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2-03-08 05:51:24

基于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铁路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铁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做为培养铁道专业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必须重视人才培育,重视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这样才能肩负培养铁道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

关键词:人才培养; 改革创新; 专业建设;职业素质

作者简介:汪维东(195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轨道交通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87-02

一、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铁路作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目标,在实行“横向联合”、“纵向一体化”及“战略联盟”的协作模式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战略。要坚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促进轨道交通发展的根本支点,就是必须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1]。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国铁路及轨道交通要完成高速、重载、信息化等多重发展目标,实现现代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就更加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高职人才,必须有一支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综合素质过硬、技术功底扎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作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提升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将对全国各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激励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国外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创新性教育,许多职业技术学院,都拥有自己的创新激励制度,实施教育创新津贴,额外劳动消耗补偿制度等。而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虽然也有激励机制,但不能保障激励的真正作用。我们急需深化创新性教育,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探索性和原创性与创新性培养体系,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学校还应该多鼓励和支持青年老师进行一系列探索与试验,同时提供一定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如在职称评审、选拔、出国交流等环节有一定优先照顾。[2]鼓励教师公费或者学校配套资金出国学习与交流半年以上,不安排教学任务,带薪学习,学习体会国外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完成在国外的科研工作,回校后在职称评定上优先考虑,甚至成为必须条件。

(二)创新性资金支持还有一定难度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教师是学院创新教育主要实施者和主心骨,但是学院教师面临着很多压力,其中资金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研科研的进程,创新性教学受到影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此相对应,比照国外学院,政府通过直接投资、给予补贴等方式支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发展,加快和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进程,将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保持先进性和可持续发展高度。我国也相应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资助制度,我们应不惜重金惜人才,投入充足的创新性资金支持,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可多联系省市级工程中心投入资金,还可多和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效益好的站段保持密切联系,持续不断的从政策上、制度上、资金上及科研项目来源上支持学院教师创新性人才培养。

(三)创新型校企合作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的办学模式。但职业教育在通往合作发展,构建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共赢的道路上,并没有创造出良好局面,而是处在一种尴尬境地[3]。原因:其一,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不能真正统导与指导企业和院校之间微妙关系,没有搭建起企业和院校之间零距离对接平台,出现企业和院校“两张皮”现象。其二,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不强。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其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没有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做重点,没有把培养人才战略与院校发展相关联,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感兴趣,导致了院校一头热的局面。

三、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实施措施

(一)积极引入高科技新技术,增强理论与实践的嵌合度。把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学院励志耕耘、锐意进取,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高科技新技术,大胆运用远程IP视频进行现场教学。在地铁车站各观察点布设监控设备,使学生坐在教室里通过远程视频和音频能够看到与听到地铁车站机电设备运行情况、车辆检修情况及车辆运营情况等,现场的工程师通过视频与语音向学生授课,学生可在教室里随时向现场老师提问,进行双向互动教学,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地铁车站整个运营及设备检修情况,体验真实环境,使师生不仅与工程技术专家进行远程现场交流互动,而且还学到了大量的在书本上见不到的运营、设备维护与检修方法。[4]在课程内容选取上,根据工作过程需求,优选和剪裁部分课程内容,做到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现场实际并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使用。

此外,还以学生未来就业导向来取舍课程,密切关注当前新技术变化,较好掌握新技术应用,能够为将来胜任不同岗位做准备。把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嵌合度,即课程理论够用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分化、课程结构模块化来指导课程。使教材成为真正的工学结合桥梁。

(二)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探索高端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技术的进步,软硬件设施建设是学院腾飞的翅膀和天空。学院重视软硬件设施的每一个细节,如通风空调、消防、自动售检票与闸机、屏蔽门、视频监控、电扶梯、照明、广播、综合监控等软硬件设施,都紧跟时展,此外,建设城市轨道机电实训中心,车辆检修实训中心、轨道信号训练中心、车辆运输训练中心、供配电训练中心等综合实训中心,建设了多个模拟轨道交通教学实训室,积极开发多种车站虚拟教学软件,模拟车站BAS、FAS、AFC子系统运行情况,并将车站综合监控软件应用到虚拟教学上,使学生能够领会到各子系统联动关系及子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在实训室就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气氛中,融“教、学、做”为一体,“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实训、实践、实习过程,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5]

更重要的是,学院坚持“服务铁路,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深化“跟着铁路走、联合铁路办学,共同谋发展”的办学理念,依托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路径。学院以专业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专业化、技能化培养。在管理和组织上实行,一手画松树树干,一手画松枝,双管齐下,内外并举的方法。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担任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员,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实训、顶岗实习、人才质量评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及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的新模式。

(三)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锻炼,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专业设置从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的调控机制,充分实施专兼相结合的混编教学团队,全面提升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锻炼。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是教学目标改革。充分制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教学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等发展目标,是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的指南。

二是教学内容改革。通过对区域经济及轨道交通发展的充分研究,吃透课程标准、精选教材,开发出更适合职业院校的课程,选择并组织符合课程标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的原有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善于灵活运用“发现教学法”,选择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等理实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四是学习成绩评价改革。以教学目标为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开发体现全面性、突出能力评价的评价标准。由学生互评、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施多元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样化考评,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的考核力度,综合考核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院办学理念应积极倡导,培育一流的专业人才,而培育一流的专业人才,学院就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水平;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师资均衡配置问题;要大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落实名师培养培训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要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的导向作用。[6]以职称评审工作“回归课堂教学”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成绩的考量,鼓励教师潜心研究课堂教学。

总之,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励精图治、倍道而行,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肩负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徐国庆.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

[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4]汪长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11(1).

[5]刘世美.加强示范专业内涵建设强化专业持续发展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6]叶鉴铭.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上一篇:高职“三型”师资培养创新刍议 下一篇:关于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