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农业转型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2 03:28:37

审计农业转型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发出10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密集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报告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

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监督部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有所作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加大了对“三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在促进“三农”工作的扎实开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农业审计工作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业审计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审计目标和审计手段及审计方法等,已难以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要求,农业审计转型已势在必行。因此,在新形势下对如何开展农业审计转型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充分发挥农业审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必然性

农业审计伴随着审计机关的建立而产生发展。审计机关开展的传统农业审计,实际上是农业资金的审计,是对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主要侧重于二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事业费的审计,对财政预算安排给农口主管行政机关包括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及其下属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所需要的事业费支出审计;二是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使用,用于扶持改善现有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专项资金审计。

随着党的**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定位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审计工作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农业审计工作转型已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农业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审计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的大环境下,必须同步跟进,在审计的理念上、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在审计的技术手段上等各个方面,必须与审计转型保持一致的节拍;**审计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又为农业审计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务支持,使得农业审计工作加快转型变得十分可能。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结合,使农业审计在新形势下加快转型成为必然。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根本要求

党的**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对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作了重大转变,一是从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思路调整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二是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调整了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的思路。在公共资金投向方面,要确保达到“三个高于、三个主要”的要求;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把农村义务教育、卫生、文化等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等等。据有关资料显示,2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超过**亿元,达到**亿元。20**年达到**亿元,比20**年增加了**亿元,增长了*%。从我市的情况看,对“三农”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20**年全市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安排为3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新增额达25.9亿元,仅20**年上半年工商企业社会各界资助新农村建设资金5200万元,帮扶结对村数1496个。这些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财政工作思路的转变,使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总量、投入方向、投入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审计机关农业审计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农业审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涉及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生产专项资金等多种类型的审计,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更加宽泛、更加丰富,为农业审计提供了广阔天地。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审计工作重要战略,这既是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25年的审计实践证明,审计机关只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党委政府的发展大局,为党委政府揭示风险、堵塞漏洞、提供建议,审计工作就能受到重视、得到肯定,审计的影响力就能提高。因此,加快农业审计转型,使农业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使农业审计工作大有作为。

(二)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客观要求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不合理,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在一些地方还未得到有效落实,侵害农民利益时有发生,财政支农资金“小而散”、损失浪费、跑冒滴漏现象还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建设性是审计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建设性决定着审计的生命力,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决定着审计能够在多大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资金审计,更多地关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这仅仅是履行了法定职责的一部分,也始终走不出“屡审屡犯”的怪圈。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就是要在揭示问题、查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更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因此,加快农业审计转型,要求农业审计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上发现和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促进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全面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绩效,破除“屡审屡犯”怪圈。

(三)审计工作自身发展需要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审计本质上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审计工作的思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也要根据这种变化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需求,这是审计发展的一种必然。25年的审计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国家审计署制定的《20**至2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农业资金审计,在总体把握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新农村建设重点资金、重点项目,检查支农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农业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省审计厅向全省审计机关提出了创新创业,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为突破口的加快审计转型的要求。**审计提出的加快审计转型,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变化,更好地顺应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农业审计作为一个具体类型的审计,也必然要不断探索、创新、完善和发展。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当前农业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认识和把握党委政府的新要求,认识和把握广大农民的新期望,在总结农业审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变革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法定职责。这是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向现代农业审计发展的必然。

(四)审计工作创新创业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巨大推动力

20**年,是全省审计机关以加快和深化审计转型为核心内容的“审计创新创业年”。省审计厅提出审计机关在创新创业中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服务于全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审计支持;二是通过审计机关自身持续不断的创新,形成符合**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提升审计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创造新的业绩。

在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审计机关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型组织,搭建鼓励创新、合力创业平台,倡导审计干部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形成了宽松和谐、人人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广大审计人员积极投身于“审计创新创业年”活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应对审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成果丰富和完善符合我市实际的审计创新体系,对审计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大提高,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我市的审计理论研究有了起色,审计实务创新有了发展;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化,科学审计理念进一步树立;审计人员的宏观服务意识得到了提高,依法审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快审计转型,创新意识的增强,知识储备的增加,为农业审计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二、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

近年来,我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农业审计的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审计局限性的影响,我市的农业审计大多仍停留在以财务收支真实合法为目标的审计模式上,局限于面向被审计单位而不是审计任务的委托者,局限于“就农业审农业”的狭义农业审计对象和范围上,局限于“就问题查问题”而不是以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审计上。主要表现在:

一是审计工作的理念,还不适应当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部署。

二是农业审计工作发展目标,还没有真正与服务和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相融合。

三是农业审计的模式,仍停留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传统审计模式,更多地发挥了“查错纠弊”的防护性作用,而忽视了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机制和管理等相对宏观层面突出问题的建设性作用。

四是农业审计的对象和内容,更多地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角度来考虑和安排,还缺乏从全部政府性资金这个“面”来统筹农口单位的“点”和农业资金的“线”的审计,还缺乏从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要求来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分配审计,还缺乏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来统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审计。

