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时间:2022-08-01 11:34:26

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分析

摘 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途径包括: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政府统筹规划,推进科技进步,降低劳动强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老年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老年人;老年人力资源;老年员工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111-0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将逐渐增大,目前,内地逾60岁老人达1.85亿。据预测,到2040年,中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年人口多、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是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三个显着特点。如何应对?正确看待和利用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的人力资源,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课题。传统观念和一般应对办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常常将老年人视为“负担”,从“问题”视角解读老龄化问题,遮蔽了老龄化所蕴涵的潜在力量。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学界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等概念,开辟了老龄化研究的新向度。在中国走向老龄化,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开始走向短缺的趋势下,加强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可以使离退休老同志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积极的物质财富创造者和劳动者。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需要巨大投入的社会项目。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需要政府、市场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一、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探索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一条必要的新途径。尤其是开发城市低龄老年人这类劳动力资源,他们具有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的技能和条件。尤其是知识分子老年人,他们的劳动性质和专长尤其适合继续工作。而且,他们的独特劳动,尤其是创造性劳动,是青年人无法替代的。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中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在退休之后,很多人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他们当中、尤其是年纪较轻的老人希望通过劳动增加经济收入,或者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目前的退休制度使他们离开劳动岗位过早,原因是尚未给老年人建立一套适用、完善的延长劳动年龄的制度。这是一种严重浪费老年人才的现象,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不能缓解老龄时代赡养负担日益严重突出的矛盾。知识具有积累性,老年人的智力高,经验丰富。需要鼓励、引导他们将毕生所学所积累的知识传给社会和后人。在第二产业中,许多一线的老技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本领已过硬,经验已丰富。需要积极引导老技工再就业,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或者留任“师带徒”,把“绝活”传承下来。老年人力资源有经验丰富,能力强;责任心强,稳定性高;培训成本低,合作意识强;人脉资源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等特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实际上是老年人力资源再作贡献,乃至再创辉煌。因此,应尊重本人意愿,由其自主选择。但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进行调控,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研究,有序开展。

二、老年就业服务的系统化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前,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三个错误认识,一是“无用论”,二是“抢饭碗论”。1985—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表明,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174位特等奖或一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平均获奖年龄是58.68岁,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33岁。这是延长退休年龄的最好论据。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现在年逾八十,仍然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为杂交水稻产量突破1 000公斤/亩而努力奋斗。无论是获得中国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特等奖、一等奖的科学奖,还是袁隆平等老科学奖,他们的劳动都不仅是青年人无法替代的,而且是青年人望尘莫及的。至少不存在老年知识分子抢青年人饭碗的问题。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问题政策性强,既要调动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又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使之规范化、有序化。立法机构应重视修订和补充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条款,确保老年人的劳动权利不受任何歧视和侵犯。老年人力资源是中国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应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操作性的办法,确定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和途径,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中国老龄事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以研究规划,把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当成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国民经济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对行之有效的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一些规定要及时修改完善,对一些政策空白点要认真研究补充。政府部门等在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大力培养本地人才的同时,给予老年人才以应有的位置。根据劳动力紧缺程度,以及老龄化程度,分阶段制定老年人才开发计划,逐步推进。必须调整和改革劳动、退休、分配和福利制度,完善评价体系等机制。

2.推进科技进步,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方便老年人就业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提高机械化、尤其是自动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为老年人就业提供方便。例如,因特网的发展,为适合老年人就业的分散办公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产业是容纳一般劳动力最多,也是最能吸收老年劳动者就业。对“老年经济实体”等老年人就业企业,要给予优惠。为了更多地聘用退休老人再工作,各级政府还应当继续对老年经济实体的发展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

3.改革退休制度。现行的退休年龄规定,仍然是1950年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当时人均预期寿命35岁制定的法规。劳动者退休时间等制度应该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寿命的延长,延长退休制度势在必行。根据有两个:一是健康正常的人退休后仍有接受二十年乃至更长的寿命,开发利用这段时间,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二是“一刀切”的退休制度是浪费高科技人才资源。法定退休年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相应提高。退休年龄偏低,会使一大批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知识分子过早地被排除于科技队伍之外,导致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赡养系数上升,从而逆转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中国行业工种类型繁杂,对劳动力的体力和脑力的需求量差异较大,根据老年人特点,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和弹性工作时间制。

三、老年人力资源市场的完善

1.开拓老年劳动力市场,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这是提高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条件。很多大城市里人才集中,许多老年人才无用武之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为老年人才流动开辟渠道,让他们从大城市到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老年人的价值,也为他们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实现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确认老年人力资源资本化、市场化、社会化、价值化的前提下,老年劳动力市场运行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依据市场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运行规律,要以老年人力资本转化为商品的程度为基本依据,其社会效益的体现只能以经济利益的分配为前提。二是老年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明晰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三是企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对老年劳动力的最优配置。在老年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录用、薪酬福利、激励考核、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雇主与劳动者通过相互了解,雇主择优录用,劳动者择优就业。雇主针对适合老年人工作的特点,推出弹性时间工作制、分散工作制、远程办公制等。在激励考核方面,采用符合老年人精神需要、生理需要、工作方式特点的激励考核办法,尤其考虑老年人希望通过“再就业”发挥余热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工作动机。要按法律法规的规定,用人单位要与劳动者建立合法、稳定的劳动关系。司法和社会服务机构要妥善处理出现的涉老劳动纠纷,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2.建设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为了切实开发好老年人力资源,各个单位必须尽快设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全社会的老年人才信息网,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共享,为其市场化运作提供一个平台,为各级政府部门规划、开发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3.老年岗位设计,要突出强调工作的熟练程度和责任大小,发挥老年人的工作优势。企业反聘或以其他形式雇佣老年员工,可建立独立的职位序列系统,引导老年员工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适合承担风险太大的工作或超负荷劳动,应该尽量为老年人选择良好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以避免给老年人带来不利影响。

4.老年薪酬水平,目前,对老年返聘人员和全社会的劳动者来说,劳动收入普遍明显偏低。需要提高老年人薪酬水平。毕竟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退休后再工作、参加社会发展是一种谋生手段。因此,要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原则,允许老年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要明确规定在贡献较大者,应获得较高的报酬。遵循“以人为本”和从老年员工需要出发的原则,福利项目要个性化,福利以实物和服务的形式发放,以适应老年员工的生活需要,并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激发责任心,提高忠诚度。同时,不能歧视老年员工,在评优等方面,要给老年员工一席之地。满足老年员工注重精神激励的需要,加强社会认同。

5.老年专家组的建立及外包。针对各个技术岗位的特性,组成相应企业内部专家组织,有针对性的攻克企业的技术难关,并且对于新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同时,对于那些技术人才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还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组织专门的老年技术专家组到技术人才紧缺的城市的企业中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协助培养技术人才。这样一方面平衡地区性技术人才矛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输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也使得老年技术人才的技能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老年员工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潜力,增强自我提高自身价值的意识,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志太.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增加劳动收入[J].现代经济探讨,2011,(7):19-23.[责任编辑 陈丹丹]

上一篇:公允价值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