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

时间:2022-07-31 01:17:32

《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让学生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其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努力走进生活,贴进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生活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让品德培养回归到生活中去。

《品德与生活》是专为小学一、二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对儿童品德行为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为了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要注意让儿童的心态、道德观念、行为素养回归到生活中来。

一、利用教材,让孩子走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而事实上,《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它面向的是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获得的知识可以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所以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书本上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欢度国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去不同的地方观看国庆的装饰,感受国庆的气氛,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然后,通过让学生亲自体验升旗仪式,观看历史电影、国庆节目等。使之了解国家的意义和国庆的由来;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日记、绘画、演讲等方式进一步让他们的爱国思想升华起来。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体验真正感受到国家是带给他们幸福、快乐的保障,从而从内心深处生发出爱国、报国的思想。

二、利用教材,让孩子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的。例如鞭炮的正确使用、遇到陌生人怎么办、正确用电等,教师要以这些教材内容为契机,让孩子学行安全、健康地生活。如在教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课中,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

如: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我注意捕捉、选择低年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容易发生的现象来组织教学,如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而且学生出鼻血后总是惊慌失措,因此,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讲述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效果怎么样,同时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并由此举一反三,扩展学生自我保护的知识,拓宽学生健康安全生活的思维。

现在的小学生既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将来的栋梁,所以,让孩子学会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只要教师好好选用《品德与生活》教材,完全可以做好这一点。

三、利用教材,让孩子热爱生活

儿童的各种体验都是从生活中获取的,他们的挫折能积累经验,有助于成长;他们的成功能增强自信,也有助于成长。因此,无论是穷困、富有的生活,无论是顺境、逆境的生活,都有助于孩子的进步。但近年来,屡屡出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因厌恶生活而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犯罪、自杀的道路。由此看来,让孩子从小热爱生活尤为重要。上好《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是让孩子热爱生活的切入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紧紧结合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际,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比如:在教授《成长的脚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热爱生活,我带领学生做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父母的协助下做一个“成长记录袋”,把自己出生到长大过程中用过的物品、玩具,拍过的照片等都放进去;然后再与现在的自己对比。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会发现上了小学的自己长高了,会自理了,懂得的知识更多了,在脑海里感到成长的美好、长大的快乐和生活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热爱生活的思想。

四、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比如教《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多么重要。

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

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作为人的生命世界,不同于观念

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学生,实质上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从小懂得珍爱生命,积极愉快地生活,这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六、考核评价生活化考试(考核)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它具有多种功能,如评价功能、反馈功能、管理功能、导向功能、选拔功能等

考试制约教学,考法制约教法,因此,进行思品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考试(考核)进行改革。思品课的评价不再停留在考察学生对道德认识和对道德规范的记忆上,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评价不再是期末一次性的考试决定,在平时,提倡每位学生都备有成长资料袋,以记录下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评价的方法也有多种,如: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等。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考无定法,但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生活、学习中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如在《我爱我家》这一主题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好一天的当家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累。一天下来,还要让爸爸妈妈对自己孩子的表现进行打分,填写反馈表……那么,这个活动是不是进行一次就完了呢?当然不是,我将活动持续几个星期。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加了对父母的了解,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的情感,也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确实具有挑战性,但是,学生在平时的不断评价反馈中,行为习惯得到了深化,效果很好。

总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生活的沃土。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最终达到教会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上一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 下一篇: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