五是农业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还更多地运用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方法和手工查账审计技术,绩效审计方法使用还不普遍、计算机审计技术运用还不熟练,致使审计深度不足、审计层次不高。

六是农业审计队伍和审计人员素质,还不适应涉及农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加快农业审计转型,是审计工作创新创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快审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必须明确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我们认为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是: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视野,以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为主线,探索创新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农业资金审计与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审计方式和信息化环境下的计算机审计技术,构建与服务、监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和审计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农业审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上述基本定位,我们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农业审计转型是审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审计转型的方向、思路、突破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相一致;二是农业审计作为专业审计类别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三农”政策,探索与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相适应的审计方式、审计技术以及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载体,农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三、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

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把握审计的本质,认识和把握党的“三农”工作的总要求,认识和把握农业审计工作规律,总结经验、寻找差距,不断调整、变革农业审计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手段,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我们认为必须要牢固树立“五个理念”,这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科学的审计理念,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主动性,发挥建设性,注重预防性,坚持开放性。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要充分发挥“内生性力量”的预防性、整体性、建设性作用,去主动、及时感受发现和防范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风险。当前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风险,如粮食风险、环境风险、民生风险等。这些风险大多与是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相联系。因此,农业审计必须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揭示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查处各种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其运行健康,更具“免疫力”。

二是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审计监督权是人民赋予的,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在我国各阶层中农民是弱势群体,能否解决好农民问题,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的建设。农业审计必须要牢固树立民本审计理念,突出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等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项审计,确保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牢固树立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既是审计视野的拓宽,更是审计工作方法的升华。使零碎、片断的审计事项得到了有效整合,从“面”上解决了各个“点”、各条“线”的融合,更好地发挥了审计整体性作用。随着公共财政扩大覆盖农村范围,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载体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审计必须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理念、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方法,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发挥农业审计的整体性作用,使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大地。

四是要牢固树立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理念。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是我省审计转型的核心,是与经济加速转轨、社会加速转型时期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审计模式,代表了我省审计发展的方向。农业审计必须牢固树立宏观服务的绩效审计理念,更加注重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制度问题,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和管理层面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更加注重促进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五是要牢固树立注重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理念。计算机审计技术是审计转型的关键,是现代审计的技术手段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履行审计职责的基本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农业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又促进信息化的进一步普及。农业审计具有“点多、面广、量少、分散”的特点,更需要加强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能更好地解决“人手少、任务重”的突出矛盾。

四、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

农业审计转型作为审计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审计转型的总思路为指导,并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农业审计的特点,确定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经过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主要思路:

一是农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必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农业审计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农业审计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农业审计监督的职责所在。

二是要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这既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的必然。

三是要从传统的农业资金审计,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农业审计工作的重点,要随着党和政府农村工作重心的转移、财政支农思路的调整,不断修正和校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离不开政府财力的保障。必然要求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审视农业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方法审视农业审计的方式方法。因此,审计机关要将财政、金融、经济责任、基本建设、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等各专业审计有效整合,实现对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各领域的全覆盖。促进公共财政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亟需解决的社会事业发展。

四是要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向关注政府责任、关注资金使用绩效转变。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乡镇党委、政府是最基层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则是最直接的责任人。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加大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力度,促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乡镇主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执行力。公共财政增加投入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关键还在于管好用好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农业审计要进一步加大绩效审计的力度,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是从以手工账册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向以计算机审计为主要审计手段转变。这是省审计厅加快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之一,农业审计转型也不例外。由于农业审计对象的特殊性,计算机审计应用程度还不高,特别是与财政、金融等审计应用程度相比已滞后,但这决不能放松计算机审计的推进工作。农业审计,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强化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要促进审计对象加强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审计环境。

六是从查出问题、揭露问题,向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转变。“查出问题、揭露问题、促进整改”,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的三个步骤。“促进整改”既是审计服务党委、政府决策的内在要求、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方式,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农业审计必须督促查出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必须督促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加强管理,必须督促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五、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对策建议

创新创业、加快审计转型,已在全省审计机关全面展开。农业审计转型已迫在眉睫,必须紧紧跟上审计转型的步伐。明确了农业审计转型目标的基本定位、农业审计转型的基本要求、农业审计转型的主要思路,关键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来推动农业审计转型。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审计转型的推进力度

新形势下的农业审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资金审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共同关心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权大多在县乡政府,农业审计工作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基层审计机关执行力、公信力。基层审计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审计工作,加快农业审计转型。

一要认真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对近年来农业审计的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既要看到成绩、肯定成绩,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发扬光大;又要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否定过时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做法,大胆探索和创新。

二要理清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是基层审计机关的工作重心,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审计模式是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的共同任务。基层审计机关领导一定要勤于思考、理清思路,坚持把农业审计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一定要强化领导、组织保障,坚持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精力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实现农业审计的顺利转型。

三是加强理论研究,服务转型实践。理论研究的成果,促进审计实践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实践的创新和转型,又为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提供了实证。构建新形势下农业审计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都要关心和重视农业审计理论的研究,以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农业审计转型的实践。

