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时间:2022-08-02 08:24:41

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湖北•黄石435000)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6-000-0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的智力结构现状、存在的弊端、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现代优秀的教练员不仅要在自己本专业上有较深的造诣,还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科技攻关、教育管理及心理因素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能力。而我国教练员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练员可持续性发展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环链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在竞技体育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是运动员的选拔者和训练者,是训练过程、战术方案的设计者和控制者,是训练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运动员思想、生活的管理者。

现在普遍比较重视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培养,其实教练员青黄不接才是竞技体育真正的危机。如何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制度建设,教练员队伍持续发展是我国体育事业继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 我国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一)我国教练员队伍的智力结构的构成

1.知识结构:①由于教练员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训练,所以有关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应是核心和主体。②目前很多新兴学科知识都在不同程度的渗透到运动训练中,使竞技体育训练展开更广阔的空间。我国的教练员队伍也学习了相应方面的一般知识。

2.能力结构认识能力:正确感知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划能力:预见性、想象力、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能力。组织能力:提出任务并保证完成的能力、协调各方面关系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的能力。教学训练能力:控制身心表情和面目表现的能力。教学训练能力:控制身心表情和面目表现能力,控制运动员注意力的能力,技术示范、纠正错误动作、安全保护的能力。指挥比赛能力、交际能力、取得他人信任的能力。交际的主动性,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不可否认,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积累,不断完善着本身的智力结构,但各个项目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某些项目的教练员队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所致。例如,像足球这样的所谓主流体育项目的水平始终毫无起色,甚至每况愈下,除了众所周知的诸如体制、运动员本身的素质等因素有关外,与我国足球教练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应该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我国教练员队伍存在的弊端

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一般来自基层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等。

在学历教育方面:一是体育院校中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的职业要求;二是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质量不很理想,这主要因为目前高考体育招生存在重文化、轻专业所造成的,后果是专项能力不强,有的被业界戏称为“会说不会练”;三是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进入运动队的渠道不够通畅。对于基层选拔的教练员和优秀退役运动员,专项能力较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也很明显:吃老本,搞师傅带徒弟式的所谓“遗传教育”,自己当初怎么练现在就怎么教,实际是将自己的师傅甚至是师傅的师傅的老一套训练理念、方法传授给下一代队员,这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据调查,目前全国2万多名专职教练员中有61.2%已经取得了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凭(其中优秀运动队达73%,体育运动学校为72.3%,业余体校为55.7%),但是他们的实际水平与其文凭显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在岗位培训方面,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数量、培训进度与教练员队伍规模差距很大。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全国共培训了教练员1.2万人次,成绩是可喜的,但是仍有超过半数的教练员尚未参加过岗位培训。在教练员短期进修方面,可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制度。

教练员的基本任务是指导运动训练,提高本专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取得最佳运动成绩,属于专业人员,有关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的比较充分,在自己本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发挥这重要的主导作用和控制作用。在选材用人上,训练计划的制定、内容安排、比赛指挥等方面有高度的权威和权力。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对教练员都有很强的依赖性,养成了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执行方案,贯彻意图等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这种情况不利于发挥运动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容易导致教练员独断专行,滥用权利。

二、 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面对的挑战以及发展趋势

竞技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竞技水平几乎达到了极限。20世纪60年代以来,“超量恢复理论、间歇训练法、高原训练、无氧阈理论”等带动了耐力性项目成绩的大幅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科学融合了战略研究、决策科学、美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统计学、营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这就要求作为经济体育的教练员,不仅要在自己本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还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科技攻关、教育管理及心理因素方面都具有一定能力、掌握多学科、成为复合型的人才。

(一)教育能力与管理能力面临挑战

现在的运动员见多识广,思想成熟比较早,他们对管理教育的方式,对教练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运动队伍的管理是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双向要求。让运动员奉献,那就首先自己以身作则,想让运动员信服,就要拿出令人信服的才能。例如,蔡振华放弃在意大利执教的优厚生活待遇,为了祖国的荣誉,毅然归队,担任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的主教练,挑起了打翻身仗的重担。体操教练李月久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受命于危难之时,挑起重任。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无言的榜样,其到了教育的作用。

