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破难点

时间:2022-10-02 10:47:37

诗歌是文学殿堂的一颗耀眼明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些脱离原诗内容与情感的所谓答题模式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试想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读懂了诗歌内容,才能读出诗情、品出诗味。因此,本人认为要突破诗歌教学难点,必须让学生内练文字功、外修诗歌赏析技巧。

一、内练文字功

古代诗歌,因为其凝练性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不同解读,再加上年代的久远,许多用语、句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受欣赏者的知识、阅历等影响,常有不知所云的困惑。要想理解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评价诗作等必须做好“四要”。

1. 要补足句子的省略部分

古代诗歌常要增补词语,才能还原句意。2009年天津卷要求赏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诗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中的“色侵书帙晚”一句。要做好这道题,就应先完成增补程序,即“(竹)色侵书帙(我感觉)(天色)晚”,才能通其意: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我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联想与想象出“侵”字表现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反映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2. 要分清诗中的变序

中国古老的诗歌“还没有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而到诗歌成为一种纯文学时,古诗中词序倒装就成了家常便饭。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本意是“浣女归(而使)竹喧,渔舟下(而使)莲动”。当把“竹喧”“莲动”前置,将“浣女归”“渔舟下”变为“归浣女”,“下渔舟”后,诗歌的意象不仅凸显,再现了诗人先闻其声(竹喧声)而后知浣女归,先见莲花动后知渔舟下的惊喜,主体情感更加热烈,画面极富个性,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张力。

当然,诗人变换诗歌语序还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中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的“映”“藏”二字置后的缘故就是押韵与对仗之需。

3. 要积累一些典故知识

用典是诗人惯用技法之一,他们常会借用一些前人的典故(含神话传说)来增加诗的内涵,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就会造成阅读困难,导致不解甚至误解作者用意。就连宋代的陈元龙也犯过大错。他注周邦彦《琐窗寒》“故人翦烛西窗语”时,竟把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的典故扯到温庭筠《舞衣曲》“回颦笑语西窗客”上了,惆怅之情竟成了欢喜之意,严重误解了诗人的本意。

咏怀古迹的诗歌,常常可见用典现象。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刘裕、廉颇等多个典故。而“杜鹃啼血”的典故版本不同,“杜鹃(子规)”意象的含意也不同,主题自然也不同。据《蜀王本纪》载:望帝(杜宇)称王于蜀,相思于大臣鳖灵的妻子,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这啼叫声是杜宇对那个梦牵魂绕的佳人的呼唤。故有李商隐《锦瑟》之“望帝春心托杜鹃”,如不识这典故,“春心”托“杜鹃”就不得其解了。杜鹃啼血的另一种传说是,蜀王杜宇,号望帝,死后化身为杜鹃鸟,在天空中徘徊翻飞,不停地叫唤"不如归去",声音凄厉,就像在叫子女归来,所以又叫子规鸟。于是便有李白《蜀道难》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温庭筠《碧磵驿晓思》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熟悉一些固定的指代意,也便于理解诗意。如“黄花”代指(“人比黄花瘦”“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径” 代指隐居(“三径就荒,松竹犹存”“ 南迁欲举力田科,三径初成乐事多”)。

4. 要辨清活用与异义

古代散文的词类活用司空见惯了,作为与散文并存的古代诗歌,词类活用也不少。如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句中的“曙”、“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以及 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的“红”“绿”都是典型代表。而“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珍珠月似钩”“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中“可怜”就是古今异义,为“可爱”之意。

二、外修两大招

练好语言文字功,仍然不一定能准确理解诗意。正如一个拳击运动员,即使他有一定的力量,但缺少技战术,仍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拳击手,诗歌鉴赏也要学习一些“技战术”。

1. 借助“四看”快捷解题

一看诗题。有些诗歌的标题就是诗(词)眼,通过标题能快捷把握情感、主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的“喜”“怨”二字。

二看作者(朝代)。通常不同朝代的诗歌会烙上时代印记。如:汉代五言古诗悲怆直白,三国魏晋苍凉雄壮,唐朝抒情豪壮,宋朝则伤感哲理。当然具体到诗人则各有千秋,更要留意。像王维的诗有前后期之别,身为婉约派的易安居士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放,豪放的东坡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男儿泪。杜甫诗作大多抒写忧国忧民之情,也有闲适之怀,他在成都写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表达闲适情怀。关注朝代还有一个原因,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正直文人多关心国家兴亡,遇到国势衰微或疆土被犯都表现出一片赤子之情。请看2005年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众所周知,南宋因北疆被金兵侵占,有志之士或抒写满腔北伐复疆的雄心,或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或表现黍离之悲,或谴责求和派的软弱等。由南宋这个特定的朝代就可以了解到身处南宋后期的作者的“愁”情了。

三看写作背景。一般情况下,某些特定时期、特殊情感之作,会有注释,所以要特别注意。如前所述王维、杜甫。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的作品与她的人生经历呼应,分为南渡前后两大分水岭。南渡前多写少女欢乐与年少夫妻的相思。如《如梦令》写轻舟小楫尽兴到“沉醉不知归路”的欢悦,《点绛唇》刻画出少女调皮、慌乱、娇羞动作情态,《醉花阴》里吟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重阳相思。而南渡后不久因丈夫赵明诚病逝,多悲叹身世(《声声慢》《武陵春》等),也有对中原的怀念,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四看诗中主题词(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句的“故园情”明示思乡主旨;杜牧《寄远》“正是客心孤迥处”的“客心”二字已点明漂泊羁旅之情;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触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咏怀的“乡关”之“愁”。

2. 理清诗歌表达技巧

这是一大难点,种类多,包容多。它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等。表达方式中单描写就有按角度(远近、上下、正侧)、繁简(工笔、白描)、状态(动静)、时态(实虚)、技巧(直接、间接)等多种分法;抒情可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叙事、借景、借物、用典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衬托(正衬、反衬)、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托物言志、象征、用典(用前人的故事)等;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比拟、双关、用典(引用前人诗歌句子)等;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重章叠唱、首尾照应、以景结情、卒章显志、抑扬、过渡、铺垫、伏笔等。显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之间有公共部分,这加大了解答难度。

上述四分法中结构技巧与表现手法是宏观方面的,修辞手法却是微观的方面,表达方式不大不小。表达方式的内容常是回答表现手法的依据。正如同学问“你是哪里人”一样,应越具体越好,答“中国人”“某某省人”就不称意,在回答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时,也应是回答得越具体越直观的越好。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诗歌的内容。不理解诗歌内容,只死记一些鉴赏技巧,生搬硬套常会劳而无功。疏通内容但不识一定的技巧,就会“茶壶里煮饺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教好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让学生练好理解诗歌内容的内功与掌握常见技巧相结合,学生才能逐渐赏出诗歌三味——滋味、意味、韵味,提升诗歌的品位,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葛兆光.汉字的魔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明国.“四看”:破解诗歌鉴赏的法宝[J].语数外学习,

2008(11).

(宁化第五中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