(二)进一步加大农业审计实务创新的力度

谢力群厅长指出,审计实务的创新是审计创新的基础,没有审计实务创新的支撑,审计创新体系只能是一个基本框架,是不完整的。加快农业审计转型,构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审计模式,必须要大力推进农业审计实务创新。基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处于审计实务的第一线,加大农业审计实务创新的力度,更具有现实意义。

1、坚持五项原则,创新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

科学的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是农业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保证农业审计工作高效、科学、有序运行的关键。我们认为,农业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方式创新,必须坚持五项原则:一是坚持“面向审计任务委托者”的原则,充分满足党委、政府和农民对审计的需求,切实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二是坚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审计保证。三是坚持开放性原则,既要在审计机关内部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广大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又要广开门路,广泛听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要求和意见,提高农业审计项目选项的社会参与度。四是坚持专家论证与领导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原则,充分体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五是坚持立项程序规范化的原则,建立完善农业审计项目立项征集、申报、论证、修改完善、执行等环节的控制程序,强化农业审计项目立项的规范化。

2、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各专业审计优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审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审计机关的全局性工作,涵盖了各专业审计。审计机关要结合当前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专业审计优势,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预防性作用。我们的思路是“实行分类管理、发挥专业优势”:一是根据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现状,进行合理的分类;二是根据各专业审计的职责和专业优势,进行合理的分工;三是明确各专业审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按照上述思路,将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按其来源和用途(作用)划分为四类:一是农村财政类,主要是各级财政安排分配财政支农资金;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主要是财政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环境、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三是农村基本建设类,主要是财政资金用于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的项目;四是农业生产、服务类,主要是财政、金融等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生产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等专项资金、补贴和政策性贷款及项目,农口部门组织和服务农业生产、经营的事业费等。当然,上述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把握。

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审计的职责和优势,进行分工,并明确各专业审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是农村财政类审计,由财政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财政决算、全部政府性资金等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农业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确保“三个高于、三个主要”、土地出让金、水利建设基金、造地改田资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政府性基金用于“三农”的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和执行,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事权与财权划分是否合理、有无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财政支农资金是否得到有效整合和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是否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等问题;促进财政支农支出整合和优化、促进建立完善财政支农保障机制。二是农村社会事业类审计,由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相关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的相关项目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农村民生政策的执行落实、民生制度运行的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民生资金的有效性、安全性等问题;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农村基本建设类审计,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揭露和查处挤占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工程造价以及损失浪费等,确保国家和各地配套投入的资金真正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无存在增加农民和村集体负担问题,同时还要注重项目工程质量等;农村基本建设审计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四是农业生产、服务类审计,由农业专业审计承担。主要任务和目标:通过对财政、金融用于农业生产、政策性专项贷款等农业生产专项资金支出及实施的项目,农口部门的事业费支出等审计,促进国家强农政策执行和落实,防止截留、侵占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审计整体性作用。

在对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计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还要有效地整合审计资源,以更好地发挥审计整体性作用。一是编制农业审计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计划。农业审计发展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为指导,明确一个时期的审计总体目标、总体要求以及分步实施的工作安排;年度项目计划必须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并结合审计机关的可能性确定。二是编制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各专业审计的目标、重点内容、工作分工、审计成果整合要求等,协调各专项审计工作。三是强化各专业审计的协作配合,特别是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调查中,各专业审计要按照当年度的工作安排,统一摸清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总体规模和投向以及各块的安排分配情况。四是整合审计成果,各专业审计要按照年度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及时提供审计成果,农业审计部门要进行统一汇总综合、分析提炼,撰写新农村建设的审计综合报告。使各专业审计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机结合、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审计的整体性作用。

整合农业审计资源,除了要进一步发挥审计机关内部力量外,还要重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和内部审计的力量,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使社会中介机构和内部审计力量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特别是要加强对农经总站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发挥他们“工作在一线,熟悉三农问题”的优势。

(三)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审计队伍建设,是加快农业审计转型的基础和保障。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知识结构完整、熟悉“三农”政策、工作作风过硬、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审计队伍,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审计转型的关键。一是审计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科学的审计理念,找准审计工作与“三农”工作的结合点,不断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搭建鼓励创新、合力创业平台,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务实高效的创业氛围。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建立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开展培训,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宏观意识,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农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三农”政策水平,掌握现代审计先进方法和手段。三是整合审计人才资源,通过对涉农审计各岗位职能的科学的定位,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实现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组合。四是建立健全审计机关人才管理考核制度,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工作机制,通过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和措施,创造有利于优秀审计人才成长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业审计队伍。

当前农业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意义的农业审计已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势在必行。农业审计转型是审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审计转型的方向、思路、突破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相一致。加快农业审计转型,审计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审计机关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本文提出的有些观点可能不正确,对策建议原则而又肤浅,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上一篇:教师网络管理员竞聘演讲稿 下一篇:企业物流成本解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