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你带上“奥卡姆剃刀”了吗?

时间:2022-07-26 03:22:10

有效备课:你带上“奥卡姆剃刀”了吗?

【摘 要】有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可在现今语文学科承载的元素越来越多的课堂上,低效的问题大量存在。如果能借鉴哲学概念“奥卡姆剃刀定律”,就能在备课中化繁为简,把握教学的本质,存有语文的核心要素,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想用这一定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要具备传统文化、儿童本位、生命美学、文体意识四种视角。

【关键词】低效 言语素养 言语潜能 主动建构

在工作头绪繁多的今天,在各种教学流派风起云涌的当下,在各方面要求语文学科承载的元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固守语文的园地,让自己的备课变得更加有效呢?我认为,源于哲学概念的“奥卡姆剃刀定律”能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该定律的理论精髓就是“简单”二字。它因西欧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威廉・奥卡姆得名,他的观点主旨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1]这和2500多年前老子提出的“少则得,多则惑”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奥卡姆剃刀定律”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本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作为一种思维理念,“奥卡姆剃刀”在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一篇文章有许多教学价值,如果备课时,教师心中存有这样一把“奥卡姆剃刀”,就能化繁为简,精选目标,将复杂的教学变简单,从而回归教学的本真,提升课堂效益。那么,在备课时,哪些才是要保留的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呢?

一、凸显语文的味道――提升言语素养

1.感受汉字的文化意蕴――意趣相生。

中国的每一个汉字,原来都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级教师,更应该了解一些重要汉字的源流演变,形音义各方面的特点,让单线式的识字教学拓展为多维化的文化涵养过程,使学生在识字中感受汉语言的特有魅力。比如“楚”字的甲骨文非常形象,上面都是树木,下面代表“脚”,这就表示人足历山林,所以“楚”的本义是“开发山林”;楚人的祖先可能最初以开发楚地而自豪,因此称自己的国家为“楚国”;脚踩在山林中的荆棘上,就是“痛楚”。“棘”字,就是两株酸枣树,全身都长着刺;“棘手”,就是荆棘刺手,比喻事情难办。[2]这样的识字教学,能体现教师的学识修养、审美情趣和课程意识,更能让学生亲近我们的母语,形成文化的认同。

2.品味词句的独特之处――敏锐语感。

作者对词语的巧妙运用能够使学生领略到语言的强大表现力,教师在备课时,要潜心寻觅这些独特之处,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即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如四下《第一朵杏花》一课中:“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的“捧”字,写出了第一朵杏花是杏树献给执着的有心人的礼物,也写出了在竺可桢爷爷眼里,这第一朵杏花的不同寻常。

3.赏析谋篇的精致巧妙――言之有序。

在高年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及表达的作用、效果。比如段落的衔接、前后的照应、文章的线索、开头和结尾、中心意旨的安置等,这样才能品味出文本的匠心独运、精妙构思。如五下《和他的大黑骡子》,就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充分运用强烈的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前半部分写出了对大黑骡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后半部分却写命令枪杀大黑骡子,给战士们充饥。这一对比的运用,形象地揭示了下决定时的痛苦,更烘托了人物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很好地表现了语篇的意旨。

4.精选读写的迁移点――循序渐进。

特级教师张万化认为:“读写结合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写’叩问质疑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深入理解和延伸、创造阅读文本的过程。”每个年段都有不同的读写结合的侧重点,教学应体现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将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文本意韵的侧重点和练笔训练点尽可能地糅合在一起,变知为行,学以致用,这样的效果可能是最优的。如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指导学生理解“即使……仍然……”“只要……就……”等关联词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樟树的独特情感后,就可以将这种语文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选用一个关联词语,写出对宋庆龄的印象。不妨看一下学生的运用:“宋庆龄坚决反对迫害进步人士的罪行,即使在自己亲密的同事遭到暗杀、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斗争。”“只要是有利于和平的事情,宋庆龄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奔波。”……这样的迁移,学生不仅充分体会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还初步关注到关联词的妙用。再如,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交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就提高了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用上两至三个关联词,表达自己的感悟。一位学生说:“我们要记住,只有赠人玫瑰,才能手有余香。给,有的时候并不难做到。哪怕只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次充满鼓励的掌声,也会温暖一个人的心灵。如果我们都有为他人着想的心,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这样的迁移,对学生运用关联词语的要求提高了,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却随之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解放学习的主体――激活言语潜能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生来就具有学习言语的天赋,都是天生的诗人。因此,语文教师要爱护并顺应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言语天性,发现并关注儿童的言语潜能,引领学生经历言语的体验、表达和创造,进而让语文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生成的动态建构过程,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逐渐养成自觉运用言语的意识、兴趣与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读写听说的主体,以唤起、巩固和促进学生言语运用的自信,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言语表现上尽量各具个性。

三、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建构知识

第斯多惠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单要教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读悟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自能”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有实效。学习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的一般方法;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初步方法;简单的记叙、说明的方法等。以“在精读前的前置性学习环节”为例,我就将其细分出4个子项目:(1)掌握大意;(2)优点赏析:将“我”喜欢的、印象深刻的语句标注出来,可写下感受,等待与同学分享;(3)提出疑惑:记录自己不了解与不认同之处,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资料解答;(4)把文本画成稿,用图像表示。前置性学习后的每次对话,我都满怀期待,因为学生在知识的自主建构中,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了,变得更有探究精神,课堂常常会生成许多意外的精彩,也因此变得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

