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英语写作的思考

时间:2022-08-01 08:03:38

对高职英语写作的思考

【摘 要】“中国式英语”是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普遍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主要是汉语的负迁移,并举出了“中国式英语”的一些特征,最后给出了应对“中国式英语”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大学英语写作;迁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62-01

在大学英语每学期所进行的语言能力测试中,写作部分都不尽如人意。学生作文里而充满了“中国式英语”。即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能让人满意。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有义务找出学生错误的成因,并纠正学生的错误。中外的许多学者通过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结构特征,发现在二语习得中,中国学习者习得的英语与英语本族语不同,它要受到学习者母语及其文化的干扰。

一、写作课程与教师和教材

英语写作能力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经过训练的高级能力。一般情况下,这门课程在大学二、二年级开设。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与其他能力同步提高的,因而写作课应依据英语学习各阶段被包含在学习课程当中。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形成白己的学习计划,写作能力也会随着整体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英语国家的外教被邀请在英语系教授英语写作课,这对高级学习者来说是好事,因为他们的英汉语言能力较强,通过外教的指导,他们可以接触到较纯粹的语言环境,这对于他们发展地道的英语写作能力很有帮助。如果条件不允许,聘用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优秀教师来教授英语写作课也是切实可行的。英语教师最好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他们在重视语法的同时,更重视语用。

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的英语写作知道书籍不是很多,传统的教材只是在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上比较有效,但却没有培养学习者足够的交际能力。通过我们对英语专业英语教材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英语写作在每一个单元都被教材设计者看作重要的部分,但写作题目却比较单调,往往只是涉及到课文的评论,并且,教材以外的写作材料也不够。而在语专业的写作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系列的写作技巧被解释和列举出来,但是和汉语写作比较的内容却不是很详细,因而不足以为学习者建立英语写作的标准图式。因而教师必须补充额外的内容和材料。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英语和汉语中相关的知识点设立一些特殊的题目,提供一些巧妙的指导方式,或者详细解释或者研讨,直到学习者完全掌握知识点为止。

二、写作训练

良好的写作能力不是天赋的技巧,即便是母语这种能力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由坚持不懈的训练获得的,同时吸取了文化特点和生活经验。既然写作能力是在正规的教师指导的背景下获得的,我们就需要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室教学由教师提供,结合其他的英语技巧训练。经过系统的英语写作训练,学习者可以自觉地减少母语的干扰,

写作训练不是盲目的写作练习。它不仅仅是练习遣词造句和结构安排,而且词汇和语法的学习也必须放在大的语境中,因此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应该详细地计划、考虑学习者的不同水平、个人需要和其他方而,学习者应该按照写作过程的步骤逐渐地系统地接受训练。任何方法都旨在刺激学习者的写作积极性。只有他们被引导意识到整个写作过程与方法,他们才能掌握英语写作的精髓,写出好文章。

我们必须承认写作技巧不是独立于阅读和听力等其它技巧之外的。写作训练应该伴随阅读与听力理解训练,大量的阅读与听力训练不仅能帮助学习者积累写作素材,也能培养学习者的语感。写作课堂的阅读与听力是对写作习得合适的输入信息。这种阅读与写作相互关联的想法是与Krashen的二语习得的理念相一致的,“是阅读使写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外貌和结构”。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文章和句子结构来学习英语的习惯用法。渐渐地,学习者就会发现他会不白觉地把他以前学过的相似的句型和词汇应用在写作当中。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主要强调三个方而:时间顺序,包括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所有行为,事情发生的结构――他们是怎样发生的,所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学习者会学会在大脑中把输入的信息内化,然后产出他们白己的作文。通过反复这样的练习,学习者就会增强用英语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的意识。

精心挑选一些句子来做翻译练习,也可以找出词汇和句法迁移中的失误。我们可以给学习者一些汉语句子和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段落,然后让他们翻译成英语。他们完成任务之后,可以让他们互相评阅和批改他们的练习册。

从学习者作文中出现的“中国式英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处理受汉语的影响。事实上本文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把汉语的迁移从一种不符合需要的境况提升到引导语言学习的内化过程。 参考文献:

[1]Byram. M. Culture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LMl.Lo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89:97.

[2]谭玉梅中国式英语的特征及成因[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上一篇:提升学生体质 关口还需前移 下一篇:广东高考改革:750分中有450分可多次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