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26 07:02:36

新课改下科学教学研究论文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出生的孩子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教育应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使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而是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在新的科学课程改革形势下,我对科学教学进行了开放性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开放的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开放性的实践,引导学生广泛利用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来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1、开放地使用教材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只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依据。要‘用实验教材去教’,而不是‘教实验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开放性处理:

⑴重组教材,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探索中完成发展新旧知识的同化。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培养目标,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事物和规律进行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在教《玩滚轮》一课时我把它与前面单元中《快与慢》一课中的活动——《玩小车》进行了整合,对教材活动进行了创造性设计。通过让学生玩滚轮进行对比实验,探究滚轮滚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此外我还发现教材上所使用的材料有限(泡沫塑料板),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控制条件来进行探究。所以在材料的准备上,我换用了大小不同的直线车轮子做滚轮的轮子。中间的轴则用大小不同的橡皮塞进行固定。重物则采用了橡皮塞、乒乓球、钩码、直线车轮子等多种物品。学生可以自由地对已安装好的滚轮进行材料的替换和装卸。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突破重点。同时也是对以前所学的有关材料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运用。

⑵优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知识的能力,就是要鼓励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研究问题,获得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想象、学会预测、学会假设、学会推理,而教师在其探究活动中则担负起指导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指导得当,促进得到位,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在他们的探究过程中闪现。例如,我教《纸飞翼》一课时,就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安排在以下两个活动途径中: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将两张纸片,一张平放,一张竖立,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看哪张下落时留空时间最长,下落的路线有什么不同?活动中让学生先进行猜测再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第二个活动是以第一个活动为基础,自己设计一种下落路线较直、留空时间最长的纸飞翼。如果学生在前一个探究活动中获取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那后一个探究活动就是要促进他们展现自我建构,通过外部新知刺激与前知的相互作用,也就是使其内化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我觉得,这两个教学活动的设置,它不但体现出了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内化”的效果,也展示了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发展内在的潜能,而且还为后面的研究纸飞翼的实践活动引发出了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⑶依据(托)教材,打破课堂局限性,让教学走向“开放”。

自然教学的内容是上天文下地质包罗万象,大自然中许多活生生的事物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识别“庐山真面目”的。教学中虽然通过各种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现象,但有些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认识范围、认识程度的局限性,造成学生兴趣减弱,形成表象不实,不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在《认识自己》一课中认识自己的生长变化这一内容,在课堂35分钟内那是无法进行的;再如教材中出现的“风力的观测”、“埋垃圾的观测”等,这些内容要组织活动,就课堂内是无法操作的。像这类教材的处理,就必须结合课堂教学,打破课堂时限,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科学观察和调查、利用课后的延序补充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真知。为此,为了让学生能连贯地掌握自然变化的现象与规律,我在指导学生进行“风力的观测”与“埋垃圾的观测”两课学习时,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指导学生先认识什么是“风力”、怎样认识风力等方法后,再给他们提出测量观察的要求,然后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选好的观测实地进行实际测量。当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掌握并测准了第一手资料,再回到课内,总结实践活动的收效,然后再布置任务让这些学生带着已形成的技能继续回到自己生活的自然界进入一周、一个月的短时间的独立操作。通过两轮的进出课堂,学生才会自身体验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变化无常的,自然界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在观察操作中,学生不但能用文字符号或图画记录天气,而且还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如有些学生向我提问:“为什么阴天和晴天的风向不同,风力也不同?”“为什么那么小的塑料袋在土壤里待那么久也不腐烂?”所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这个观察场所中形成或得到认识事物对比经验,利用这些对比经验学生就能自发地产生各种想象,提出各种思想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所期盼得到的教学效果吗?同时不也是我们科学课程探究教学所要达到的最核心的目标吗?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⑴网络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课本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探究科学奥秘的渴望与追求。利用网络开发教学资源,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漫长的科学发展史、社会生活中的现代科学新成果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学生直接感受,激发兴趣,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的科学信息。在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找寻学生中的热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利用网络,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能力;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使学生的阅读、交流能力和创造性学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⑵课余玩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如果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有思考地玩,带有智慧地玩”,把“玩”当作一项科学探究活动来进行。这样的话,说不定日后的众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从这“玩”中诞生!

我在《玩滚轮》一课中,让学生从玩滚轮的过程中探究滚轮滚动的快慢与它的哪些因素有关。使整个玩滚轮的过程实际上就演变成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于是,溜溜球、飞盘、陀螺、直升飞机、竹蜻蜓等各种玩具的探究活动因此也都成为了孩子们课余玩乐的主题!

二、开放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降落伞的研究》一课中,当提出“降落伞为什么下降有快有慢?”这一问题后,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于是出现了降落伞的下降速度与它的伞面材料、伞面面积大小、伞绳长度、重物重量甚至外界的风力等有关系的种种猜测,然后自己设想一系列活动——验证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又如在《水与生命》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很多的水果和食品内都含有水分后,就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含有水分呢?有什么办法证明?”于是出现了“吃、挤压、脚踩、切碎”等许多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科学地证明了植物不仅维持生命需要水分,同时它体内的组成部分很大一部分就是水。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超出了我的预料,每节都是下课铃声已响,可学生的问题还是不断,他们的讨论、争议还那么激烈,让我真是不忍心打断他们……更有些学生还提出:“老师,科学课太少了,每周再安排几节才好呢!”

在学法开放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学法的拓展,如:在了解“食物的营养”这一学习活动中,先提出“你最爱吃什么食物?它含有什么营养成分?”这一问题,当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肯定评价。当学生说很多都是父母告诉的,教师说:“那还有什么方法和途径来知道事物里所含的营养成分呢?”有的学生说:“查阅资料!”有的说:“看电视、光碟!”有的说:“咨询医生!”有的说:“上网查阅!”还有的说:“利用业余时间我们小组组织起来去超市调查!”……这样使学生了解和知道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获取的途径,为自己的探究学习、思考观察,不断走向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区总工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下一篇:水利工程管理处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