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农村卫生投入调研

时间:2022-08-04 05:03:42

审计农村卫生投入调研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报告“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意味着花费少量的资金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比重大,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必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素质和劳动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农村公共卫生作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20**年取得抗击“非典”斗争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决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当看到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公共卫生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制约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因此,各级审计部门要在促进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上努力当好参谋,做好卫士。

一、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是政府的责任

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推进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给予必要的投入,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刚刚闭幕的**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由于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为农民提供公平和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1、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本要求,而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的合理分配。当前我国诸多不和谐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公共利益配置的失衡,这种利益配置失衡的交汇点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城乡公共卫生方面的巨大差别。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必须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

首先,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我国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农村公共卫生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前,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得病的机率比城市要高,许多农民有病只能“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不和谐社会现象在农村还非常突出,农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农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同比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农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是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政府有责任承担起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任。

再次,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服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公共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从而产生诸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各级政府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2、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政府投入是重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县级财政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省、市(地)级财政要对县、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给予必要的业务经费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同时,由于多数农民收入有限,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公共卫生发展的瓶颈,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专项投入。

首先,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应向农村倾斜。由于历史的原因,政府已经在城市公共卫生上承担了较多的责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缩小城乡差距,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应是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的重点。党的**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县乡政府对发展农村公共卫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县乡政府是国家政权机关的基础,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县乡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提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年来,县乡政府围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公共卫生的快速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城市相比,农村公共卫生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还不相适应。国务院体改办等五部委《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安排……”。因此,县乡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县乡政府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我国现有分级财政体制下,县乡政府应成为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应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以县为主、乡镇配套”的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在经费安排上,按照与财政支出同步增长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并通过深化卫生改革,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动员社会投资,保障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3、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要求县乡政府切实转变职能。长期以来,县乡政府在公共卫生政策理念与工具选择上,过分依赖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与卫生资源的集中控制,而对政府支配的资金、信息和制度工具的利用太少。实际上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不是“办医”而是“管医”,保护卫生服务消费者、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供给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才是实际的政府责任。深化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目的是尽量让农民少生病,因此一方面要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从源头上保障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经对某地的审计调查,近年来,政府在尽量让农民少生病上作了多项有益的探索。如拨出专项资金,以买服务的方式,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开展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让农民能够有病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通过政府投入,落实农村慢性病人群的跟踪随访;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阵地,建立以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目标的农民健康档案,这个“多档合一”的健康档案,把预防(计划免疫与精神病防控)、保健(儿保与妇保)、医疗(全科诊疗与全科工作室)、康复、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计划生育指导等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农民享受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情况“一网”尽收眼底等。审计调查认为,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上转变职能,关键在于理顺秩序与提高效率。理顺秩序就是要建立科学和可行的投入机制,合理而公平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体制,进而提高投入总量、扩大农村公共卫生机构的生存空间。提高效率就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解决“养人”与“养事”分辨不清的问题,引导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在农村、面向农民,通过规范管理,实现政府投入总量增加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提高上的对等。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上转变职能,重点是建设好影响大局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筑好惠及农民的医疗保险体系,配置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搭建好反应快捷的卫生监管平台。

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特别是20**年抗击“非典”取得胜利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发展公共卫生的政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期以来,错误地把公共卫生支出看作是一种福利性消费支出,而非公共健康投资,导致公共卫生政府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主要表现为:

1、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卫生是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应当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众所周知,我国的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严重,而农村医疗资源短缺,广大农民享受不了最基本的卫生服务。据卫生部《2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年全国卫生事业费734.1亿元,仅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83%,远未达到5%的目标;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中城市占66.9%,农村仅占33.1%。

一是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后果之一是农村公共卫生的削弱。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医疗,而公共卫生相对较少,对农村的就更少。在政府公共卫生支出的构成中,人员经费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而业务和公务费、公共卫生项目补助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很多公共卫生机构只能通过有偿服务进行创收。由于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且不足以应对公共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使农村卫生服务效益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为例,据卫生部《2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9‰、21.8‰,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城市的1.4倍;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5.2/10万、41.3/10万,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为城市的0.6倍。

二是由于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乡村卫生机构运行艰难。乡镇卫生院由于服务范畴有限、服务对象较少、服务能力较弱,几乎没有自我发展能力,仅靠政府少量的补助和十分有限的业务收入维持简单运转,房屋修建及设备更新等必要的建设只能等、靠、要。有些乡镇卫生院靠借债搞建设,债务成为乡镇卫生院沉重的负担,濒临破产的边缘。而村卫生室的生存环境更差,且普遍存在与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不相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误工报酬不能兑现,村卫生室对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拒绝参与;二是乡镇卫生院无力组织乡村医生进行有效的业务学习和培训,即使培训也是局限于医疗,对公共卫生服务知之甚少,由于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不能提高,只能承担发药、打针等简单公共卫生服务;三是乡村女医生比例偏少,不能适应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需要;四是在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据卫生部《2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年我国农民十大主要死亡原因,脑血管病、呼吸系病、心脏病等三种慢性病居第二至第四位,占总死亡人数的52.6%,死亡所占比例与20**年相比均有所上升。

