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底特律镜鉴

时间:2022-07-27 10:18:48

中国城市的底特律镜鉴

核心提示:国内大多城市都选择全面发展各类新兴产业,而这种全面发展往往导致“全面弱势”。

《支点》记者 蒋李

9月1日,《纽约时报》杂志中一篇采访波士顿市长托马斯·梅尼诺的文章引起极大关注。

在记者提出“除波士顿之外,你最想生活在哪座城市时”,梅尼诺反讽道,“底特律是我想去的地方,那里打通报警电话要花90分钟,交通指示灯中40%是坏的。”

事实上,早从上世纪80年代起,底特律这座曾创造了工业奇迹的汽车之都便已开始衰败。由于一个世纪前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无从逆转,加上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今年7月18日,底特律成为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的最大城市。

当然,底特律破产事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城市都敲响了警钟。专家表示,中国的产业转型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哺育,其发展很可能不具持续性。当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各级政府在行政主导下推动新型城镇化,“产城结合”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方向,即把产业支撑、就业岗位和制度保障紧密结合。

底特律的三次衰落

许多国家的世界历史课本中,对底特律都曾有过详细的描述和至高的赞誉。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迈入向往已久的底特律时,一下就被震惊了——这哪有课本上介绍的辉煌?”至今回想起来,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仍感叹不已。

彼时,在市中心街道上行驶的车辆,比高速公路上的车还要稀少;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街道上一路颠簸,街道两侧破旧的房子墙壁上布满了涂鸦。

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发祥地,底特律长期以来把汽车工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支柱。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时,城市发展受益颇多。

“但在30多年前,底特律迎来历史上的第一次衰落。”伍新木表示,由于美国汽车普遍笨重、耗油,当地汽车业在与轻巧、节油的日系车的竞争中节节败退。

当时底特律80%的GDP都依靠汽车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近20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以上。汽车产业陷入低谷,直接导致了整个城市的危机。

“由于很多工厂倒闭,大批失业的工人在街道上无所事事,让人觉得这座城市不但衰败,而且很不安全。”伍新木对本刊记者说。

在他到达底特律的当天,这里就发生了一次恶性犯罪事件。伍新木表示,在当时的底特律,几乎没有市民敢走夜路。即便你没有遇上罪犯,酒鬼、乞丐的骚扰就能让你无比恐慌。

在接下来的二三十年中,底特律汽车工业走下神坛,不再成为引领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质产业,让位于硅谷的IT与华尔街的金融业。

为走出衰败境地,当时的底特律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城市建设,希望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让城市复兴,房地产被列为发展重点。

“这是一步臭棋,也导致了底特律第二次的衰落。”伍新木表示,房地产都是为产业集群所服务的,底特律的转型方式无疑是舍本逐末。

果然,极低的房产入住率无法挽救颓废的城市。而大批有产者的外逃,让底特律彻底沉没:1950年有180万城市人口,2012年则下降至70万。

严重的人口流失令底特律持续“失血”,城市财政收入不断减少。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限制了潜在客户的购买能力,导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的销量在200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通用、克莱斯勒相继宣布破产,三大汽车公司裁员高达14万人。

到了今年7月,底特律的政府财政再也撑不下去了。

资源依赖的中国样本

“中国也有一些城市面临着与底特律类似的产业转型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资源依赖型城市。”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日涵对本刊记者说。

康巴什,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一座新城,被众多国内学者称为“底特律式样本”。

2004年前,鄂尔多斯一度是内蒙古较为贫困的地区。直到有一天,这里因为煤炭而扬眉吐气:煤炭探明储量达1676亿吨,占全国的1/6。

煤炭经济点燃之后,鄂尔多斯以火箭般的速度发展。从2000年到2011年,其GDP从每年150亿元增长到每年3200亿元,短短11年就增长了20多倍。

“不过,在高速发展之后,现在的鄂尔多斯与底特律一样,出现了主导产业无力、转型方向失准的问题。”伍新木说。

2012年,鄂尔多斯煤炭产业占全市GDP的80%;然而,过分依赖煤炭资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从去年1月开始,反映煤炭价格变化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由每吨792元,一路跌到今年8月底的546元,跌幅达30.9%。

对于当地经济而言,这是“致命”的一击:一举将鄂尔多斯GDP增速从全区第一拉到倒数第一的位置。

当地政府并非无从反应,早在2005年,鄂尔多斯的转型之路就已展开。但其路径、结果都与底特律十分相似。

在煤炭致富之后,鄂尔多斯从2005年到2011年开始“造城”运动。康巴什地区原本仅有近1400名村民,现在已变成32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区。

“90%新建房屋无人居住”、“街上清洁工比行人多。”2010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称鄂尔多斯是“一座现代鬼城”。两年后,2012年英国BBC报道“鄂尔多斯:中国最大的鬼城”,又进一步加深了世人的印象。

如今,可容纳一百万人居住的康巴什新城仍旧人烟寥寥。当地政府表示,目前康巴什常住居民大概只有10万人。

“鄂尔多斯、天津响锣湾这类建成3年内入住率不足30%的城市,是典型意义的‘鬼城’。”北京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基金中心副主任杜猛对《支点》记者说。

到现在为止,中国已有69个城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大多数位于东北和西部。制造业低迷、资源枯竭使这些城市深受收入缩水的困扰,大量居民陆续迁往别处谋生。

杜猛表示,任何城市的支柱产业都必须根据行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的朝阳产业,也许几年后就变成了夕阳产业。只有形成产业的梯队替换,才能保证收益和人口集聚。

“不过,国内大部分城市在转型时都会跟底特律一样选择房地产,但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这个替代的朝阳产业决不能是房地产。”杜猛说。

“产城结合”是关键

产业单一化、居民迁移与人口红利消失、社会矛盾激化,以及金融动荡、房产崩盘等等,都是底特律破产的原因。

那么,底特律之殇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最大的参考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在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以及伍新木、杜猛等专家眼中,底特律产业转型时隐藏着“房产诱惑”,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城市发展一定要‘产城结合’,既把基础设施、居住区、工作区的功能融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产业规模,也可以增强人才吸引力。”易鹏说。

近期,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课题组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平均一个城市要建4.6个新城新区;144个地级城市,平均每个规划建设约1.5个新城新区。

“在当前城镇化已经充分房地产化的背景下,实体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要。因为没有产业支撑、充分的就业岗位和制度保障,就没有真正的城镇化。”易鹏说。

杜猛指出,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发展类似于底特律的汽车产业,从政府卖地、企业拿地到出售租赁,已建立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在行政色彩浓厚的‘造城’运动中,避免房地产过热是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而在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上,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指出,虽然国内城市目前基本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大多存在“小而全”的通病。

在中国,如果地方发展的产业类型太少,会影响当地政府的政绩考核。因此产业转型时,很多地区都选择全面发展多种新兴产业,却往往导致“全面弱势”。

“有些经济开发区号称产业类型丰富,结果每个产业只有两三家公司,远不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吴传清向本刊记者表示,产业哺育如不遵循市场规律,城市发展很可能不具持续性。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沈佳庆则向本刊记者表示,在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时,发展大量中小企业抱团结网,可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他表示,中小企业调整起来较为灵活,创新能力与欲望也更强。浙江一带很多小城镇与村庄,依靠民营中小企业推动产业转型,见效良好。

“更稳妥的转型做法是在外引龙头的同时,多扶持周边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形成网状产业集群。即使发生一些问题,也不至于使整个体系瘫痪。”沈佳庆说。(支点杂志2013年10月刊)

上一篇:美国“世界粮仓”是怎么炼成的 下一篇:院长重视成就护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