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28 05:18:33

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

摘要:版权贸易在欧美发达国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中国版权贸易逆差现状则已影响到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地位。从目前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现有版权贸易的研究尚不充分,对版权贸易发展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比较少。文章对中国版权贸易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力求从另--#-侧面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背景和原因。

关键词:版权贸易: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24-06

收稿日期:2006-09―22

版权贸易的发展体现了国家发展科技文化、鼓励创新、对外开放、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意志和战略目标。版权贸易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短腿,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短腿。本文尝试对中国版权贸易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具体讲,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版权贸易逆差的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关心关注中国版权贸易的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一、版权贸易的定义与内涵

所谓版权贸易主要是指在版权许可(Copyright liccnse)或版权转让(Copyrighttransfer)过程中产生的贸易行为。它属于许可证贸易范畴,也是无形财产权贸易。版权贸易(copyright Trade)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名称,对其定义更是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定论。在欧美及中国港台地区多称为版权交易(copyright exchange)。一般认为,版权贸易是指以版权为标的的交易活动,是版权的有关经济权利的转让与许可。也有人认为,版权贸易是中国版权界的一种习惯用语,其内涵除版权许可和转让外,也常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业务或工作。还有人认为因版权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所以版权贸易的本质是出版文化选择功能的延伸。

研究者认为,歧议之所以发生,源自版权结构的“一元论”(Monism)观点和“二元论”观点(Dualism)。“一元论”主张版权由著作财产权和著作人身权结合组成,是一种完整性、合成性的权利,用来保护作者智力的精神利益以及作者的经济利益,转让著作财产权也就意味着转让了著作人身权。“二元论”则认为,版权中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是相互独立的,可分别行使。根据这一理论,版权中存在两种完全分开的版权属性或功能。精神权利从本质看是永恒的、不可转让的和不可剥夺的:而经济权利则是有期限的、可转让的和可放弃的。有学者从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两个方面考察论证了应该采用“二元论”的观点。

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过程中的当事人无论是否在同一地域、或为同一国籍,都可以称作版权贸易。但在实践中,中国业界所称的版权贸易习惯上是狭义的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中国目前尚存在着台湾、香港、澳门这样的特殊地区问题,因此,还存在着海峡两岸二地之间的版权贸易问题,也称之为版权贸易。根据版权贸易领域的不同,版权贸易可分为图书版权贸易、音像制品版权贸易、影视作品版权贸易、计算机软件版权贸易等。因其他版权贸易量不多,所以我们现在指的版权贸易一般就是图书版权贸易,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出版社向海外的出版商出售出版权;二是中国的出版社从海外出版商或版权所有人手里引进和购买版权。

二、版权贸易的功用

从个人来看,发展版权贸易可以为著作权人创造版权财产和版权人身权利,发展版权贸易有利于激发中国民众的原始创造力。开展国际版权贸易,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和经验,而且还通过开展对外版权贸易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版权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权利,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从行业来看,国际版权贸易在更新中国出版业出版理念、优化出版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市场机制、壮大出版实力、扩大零售市场规模、促使国内出版走向成熟以及促进出版产业的国际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具有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的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国际版权贸易正是中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它是中国出版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出版业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贸易手段。

从中国来看,版权贸易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开展版权贸易是中国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版权贸易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版权贸易,可以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和科技成果,缩短和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差距,同时弘扬和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丰富世界的文化宝库,为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从全球来看,开展版权贸易是丰富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需要。由于地缘、政治、经济等因素造成的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相互隔离状态,需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来改变,版权贸易是实现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不同文字的转换,实现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促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国际版权贸易的发展为出版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使得一国的出版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出版资源;开展国际版权贸易,还有助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版权贸易逆差与原因

(一)关于版权贸易的逆差与危害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2003年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12516种,输出811种,输出与输入比为l:15,2004年,版权引进共11746项,版权输出1362项,输出与输入比为1:8,6,与上年相比较,版权输入有较大幅度减少,输出则有较大幅度增长,输出与输入比得到较大的改善,与2002年相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于永湛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指出,把近十年中国版权贸易的数据进行比较的话,输出与输入之比大体上是10:1。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说,虽然版权贸易逆差在缩小,但是输出结构还不合理,主要输出地区集中在港澳台这样的“华人圈”,版权输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而且引进版权费用往往数倍高于输出费用。版权贸易上的巨大贸易逆差,与物质产品领域的顺差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聂震宁曾说:“我们现在说的10:1,是按图书品种计算的,如果按实际的经营额计算,这个数字会远远大于

10:1,因为我们引进的基本上都是畅销书,版税的利润相当可观,而我们的图书则很少有畅销书,大多是适销书。其对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贸易逆差,是中国出版业心中之痛。虽然发展中的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最新的知识和先进文化,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贸易逆差过大,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它的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国内出版业的原创性、民族性减弱。与此同时,文化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文化交流的不对称,而交流的不对称所形成的文化市场的不平衡,其结果,势必使得处于弱势交换中的主体丧失市场主动权。这种主动权的丧失,必然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权重。