2、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的,用农民的话说“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网底”的村卫生室却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我国农村长期存在“重医轻防”的现象,加上乡镇卫生院缺少农村公共卫生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服务收费和以药养医的路。村卫生室除为当地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小伤小病的诊疗服务外,还承担着部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但村卫生室因其办医形式的多样性,业务用房普遍不达标,常用医疗设备也十分简陋,与从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不相符。据统计,20**年我国村卫生室与上年相比,当年净减少约4000个。

3、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偏少,人员整体素质急需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医技缺乏,真正需要的卫技人才分配不下来,富余的非专业人员却分流不出去。同时乡镇卫生院受经费紧张和缺少专业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专职从事公共卫生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不少乡镇卫生院,特别是山区和效益不理想的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分不来、留不住、出不去”,后继乏人,而现有的卫技人员也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卫技水平低”的现象。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技人才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据卫生部《2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年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为3.67人,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仅为0.99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由20**年的1.10人下降到20**年的1.04人,20**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净减少4.6万人。

4、“看病贵”现象困扰着广大农民。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乡镇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致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据对某地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的审计调查,药品收入在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中的比重达86%,每门诊人次收取药品费58元。由于乡镇卫生院药品作价没有采用顺价销售政策,药品进销差价率高达50%以上,导致部分患者看病在医院,购药进药店,使新型合作医疗门诊给一定比例报销的政策功能弱化。同时,存在检查、化验过多收费标准偏高的现象。如对某地乡镇卫生院普遍使用的彩超机购置及使用情况的抽查,平均年检查收费占购置额的52%以上,最高的达160%。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

三、审计在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审计,促进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是当前审计部门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当前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各级审计机关如何合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推进审计转型和审计创新,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要求审计机构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审计理念。

一是要树立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审计理念。在农村公共卫生审计中,要改变以往审计老是停留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等微观层面的传统审计思维方式,要站在党委政府推动农村工作的全局来思考审计,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层面的宏观高度来思考审计。重点要围绕上级部门有关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政策法规的执行和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及时发现政府在建设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不适应农村实际、农民需求的重大问题,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和调整的合理化建议,促进政府对公共卫生政策、决策的深化与完善。树立为政府宏观服务的审计理念不仅仅是要对审计结果作宏观分析,而且要将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自觉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高度关注涉及上级政策法规贯彻执行中的问题,找出政策制度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注重从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等宏观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有关部门改进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二是要树立政府责任审计的理念。审计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也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断调整。由于审计的最终委托人是公众,树立政府责任审计的理念,就是要树立审计是公众受托人的观念,牢记审计是代表公众利益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农村公共卫生审计中,一是要按照公共财政的框架,监督各级政府在公共卫生的投入上是否按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规定向农村倾斜,政府承诺的投入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各级政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而制订的政策制度是否落实等。二是要科学评价农村公共卫生政策和公共卫生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果,并将审计结果向农民公开。三是要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畴,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职责及其服务效果。四是要审计部门敢于同侵占农村卫生资金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坚决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树立文明审计的理念。农村公开卫生审计,既需专业性、更要有综合性,既需微观性、更要有宏观性和服务性。要搞好农村公共卫生审计,提升审计质量,促进政府对农村公开卫生的投入,必须从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着手,增强审计人员的文明执法意识、依法审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审前调查和政策法规学习,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掌握当前农村公共卫生的政策法规。同时,要求审计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把审计侧重点放在帮助解决问题上,既要注重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宏观性、建设性,又要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从政府宏观管理和被审计单位微观管理的不同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事关农民的健康问题,是广大农民关心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审计机关要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将审计结果在不同场合、以恰当的形式和途径如实反映和公开,满足农民的意愿和要求。

在对农村公共卫生的审计中,要以资金流向为线索,突出审计重点,注重管理环节,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实地查看、分析对比等手段,科学评价农村公共卫生的发展现状,促进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

一是在审计内容上突出政府投入。资金是当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审计部门要结合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公共卫生的要求和当地政府的政策决策,检查财政预算是否按政策决策要求编制,列入财政预算的公共卫生资金是否及时划拨到位,并通过分析对比,反映农民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占有量和公共卫生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并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或与同期人均城市公共卫生支出进行比较,是否体现了公共卫生经费向农村倾斜的基本要求。根据政府编制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预算,与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必要的运行经费和政府承诺的专项经费相比较,是否留有缺口,并提出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向党委政府报告,寻求党委政府的支持。

