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社会自治

时间:2022-08-04 11:58:19

法治与社会自治

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团体性质。有人认为小区内不宜设置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所有小区的事务管理都应由居委会来承担。我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是否承认业主自治,往更深层次说,涉及到如何通过业主自治体现社会自治。

居委会完全不能替代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居委会在法律上虽然是群众自治组织,但它受托行使了街道办事处的一些公权力职能,这与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性质完全不同。居委会代行公权力职能,维护的是全体公民利益,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维护的是业主利益。业主自治是构建和谐社区、解决纠纷的最佳方式。我国城市居民大多居住在小区中,粗略计算有近5亿人,人与人之间也难免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居委会人员往往编制有限,如何处理众多的业主纠纷?更何况大量的事务是业主间的私人利益,不涉及到公共利益,怎能请求居委会进行公共管理? 既要保护业利,也要尊重业主自治。业主自治要通过召开业主大会、设立业主委员会、制订管理规约等方式来实现的。

业主自治是社会自治的一种形式。所谓社会自治是指市民社会中的成员通过法定或者约定的程序自主决定、管理共同事务,自我负责的一种治理方式,以业主自治、公司自治、行业自治、团体自治等为表现形式。社会自治与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概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代社会,实现了国家管制和市民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这是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和完善。社会自治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治理方式,作为市民,个人在市民社会中按私人利益行事,并在平等的交往中形成一些共同的规则,这种平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私法关系。这种治理模式的特点在于:一是治理主体和事务的私人性。治理的主体不是公权力机关,而是与相关事务密切结合的利害关系人。 二是治理方式的自主性。在社会自治过程中,自治团体的成员可以通过达成一定的决议来调整自身的行为。 三是治理方式的程序性,社会自治通常体现为一些自治团体的团员通过一定的程序形成有关的决议,一旦形成该决议后对全体团员具有约束力,该决议对成员而言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规范。四是违规行为和治理结果的自负其责性。 在我国,一些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对于本行业、本领域内部纠纷也应当依法发挥调解和纠纷处理的功能。社会自治必然要求强化对私权的保护。正是在私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环境下,私人才享有自主决定和自主处理自己社会关系的基础。

法治社会中要尊重社会自治,预留社会自治的充分空间。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社会自治事务涉及自治主体的私人领域,而每个人都是自己事务的最佳判断者,也应当对其自主判断自我负责。另一方面,国家法律不能包办一切,法律不是万能的,其无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自治需要法治的保障。法律在社会自治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被忽视。一方面,社会自治并不是要形成一个外在于法律的独立王国,它也必须严格受法律规范。社会自治中团体规约的效力也是由法律规定的,团体规约并不能与法律平起平坐,其起草程序、具体内容、效力来源等方面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调整。另一方面,违反团体规约产生的法律责任也需要依法进行,不能随意乱设私刑,也不能通过团体规约强制个别成员从事有违法律和公共道德的行为。

社会自治也是培育民主的土壤。民主的固有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现代社会,民主的含义有所扩张,其不仅限于国家事务的管理,还涉及社会生活自治的方方面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业主自治也被称为“社区民主”。市民社会本质上应该是个人依法自主决定的社会,不承认市民之间的等级特权,市民之间可以平等参与,达成共识,这本身就是民主的方式。个人集体决策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提倡社会自治实际上也是培育公民意识和参与民主生活的重要实践。提倡社会自治也是培育公民的责任意识,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自主负责也应该在关涉他人事务的领域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也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管理的成本和负担。

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培育社会自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不仅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民法需要确认主体的资格、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赋予其实现自治的可能性,并对其自治的范围和方式进行规范,并协调自治与法律强行性规定的相互关系。民法体现的私法自治就是各种自治的基本精神和理念,鲜明地展现了市民社会的基本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责任编辑/吴文仙)

上一篇:并购重组败象屡现 下一篇:对外担保“扎堆”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