(二)版权贸易逆差的成因对于版权贸易逆差,国内出版界有不同看法。一些人士认为,逆差是正常的。因为现在中国对外面世界的兴趣大于外面对我们的兴趣,更需要引进国外优秀的科学文化出版物来缩小中外差距。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逆差说明我们的文化产业的实力及影响力仍不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

专家认为,中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为10:1,引进与输出的总量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别,但与当前国情相适应。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综合国力、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统计口径等宏观微观环境考虑,不能简单地对二者进行量的比较。

分析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大的原因,从宏观上说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全球,文化的感召力相对较弱,尚未形成普遍影响,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运用市场的能力还不很高;等等。

从行业来看,版权贸易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严重匮乏是其重要成因。随着中国版权贸易日趋国际化,特别是近年来版权贸易数量的逐年增大,版权机构从数量上看显得微不足道。同时28家版权公司仍然是国有资本垄断专营的局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良好体现。版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懂专业、懂图书编辑、精通外语同时还具备一定市场敏感性的人才风毛麟角。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前整个出版界精通版权贸易的不过百人,在全国52万出版从业者中微乎其微,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版权贸易发展的瓶颈。

中国目前还难以打造像英美国家那种实力雄厚的跨国出版集团公司,利用规模效应,参与国际竞争。由于难以凝聚集团优势,形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强大融资体系,就没有实力与国际上大的图书出版集团公司相抗衡,投入适应国际图书市场的大制作、大工程,因此版权输出只是消极的、零散的和“守株待兔”式的,缺少对国际图书市场深入了解基础上的精心策划和主动出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出版社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低,利用形式单一,生产和传播手段落后,能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产品少,甚至无版权可输出。此外,中国大陆出版市场版权保护环境有待改善。侵权盗版的猖撅,使得版权贸易的成果大打折扣。

在分析中国国内因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图书阅读习惯、阅读心理的不同,也是中国版权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文化背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不同,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存国内并不是太多,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文化鸿沟,加上中国本土色彩的选题并不一定适合国外读者的口味,所以版权输出会遇到困难。

版权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版权市场信息不畅通,版权作品的产生和使用发生“断链”,版权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版权价值未能得到体现,版权增值能力差。

而在版权贸易操作层面引起版权贸易逆差的直接原因是版权输出无经济效益。引进版权,因人口众多,市场巨大,引进版权版税不高(一般在7%左右),这个数额国内出版单位普遍都能接受:此外,引进出版物尤其是通俗读物还有一个特点:字少图多,翻译起来省时省力,投入低,而发行量大,经济效益可观。版权出口则不然,国外及港台地区。人口较少,市场不大,影响力也不大,出口的经济效果不佳,加上欧美国家引进中国图书版权,语言不通,翻译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外方的积极性也不高。基于种种原因,中国版权出口逐年递减。

四、版权贸易逆差的对策

版权贸易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从宏观上说,它涉及贸易双方的综合国力程度、对外发展战略、科技发展速度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从微观上说,它既涉及特定国度受众的思想意识、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又涉及出版人的出版理念、选题策划、营销技巧、开拓创新和果断决策;等等。而一国的版权贸易发展得如何,既取决于版权的引进,也取决于版权的输出。中国版权贸易存在的逆差现象,不仅制约着版权产业的全面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到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版权贸易逆差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从多个视角提出了应对之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走出去”的困境,并不仅仅是中国才遇到的问题。众多非主流语言国家都曾经遇到过类似于中国的诸多困扰。面对这些困境,政府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推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走出去的强度与快慢。追溯政府对“走出去”扶持的轨迹,不难发现,政府在“走出去”的政策上不断地寻求着切入点和突破口,且日趋理性而富于针对性。政府为翻译费“埋单”的做法,正是这一变化的佐证。

(二)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是促进版权贸易发展的第二个条件。首届中华版权国际合作会上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在讲话中说,版权保护在推动中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极为重要。版权与文化有内在的联系,版权保护的范畴涵盖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只有健全的版权保护制度才能有效地推进文化的发展。这是因为:版权制度的激励能为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版权制度的规范功能为文化的自我表达与传播提供更广泛的途径;版权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版权自身的经济特征和版权制度的保障功能为文化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

(三)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在版权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今天,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版权公共服务平台以进一步加快版权经济发展。建立版权公共服务平台,既能整合资源又能产生交易,扩大产业链中版权增值空间;建立版权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提高版权使用的透明度,规范版权有序使用:建立版权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改变以往事后保护的被动局面,实现事先介入和全过程保护。

