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实际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时间:2022-05-17 02:06:28

立足学生实际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新课标中强调: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交往能力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生活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先从儿童们的世界观入手,在充分了解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后,再进一步对如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带领学生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一、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认识生活

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观念,特别是他们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往往会怀疑自己所学的观点是否真的正确,产生老师所说的话到底有没有用这样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从生活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在学习《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时,就可以要求学生自由活动,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学生在刚才的时间里做了些什么?好玩吗?有啥意思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建立他们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但是,往往社会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事件以及因素,它们往往与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符。就拿让座来说,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要主动给老人、孩子让座,因为这是展示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的行为。但是实际上,生活中也往往会发现很多人不关注老人,甚至于抢占老人座位的不良行为出现,这就使得我们学生产生不解:老师讲的话难道不对吗?为什么有人不给老人让座呢?这大大动摇了学生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体验生活

只有让学生亲身去感悟、去实践,才能真正体味到实际生活中酸、甜、苦、辣,才能切实地充实他们的内心,增加他们的阅历。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为未来改造世界做好准备,这是课堂学习无法相比的。例如,在学习《社区与个人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入手: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怎么样?对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好的帮助?从这几点出发,并讨论得出答案。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同时鼓励排演话剧或者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社区集体与个人家庭之间的看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们就会渐渐明白,社区集体是与个人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集体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三、直接参与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它是以学生的观点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视角去发现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课程。另外,《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需要积极活动的课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更多地是应该带领学生去参与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通过具体的实践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例如:在学习《我国当今社会情况》时,就用多媒体放出我国行政区划图,让学生们观察讨论如何又快又好地记忆各个行政区的外形和简称,通过分组讨论后,学生们不难发现,很多地域是根据江河湖泊来进行规划的,如“湖南”、“湖北”是根据湖的位置决定的,“河南”、“河北”是根据黄河的位置决定的。这些知识本来是死板的,如果单单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往往效率低并且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通过这种图文分析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且也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品德与社会》课充分论证了这个观点,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手脑结合,一边动手实践的同时,一边思考问题,才能从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感悟。

四、开展自主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让学生们能够自由参与进来的游戏来锻炼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以《拥抱秋天》这一课来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少一些对书本内容的教授,取而代之地是采用让学生们去用画笔进行艺术创作,或是通过手工的形式制作剪贴画,将他们内心的秋天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创作之余,设立各种奖项,通过学生们的对比投票选出最佳作品来,展示在黑板报上。教师要尽可能地鼓励每一名同学,这样才会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更加积极,并且推动他们取得学习上的进步以及能力的提升。像这样教学,学生们不会感到太多约束,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上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生活中的实践能力。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建立的。该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意义地去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只有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更加的生动且富有活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上一篇:“四化一体”的《传感器技术》创新性教学模式... 下一篇:调音、发声、呼吸方式与英语发音学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