运动员的管理中,如果一个团体中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不能进行情感的高度交换,那么竞技体育目标将无法实现。但是光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够的,教练员还应该有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比如在运动员没有出成绩的时候,普遍和教练员关系较好,一旦出了成绩,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系反而出现矛盾。这里面有方方面面的因素:如运动员出了成绩以后不如从前能吃苦,或者跟领导走的比较近,如果领导说话不注意,教练员就不像过去那么敢管,也会造成运动成绩的下降。如国家男子乒乓球队的王皓、单明杰等的“恋爱事件处理”、跳水队的“田亮事件处理”等都是规范化管理的例子。

(二)学习能力的创新能力面临挑战

竞技体育各运动项目竞赛规则日新月异的变化,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技术战术的分析,适应规则变化都给教练员提出挑战。这就要求教练员在专业能力方面,应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消化新知识,理论知识不断自我更新;智能与思维能力方面,应当接受新事物快、智商高、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分析能力强;创新意识方面:包括技术创新,训练方法创新,技术创新,适应规则的变化和具有超前思想与行为。通过自主的有机的迎战,使教练员队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

(三)控制能力面临挑战

由于对教练员社会形象的认识和判断是一种社会公众形象。所以,每个人根据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运动员的了解,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评价,可能会褒贬不一。比如我们经常会在某场失利的比赛后大呼某教练“下课”。尽管如此,社会还是会形成一种主流舆论和基本评价。从社会现实来看,对教练员的正面评价是我国运动员整体社会形象的主流评价。当然,对教练员的反面评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其说是对一些教练员的批评、指责,还不如说是对教练员的关心、帮助和期待。作为现代竞技体育的教练员,必须学会适应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

(四)科研能力和对外交流能力的挑战

因为教练员多年训练的成果是为各级运动队培养大批优秀运动员,就其内涵来讲,就是科研成果。教练员创造的价值是运动成绩,是全国、亚洲、世界冠军。价值的关键在于日积月累、有目的、有计划的把自己的训练工作纳入科学化轨道,我们的训练才不至于走弯路。因为教练员的科研不同于科研人员,也不同于大学教授们的理论研究,教练员的科学研究是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丰富理论全过程的研究。具体说教练员从选材、制定目标、技术改造、战术发展、训练方法的创新、用综合学科知识成果渗透的研究、安排训练计划、总结等,各方面问题均为科研过程,同样也是实验研究过程。

但是在体育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体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教练员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三、 结论与建议

(一)为使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可持续发展,教练员有组织的学习提高

教练员是终身性的职业,如果水平不高再不努力学习,可能就是一辈子在那里误人子弟。白白浪费国家的资源,浪费运动员的青春。因此,要使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队伍可持续发展,必须定期地、有组织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水平,以适应新条件下的国际竞争。

(二)加强教练员制度的建设

所谓教练员制度,应是以培训制度为基础,以技术等级为核心,包括注册制度、任用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在内的一套完整制度。目前我们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规定没有严格执行;二是有关政策的制定实施涉及体育总局的不同单位和部门,涉及不同省市,缺乏系统整合,相互之间不配套,从而影响了教练员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拓宽选拔教练员的渠道

国家应制定与完善各种法规,保障体育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公开,无论是国有的业余体校和运动队,还是非国有的社会组织都应面对同样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体育后备人才交流市场,拆除人才交流的壁垒,可以首先考虑建立省级后备人才交流市场,提高区域性人才配置效率,待市场成熟、时机适当时,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体育后备人才市场。

(四)把竞争机制逐步引入教练队伍

在实行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的变迁过程中,教练员必须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教练员人力资本。用人单位根据教练员的业绩和能力确定是否聘用,教练员则根据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条件决定自己的去留。双方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

(五)培养优秀教练员的选材和育才问题

影响优秀教练员成材最主要的主观因素有5项: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勤奋工作,勇于创新;训练与科研相结合;注意学习他人先进的方法。这里我们注意到,是否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教练员能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另据首都体育学院的一项调查,我国高级柔道教练员的事业心状态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级别、年龄、性别、职称和执教年限的教练员无显著差异。这二项调查对我们有如下启示:要重视教练员成材规律的研究并按规律来培养教练员;要加强对教练员事业心、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资助项目,编号2007F06。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彭红.运动员群体的历史使命[J].体育文史.2001(3):22-24.

[3] 林泽炎,李春苗.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31,137.

[4] 聚焦中国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3.04.08.

[5] 蔡禾,赵钊卿.社会分层研究:职业声望评价与职业价值[J].管理世界.1995(4):41-44.

上一篇:第26届亚洲男篮锦标赛中国男篮获胜因素分析 下一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