(四)建设高效行业组织 中国目前还没有对涉及图书的版权贸易进行有效规范的专门行业协会,建立相关协会是所有版权经理人的呼声。到目前为止,版权经理人仅在北京设立了民间组织,亟待成立一个全同性的版权贸易协会,建立信息完备的专业网站,共同交流,保护中国出版社的权益。针对目前中国出版社在版权引进时相互抬价、无序竞争的问题,如果在版权引进时有最高版税的限定,在对外谈判时有共同可以遵循的标准,将有利于版权贸

易走向理性。

(五)构筑信誉评估机制剑桥大学出版社董事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rt)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国外出版社对很多国内出版社的信誉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在外国出版人眼中,中国太需要一个出版社信誉评估制度。这种机制在其他行业已经非常普遍,因为无论哪种行业,其成员都是良莠不齐的。目前一些出版社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处被动地位。所以应该尽快建立行业信誉评估机制。诚信是国内还很缺乏的一种理念,而外国人非常注重这点,这种机制不仅有利于国际版权贸易,而且还对促进国内行业规范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同时,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也需要提高,无论是版权人,还是策划编辑、翻译人员,都要规范操作,讲求职业道德㈣。

(六)培育版权队伍版权贸易市场的繁荣,需要版权商的支撑。版权商在版权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不但可以用规模优势帮助出版社节约单打独斗海外市场的资金,而且还更利于资源集中和树立本国品牌。要采取措施扶持版权商的发展,包括允许跨地区组建资产多元化的股份制版权公司,减免版权公司的税费负担,建立专有基金资助版权公司及出版单位参加国际性图书博览会等等。如果能在几年内培育几个对版权贸易能起重要支撑作用的大型版权公司,中国版权贸易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七)锤炼版权贸易人才链条版权贸易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培养也就成了决定版权出口贸易竞争力强弱的首要因素和关键因素。人才培养主要包括:1,领导人才。从事版权出口贸易的领导应具有前瞻意识、忧患意识,能立足国内市场。面向国外市场,善于结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品牌特点对国内优秀的版权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同时能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策划外向型选题,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2,编辑人员。版权出口贸易要求编辑人员应当是集策划、编辑、宣传、销售等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多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开放性人才。3,作者资源。出版社应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版权的作者,建立作者资源库,加强对作者的挖掘,善于发现潜在作者和值得开发的版权出口贸易选题。4,版权出口贸易人员。版权出口贸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精通外语,精通相关国家的版权法及相关法律,掌握谈判技巧,熟知版权从出版到发行的全过程等。

(八)“走出去”参加国际交流北京图书博览会是全国以版权贸易为主,同时集图书贸易和图书订货为一体的国际性书展。10多年来,已越来越为中国大陆出版商和国外、港台出版商所重视,其规模及成效也越来越大。它为国内出版社提供了不用出国就能与海外书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法兰克福书展、东京国际书展、意大利波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都是世界上有影响的书展,很多世界畅销的图书就是书展会上版权洽谈的产物。国内出版社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加强与世界出版业的横向交流与深层次合作,关注并参与海内外各种形式的书展、博览会、学术论坛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拓宽选题思路,开阔视野,真正挖掘出有出版价值的出版资源。

(九)明确版权贸易定位明确版权贸易定位也是版贸工作成功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将版权定位与出版定位统一起来,不能盲目地引进输出,不能将版权从出版中分割出来,要始终坚持版权是出版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与出版定位相一致,版贸才能体现出各出版社的专业定位和出版优势,要摒弃原有以产品为唯一标准寻找合作伙伴的做法,强化出版定位,增强优势和专业实力,在版权引进与输出中确立自己的品牌,扩大国际影响。

五、版权贸易研究的简要评析

理论界对中国版权贸易的提出和研究,一直是跟海外版权贸易的现实紧紧相连。大致经历了实践探索――理论跟进的发展模式。对版权贸易进行理论研究的论文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且大多集中于法律领域。一方面是由于版权贸易本身属于实用学科,另一方面对外版权贸易在中国发展历史不长,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中观领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版权贸易逆差下的集团化、入世对版权贸易的影响讨论比较多。研究它国版权贸易动态主要集中在美国,一是因版权贸易的发展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借鉴;二是因为美国是中国主要的版权往来地。至于实践领域最重要的问题――版权逆差为主题论文更是数量不多,但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对于版权输出重要性及逆差的后果的认识的加深:二是中国实践中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推进了版权贸易逆差的研究。

从目前文献资料分析来看,现有版权贸易的研究尚不充分,对版权贸易发展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比较少。从国外情况看,发达国家版权保护的开展和知识产权立法与保护已经有相当的基础,版权贸易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立法细致完整,保护措施得力,而且在版权贸易经济活动中树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威严。从国内情况看,虽然一些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国家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文化产业界对版权贸易也加以关注,但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历史较短,版权贸易更是近年才开始并快速发展。整个基于知识产权的版权贸易实证和理论研究都还刚刚起步。无论从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研究成果的广度、深度和影响力,相比法律、经济等其他领域的研究都处于薄弱状态。

(姚德权电子信箱:ydq―y@163,com)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进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小企业国际化研究:一个概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