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27 07:11:51

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 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战略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民族经济 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几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民族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支撑,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职业教育对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其强调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以人为本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国运兴衰、百姓福祉,根本在于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技术教育”,又是一项“就业教育”,更是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只有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让我国所有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让所有劳动者都有业可就,真正满足人的全面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民困、发展民利的重要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我国富余劳动力和下岗人员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很大。因此,一方面要结合当地实际把促进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增强就业能力。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认真落实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坚持把劳务开发利用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稳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打造劳务品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针对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就业岗位不相匹配的现实问题,重点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不适应岗位要求的职校毕业生进行“回炉”再培训,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切实推进完善民生、解决民困、发展民利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民族经济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民族经济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4、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民族经济核心竞争力的要素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民族经济的发展,还远未进入第二次工业化阶段,只是处在第一次工业化“中期的初期”。在这个阶段,对中等层次的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非常迫切。我国七千万产业工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仅为4%。无疑,要改变这一状况,急需大批新型技术工人,也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但如此,将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影响我国民族经济的顺利发展。

职业教育,是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动力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是加速国家现代化的发动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剂。因此,应尽快转变观念,把发展职业教育变为自发、自主、自觉的行动。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与民族经济发展中不相协调的因素

1、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跟不上民族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努力建设、培养一个高素质的、社会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劳动力水平,也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而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呼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然而,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跟不上民族经济发展是其主要原因,尽管在改革开放以来,落后的人才现状有所改善,特别是经过1999年后的高等教育扩招,人力资源在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技术人才的短缺仍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社会的实际要求还有差距,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大环境还没有形成。具体表现在认识上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统筹力度不够以及少数民族的人才被诸多因素所制约。这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真正建立一个既有效率又能实现社会公平的市场经济,寻求一条社会公平和市场化改革统一的道路,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职业教育与民族经济的协调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1)转变发展观念。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益的发展观,必须摈弃只重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节约、只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重城市发展忽视农村发展的片面发展观,要注重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注意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注重“五个统筹”,确保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亲近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教育、卫生、公共安全发展。

(2)创新发展模式。必须要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3)提高发展质量。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但不是不计成本和代价的发展,要求高质量的发展,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依据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宗旨;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实行半工半读制度;进一步明确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开展城市和东部地区对农村、东部对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的体制改革与创新;要逐步完善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制度。

3、以地域为标准

(1)专业设置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院校的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因此,必须仔细地考察本地区的经济形势,努力把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科研活动紧密联系本地区产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加强与本地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地产业、企业的发展。

(2)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建立实训基地。职业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增大实践性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力求达到占总课时的50%,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建立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的实际训练,学校应当把建立实训基地摆在教学楼舍建设、图书馆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

(3)要开拓教育市场,扩大办学规模。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跨行业、跨地区流动的增多,职业院校要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职前与职后培训并重,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要支持一批具有行业、专业和资源优势的中专学校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做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扩大高职教育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人数;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试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高职生提供更高的受教育机会,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4)要有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尽快制定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以促进经济的稳步快速地发展。

总之,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 潘光:推动职教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09-01.

[3] 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

[4] 南海:论职业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J].山西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辅助下的多模态商务英语教学 下一篇:突显“主题” 突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