二是在审计方法上突出绩效评价。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大体分为三大类十二项,大部分采取“政府买服务”的方式,由乡镇卫生机构为主体向辖区农民提供服务,政府在全面考核考评的基础上核定补助。但由于乡镇卫生机构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垄断地位,卫生服务购买的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较难保证,且三大类十二项服务的考核考评难以量化,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卫生服务购买的绩效。这就要求审计部门通过走访、统计、对比等办法,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分析考核考评中需改进的地方,提出相关的制度建设,为党委政府尽快构建投入与产出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效果与效率相结合的政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购买制度,提供审计意见及建议。

三是在审计环节上突出内部管理。首先是要审计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重点审计本级政府是否将农村公共卫生目标纳入下级政府和本级机关部门岗位责任制;是否以“卫生强乡(镇)”、“卫生强村”等创建活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在落实农村公共卫生的过程中,是否用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手段,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否建立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评结果及时拨付资金等。其次是审计乡镇政府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是否到位。重点审计是否将发展农村卫生建设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和有关部门干部的考核内容,负责起各村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是否着眼于长远打算,规划建设适应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村卫生室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为农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乡镇驻村指导员是否按职责配合完成公共卫生工作等。第三是审计村(居)是否起到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枢纽和落脚点的作用。审计应重点关注村(居)是否将辖区范围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及流动人口卫生管理等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是否落实村(居)公共卫生联络员,专门负责本村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村(居)公共卫生联络员工作补贴是否落实等。第四是审计乡镇公共卫生机构对服务项目的管理。重点审计是否定期对驻村医生、乡村医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是否开展好健康宣教工作,对群众的健康档案进行收集、整理;是否落实辖区内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儿童免疫、卫生监督及重点疾病管理等工作。就上述几个方面,审计部门要通过审计调查,发现管理制度中的不足与管理过程中的缺陷,经分析提炼后向党委政府提出可操作的审计意见及建议。

四、几点思考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国家的责任,保障全体国民应有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为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缩小城乡间公共卫生的差距,审计部门要努力在促进政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上出一份力。

1、审计要为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服务。审计应时刻关注政府在统筹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上的作用。关注政府是否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规范对公共卫生的补助范围和补助方式,从法律层面上规定政府对卫生事业特别是公共卫生的投入在当年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审计认为,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应重点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的经费。包括按标准划拨县级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学教育全额预算单位的人员经费,乡镇卫生院院长、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乡镇医疗卫生单位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在编职工的社会保险费,对村级卫生机构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卫生人员的补助。二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业务经费。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农民健康体检的补助,县级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医学教育机构的业务经费。用于对农村重大疫情、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救治的专项业务经费。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经费。包括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修缮、设备购置的经费。四是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补贴直接面向农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支出和村卫生室、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补助。同时,应兼顾辖区范围内农村公共卫生的均衡发展。

2、审计要探索方法创新。农村公共卫生审计是政策性强、群众关注度高的审计项目.在审计过程中,要根据本地农村公共卫生运行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多项措施,探索审计方式方法。一是要整合审计资源,加强项目管理。对涉及农村公共卫生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预算执行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审计等项目要有机结合,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打室界限,做到审计干部分工不分家,在集中掌握审计情况的前提下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强化审前调查,增强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农村公共卫生审计项目涉及的单位多、环节复杂,要求审计部门认真开展审前调查,形成审前调查材料,并据以制定审计方案,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审计。三是将账面审计与审计调查有机结合。农村公共卫生审计要求审计人员转变观念,以资金流向为线索、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充分运用调查手段,通过开座谈会、调查问卷、原因分析等方法,以此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加强延伸审计,突出工作重点。由于农村公共卫生重点在镇村,涉及每一个农民,要求审计部门不但要对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情况开展审计调查,更要延伸儿童、老人、妇女、慢性病患者等农村公共卫生的重点服务对象,调查服务的提供情况、对公共卫生的需求等。五是加大计算机审计力度。要充分利用家庭健康电子档案资料与计算机审计结合起来,将公共卫生机构的服务量与财政补助进行充分核对,找出“政府买服务”的薄弱环节,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和数据库知识,将政策法规的规定程序化、数字化,对数据库进行转换、查询、汇总、对比、分析,使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做到的详查成为可能,为综合分析提供详实的依据。

3、审计要为促进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服务。在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上,审计部门也应有所作为。可通过审计调查,做好政府参谋,通过多种途径,建议政府在财力、人力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队伍建立的支持力度。一是要根据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建议政府充实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并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二是要通过向政府报告等方式促使乡镇卫生院根据辖区人口,足额配备事业性强、业务素质高的公共卫生人员。三是审计要及时分析培训经费的绩效,促使相关单位不断加强乡、村卫生技术队伍的培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保证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四是要适时提出合理化审计建议,建议政府制订农村公共卫生人员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公共卫生人员通过定期下乡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卫生单位工作,鼓励农村在职公共卫生人员安心服务农村,鼓励乡镇卫生院加强在在职医务人员中全科医学知识的教育,提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能力。

上一篇:电教处主任的竞聘演讲稿 下一篇:审计经济责任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