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三型”师资培养创新刍议

时间:2022-08-04 05:24:23

高职“三型”师资培养创新刍议

摘 要:提出了“三型”师资理论,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陷迫切要求建设“三型”师资,并探讨了“三型”师资培养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型;师资;培养

作者简介:孙海梅(1970-),女,山东省蓬莱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02-03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办的,它是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与此对应的是,高职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矛盾已成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培养“三型”师资是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三型”师资的提出

从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技能化发展已成为普遍的共识,特别是高职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倍受关注。纵观世界上几个以制造精良闻名的国家,如日本、德国、丹麦等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都有很高的要求:在以电器设计制造技术闻名的日本,对于职业教育的师资首先要求它的“职业性”,即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而它的高职教师就称为 “职业训练指导员”。在以机械制造闻名全球的德国,所奉行的是更严格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师资历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求职劳动者直接参与职教师资的培训,技术提供与技术需要在培训中有效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系。在以精密仪器制造闻名的丹麦,更是由政府出台规定,想成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不仅要求完成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相关专业技能,还必须拥有本职业五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可见,职业教育首先的立足点在职业上,对于实践技能及紧跟科技创新的要求更高,我们的师资培养上也要更侧重到这上面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失业率居高不下,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在这种形势下,造就一支“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适应金融危机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是高职院校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现实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迫切需要一支职业技能熟练、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理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的办学任务,培养更多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培养“三型”(“技能型”、“实践型”、“创新型”)师资队伍,对于有效克服学校面临的困境、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不断涌现,产品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对于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维修、管理、营销及技术服务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二,是实现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师资水平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的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不断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既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知识,又具有从事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和技能训练的师资队伍,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职院校加快发展。

第三,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实践、技能、创新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潜力,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二、高职师资建设迫切要求建设“三型”师资

在我国,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出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改变了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三型”师资。

(一)师资力量培养不够规范、正常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意识到自身师资培养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师资与社会技能需要脱节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的大事,高职院校的师资再培训工作也开始着手紧密实施。但尽管如此,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还做得不十分完善。一方面,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投入相当有限。近些年,尽管国家对部分高职院校有所投入,但投入分配很不均衡,即使是有投入,但对于侧重培养实践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各种的企业生产设备流程模型要购置,模拟生产环境、实习场所要增设等,这点经费仍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源于以前的中专、技校等,受以往普通学校单纯课本知识传授的教育手法和理念影响较深。故而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教育观念陈旧,他们没有真正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只把教学作为高职师资培养的手段。

(二)教师自身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现象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这十年来发展的产物,它的前身多为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等,原属这些学校的教师在学校升格后随之而成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这些人员占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半以上,又因高职院校办学扩张迅速,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是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等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这部分师资的增量也很可观,而从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引进的人才比例仅占高职师资的一小部分。这样的人员组成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无疑存在着一个理论与生产经营实践相脱离的问题。而且,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扩招增幅较大,教师的日常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方面对于教学科研的要求又很高,使得理论功底好的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实践,忽视了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更新与梳理。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教师,尽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有些教师缺乏授课经验,往往很难胜任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由于新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在与实践脱轨的同时必然掌握不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前沿技术,那么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必然会产生学非所用,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三)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面临一个需求困境,基础性专业教师过剩,而一些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市场急需的实践技能专业的教师却不足。这使得一些学校个别专业教师学历层次较低,实用性学科建设较弱,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部分教师数量的不足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使得这部分教师在背负超额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再强调教学质量有些力不从心。

三、探索“三型”师资培养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型兼课教师和推进“访问工程师”计划,带动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有其历史原因,与经济生产相联系的实践型教师比较短缺,适合企业生产技术要求的专业教师也不多。因此,一方面,要积极聘请“名师”、“巧匠”、“高级技工”及有丰富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从事兼职工作,充实高职院校实践技能型教师队伍,建立了兼职教师流动站,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吸收20%的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来校任教,带动在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通过“项目开发”,教师带自己的作品参加企业订货会等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各类职业大赛,使教师更了解企业、市场的动作,加强了教师的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创新开发一体化的“三型”教师转换。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方面,注重引进企业的技术骨干。

(二)强化专业教师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制度,全面落实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到生产第一线实践的要求。要畅通渠道,完善教师实践锻炼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从教育的原则而言,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一致,注重实效;从教育的主体而言,继续教育对象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通过继续教育使他们能更好地履行现岗位职责,并为这部分教师创造条件,选派教学科研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给他们压重担,挑大梁,培养学科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从教育的内容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侧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更新和提高,教师的继续教育要与教学、技能更新、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根据教师专业岗位确定企业实践培训的主要内容,提升师资队伍的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从教育的途径看,可以鼓励教师获取面向社会和专业的职业资格证及技术职称,鼓励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管理实践;可以选派教师去合作企业带队实习,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改造等;可以选拔骨干教师建立教师工作室等形式,组合改善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提高实践指导能力,在理念上与产业接轨。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方面的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企业工种等级考试。在激励实践指导教师的学术和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教之有据,学之有用,培养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

(三)深度“产学研”合作计划。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技能培训等服务。发挥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室的作用,努力和有关企业合作,积极开发横向课题,例如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快速反应系统,创新品牌机制的、形成等,为企业解决新形势下的难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政府、社会举办的各项专业活动。深化高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观念,综合利用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开展研发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能力带动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待业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可以通过支持建立研发机构,开放科研设施,鼓励高职院校开放科研仪器设施,为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提供便利服务。优化技术资源配置,促进校企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将科技创新与师资培养紧密结合。

四、结语

重视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实践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为社会所欢迎。本文突破了以往“双师型”师资建设模式。由原来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三型”师资培养模式,增加对教师动态的考核和评价,进一步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涵和人文素养。这类师资契合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既有助于符合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有助于结合学生实际,提高自主创业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刘荣华,等.创建高校“三型”办公室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2]姬玉明,朱旭.创新高职师资培养途径:从“双师”向“三能”的跨越—南通职业大学建工系“三能型”教师群体剖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12).

[3]陈炳和,等.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初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9).

上一篇:关于高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下一篇:基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