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8-03 02:32:39

对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的思考

[摘要]2007年,我国在大中专学校实施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在高校,助学金是扶贫救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新的制度在助学金评选上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公开、公平、公正方面也争议很大。本文从高职助学金评选的实际工作出发,总结归纳评选工作的特点,并通过对评选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力求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制度。

[关键词]高职 助学金 贫困认定 评选机制

[中图分类号]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8-01

一、国家助学金概述

2007年5月13日,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助学金是众多资助政策中资助面积最大的,主要用于资助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根据文件每年按照20%助学金名额的比例资助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助学金为每年2000元,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是一项有口皆碑的民心工程,凝聚着党和政府对成千上万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爱。

二、高职中评选国家助学金的普遍做法和政策

根据文件通知的精神,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资助的比例把名额分配给各个高校。高校的学生处根据比例分配给各系部,各系部分配给各班级,各班级根据学校制定的评选细则进行评选。最后各班级报送评选结果给系部,系部公示之后再报给学校审批。这就是一般高职助学金评选的流程。

目前,各高职在评定国家助学金时评定标准和方法多样,有的学校各院系之间的评定标准也不一样。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和调查结果,列出几种常见的情形:1.有的规定凡是有贫困证明的学生完全按期末成绩由高到底排序确定,成绩高者获得国家助学金;2.有的把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与住宿情况挂钩;3.有的为了照顾贫困同学的自尊心,幕后评定,没有公示;现在大学生法制观念比较强,他们通过网络等信息手段很容易获取各个学校的助学金政策进行比较。由于评定标准不一致,他们发现很多国家助学金政策的问题,由此学生产生对学校的不满情绪,甚至是对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这种情况正在逐步破坏高校和谐和稳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破坏了学生之间友谊,增加学生之间的猜忌心理,甚至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另外,多数学校在评定中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者就可以参评,而家庭经济困难的惟一证据就是贫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为了得到国家助学金,故意隐瞒家庭人口和收入的真实情况,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出具虚假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造成了大家基本都有贫困证明的可悲局面。这些不良的风气不但侵蚀着国家充满人性关怀的政策,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而且造成了大学生诚信观念的缺失。这跟国家设置助学金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更不符合大学培养人才的宗旨。

三、高职中评选国家助学金存在的问题分析

要想解决助学金评选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追究问题的根源,而根源在哪里还必须从国务院的文件说起。国发[2007]13号文件明确说明:国家助学金资助勤奋学习、积极上进、家庭经济困难、生活俭朴的学生。从文件可以看出,对国家助学金没有具体的的政策要求。我认为政策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精神风貌和家庭情况提出笼统的要求,要求比较感性,其操作性差,执行难度大。因此,在评选工作实施中遇到了种种问题:第一,家庭困难依据是什么,看学生是否欠费还是一纸家庭贫困证明,或者是看个人消费情况;看学生是山区的还是城市的,是农民家庭还是工人家庭,是来自普通地区还是来自贫困县。大家经常听到这句话:贫困县的学生一定是贫困生吗?这就是第一个难题,贫困的界定非常难做到公平合理。第二,怎样才算是学习勤奋刻苦,补考的学生算不算勤奋和积极;大家都知道学习是过程,而分数就是一个结果,按照分数高低来看待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还有,虽然在同样的学校里面接受教育,但是边远山区的教育跟城市没法比较,他们的起点不一样,也许山区学生很努力但是还是没有城市的学生学得好,那么我们可以说山区的学生不勤奋积极吗?可见,国家助学金是一项“软指标”的资助项目,在评定中自由性比较大,面积比较宽,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情绪。虽然各高职在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后,都纷纷制定了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细则,但还是有些问题不容忽视。

四、高职中评选国家助学金的对策

以上提到的问题,都是国家助学金的“软指标”和随意性造成的。为了改进评选工作,第一,我们建议上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助学金评定办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流程,为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提供政策上的依据。第二,按照制定的办法,严格要求各学校和院校开展国家助学金的评选,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第三,我认为,在平时没有利益诱导下认定贫困生才具有真实性和参考价值。学校应该着手建立贫困生的档案,从平时开始对贫困生进行考察,逐步建立贫困生的个人情况,对贫困生进行分级分类。

【参考文献】

[1]龙兴跃.大学“伪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西部科技,2006.

[2]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9).

[3]马小刚.高等院校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1(5).

上一篇:浅谈幽默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