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策略

时间:2022-08-03 08:26:15

初中语文课堂文本拓展策略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仅仅立足于教材,是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必须以书本为依托,处理好语文文本学习与其他资源开发的关系,立足文本,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适用的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因为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文本之中,而应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要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吃透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那么,从哪些方面进行拓展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呢?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从导入设计中拓展

一节课的导入就像是一块敲门砖,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铺垫,也是进行文本知识拓展的重要阵地。好的导入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产生一种“垂涎三尺”、欲罢不能的学习冲动,对整个课堂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桥梁远景图》一文时,笔者首先利用教室现有的材料――粉笔盒和粉笔擦,搭建了一座简易的“桥梁”,这就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了,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了。又如讲授《小巷深处》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入:在班里挑选出一名志愿者,但是却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他学生也很好奇。接着我找了跟棍子给他,让他当一回盲人,从教室门口一直摸到他做的位置,然后让他跟全班同学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感受。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更能理解瞎眼英姨那份朴素而伟大的母性光辉。

二、从中心句中拓展

中心句是文章的神经中枢,对学生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主旨有着重要作用,这些中心句就是文章的生长点,适当进行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在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时,讲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笔者就引用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作为共鸣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愁。此外,还可以借用有关乡愁的歌曲来拓展,如罗大佑的《乡愁四韵》等。

三、在无字处拓展

文学跟绘画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让文本的内涵得到升华,也让文本得到了一次再创造。如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讲到“我”不希望母亲去城里看望我时,母亲默默转身去为我做饭的情景,笔者让学生去想象母亲当时的心情并写下来。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母亲那种深沉、无私的母爱的理解。

四、在比较之中拓展

将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教授《范进中举》一文时,对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与现今的考试制度以及国外的考试制度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印象。

五、在学科的渗透中拓展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较紧密,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立足于语文教材,而是要充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知识的联系与迁移。如在讲授《桥梁远景图》一文时,可以结合物理工程力学和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桥梁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

六、在语文活动中拓展

语文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自然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要让语文课“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可以设置一些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一来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这些语文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在课外拓展的。活动形式尽量多样化,可以演讲、辩论、讲故事、赛诗、演课本剧、搞拍卖会、模拟法庭审判等。如在讲授《小巷深处》一文时,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环节:选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文中的情节,课后还布置了一个任务:编排《小巷深处》的课本剧。这样,学生乐于参与,乐在其中,既培养了自主合作以及操作能力,又能“玩”,自然就喜欢上语文课了。

七、在生活中拓展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感动,发现美,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事例来充实文本,让学生知道其实感动就在身边。如在讲授《我的老师》一文时,让学生寻找自己的老师身上令人感动的或者难忘的事情。

知识拓展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精心有效的拓展,可以引领学生更深入地、更形象生动地走进文本,进入语文更广阔的读写天地,它让学生在思维上得以开拓与创新,在情感上得以正确的引导和熏陶,在表达上得以相应的训练,从而让我们的语文课锦上添花!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艺术创想”手工制作活动应遵循的... 下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