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意象

时间:2022-07-28 02:12:23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意象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我觉得真正对老师和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要求是诗歌。而诗歌在语文试题中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鉴赏诗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体裁之一。

诗歌的特殊性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魅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流芳百世的文学家多为写诗造诣高的人,如李白和杜甫等。这是因为诗歌极其精炼短小,还得讲究韵脚,平仄等,更重要的是还在这么多的束缚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对诗人的要求高出其他作者很多。在诗歌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把握“人——物(意象)——情”的基本框架,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领会诗人营造的意境,从而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个人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显得非常关键,找出了意象,也就找出了诗人抒发心意的潜台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们一读完这首诗,凄凉和孤寂的感觉就扑面而来,这就是意象的作用,诗中的“藤”“树”“鸦” “桥”“道”“风”“马”这些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事物,毫无主观感彩,但在作者的笔下后,这些普通事物成了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作者在这些事物前分别加了“枯”“老”“昏”“小”“古”“西”“瘦”这些修饰性词语后,这些意象就变为作者所用,带有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就成了作者要表达的主观情感载体,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大量的叠加意象,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在高一的诗歌单元中选取了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在抒情方式上,依旧采取意象传达的方式。

一个好的意象,可以成就一首好诗。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不知打动了多少个人,徐志摩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温婉可人的亚洲女性形象跃然于纸上,余光中的《乡愁》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成了鉴赏这首诗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紧紧抓住这些意象,从而达到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诗歌大多不是直抒胸臆的,而要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把握一些固定的意象的潜台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身上所穿的并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千里之外的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牵挂和思念,“线”和“衣”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这两个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的传递,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表达惆怅和乐观思想的媒介。有时,我们能看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鸟”的意象往往与男女恋情和嫁娶有关,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而“柳”和“留”谐音,所以,柳树就成了诗人们抒发离情别绪的最佳选择。还有“月亮”,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成为人们千百年来传唱的佳句。又如莲花,代表了纯洁,梅花代表了高洁人格。教师在诗歌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次体会,理解意象所代替的诗人情感,这对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内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此把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把握,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会畅通无阻了,鉴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意象成就了诗歌,诗歌成就了中国的文学。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象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川北幼儿高等专科学校)

上一篇:“内外兼修”破难点 下一篇:对民族地区高中历史课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