的客厅铺地砖,共需要多少钱。引导学生回家量一下客厅的长和宽,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再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并算出面积,最后算一算家里的客厅一共需要多少块地砖。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就存在数学问题,让他们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四井子学校)

上一篇:小学数学阅读内容教学初探 下一篇:如何成为反思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