四、丰富语言的积累――拓展儿童文学阅读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延伸性地阅读相关书籍。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的学习是在有意义的语言现实中学会的。“对学生们来说,儿童文学是一种最好的呈现意义的方式。”[3]苏教版中的儿童文学文本不算太多,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儿童文学的经典,拓展给学生,让学生与最富有童趣、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对话。当然,拓展应紧密围绕文本空白点、文本内涵、表现手法等因素,以巩固课堂学习的核心目标。

以四上教材为例,学习了《老师,您好》后,可推荐任溶溶的儿童诗《爸爸的老师》,深化学生对尊师内涵的把握;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后,让学生走进《吹小号的天鹅》,感受在逆境中坚持的力量;学习了《珍珠鸟》一课后,教师可朗读亚当森的《猛狮爱尔莎》,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野生动物倾注的真挚感情,领悟怎样才是真正的信赖……

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民间文学给学生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因此,童谣、民间故事,应是拓展时非常重要的资源。此外,《长袜子皮皮》等幻想文学、《笨狼的故事》等充满幽默精神的作品也应是拓展的重要方面。

五、由备课到“备人”――主动提升专业素养

要想使“奥卡姆剃刀”保持准度,在课堂上有效地实现减负增效,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知识素养、语言素养、人格素养等专业素养之外,还得备有四块磨刀石,时时地磨砺自己,方能有效去除备课中的枝蔓,把握文本精髓,进而在教学中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磨刀石一:传统文化的视角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读出文本深层的文化密码,使教学更具文化品位。四下《春日偶成》有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如何理解诗人的快乐不同于少年的快乐?作为理学创始人之一的程颢,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哲理:他在郊游时直觉冥会到“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这个道理,体悟到天人合一的交融,这就是“余心乐”。理解这么深,才不会在课堂上作胡乱的解读,才能够深入浅出地点出此诗的基本意蕴。“教材安排这首诗,其中这个‘乐’字,未尝不可能是孩子们日后亲近儒家,理解儒家的一粒珍稀种子。”[4]

磨刀石二:儿童本位的视角

“儿童的世界,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则,和成人世界有着根本区别。”[5]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生命色彩的个体。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对学生“具体生命”的不同状态进行解读。只有充分了解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生为本,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揣摩阅读文本,才能了解学生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亲密接触中潜在的多种可能。

顽童,这一形象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如小飞侠彼得・潘、小飞人卡尔松已是家喻户晓。“哪吒”这一形象,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难得的顽童代表。在教学《哪吒闹海》,当学生感受到哪吒不畏、敢斗邪恶的精神时,可让学生和原著比较着读,一个是小英雄,一个是有别于正统“好孩子”的“另类”儿童形象,让学生来判断,更喜欢哪个角色,并简要说说理由。这既渗透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又呵护了儿童向往无拘无束的天性,让学生在体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的同时,感受童年真实的成长状态。

磨刀石三:生命美学的视角

“文学是人类爱的见证,它与爱同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再多的理由都不能淹没其中的一个最根本理由:它必须是给人性以尊严的教育,它必须是给文学以尊严的教育。一句话,它必须是爱的教育。”[6]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学眼光,一种生命的眼光,才能突破解读时的集体无意识,辨别文本的优劣,深层领悟主旨,才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营养。比如《九色鹿》的结尾,如何惩罚调达呢?“来啊,将调达重打一百军棍,再五马分尸!”“如果我是国王,我要把调达的眼睛和心脏挖出来!”面对生命的麻木,人性的缺失,如何传递博大而宽厚的爱?应该拯救调达的灵魂,因为拯救比惩罚更美丽!

磨刀石四:文体意识的视角

不同的文体,所选择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取向,以及教学策略也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文体解读方面的相关知识储备。诗歌,应感受意与境相互交融产生的“场”、韵律、节奏和特殊的表现手法;神话文本,应了解神话故事本身的神奇和丰富的想象力;小说,要鉴赏创作的手法,比如细节的描摹、环境的渲染、悬念的设置;寓言,要以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如五下《水》属于文学性课文,用这篇文章教育学生如何珍惜水,显得有些牵强。从小说的角度来设计,这篇文章的数量词是如何表达出强烈的效果的,又是如何进行场面的细腻描写的,以及体会人物在面对苦难生活时的乐观精神都可定为教学的目标。

有效的备课,还要求教师结合学段目标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现有水平,抓住文本所独有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这一个特性,找到教师自身的特长,以扬长避短。当然,用奥卡姆剃刀“删繁就简”的备课,并不只是单纯的简单,而是一种以简驭繁的境界。让我们的语文备课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让我们的教师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让我们的课堂闪现出文化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罗耶.奥卡姆剃刀:影响全球精英命运的思维法则[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1):6.

[2]左民安.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3):315.

[3]朱自强.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9):11.

[4]干国祥.构筑理想的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7):8.

[5]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36.

[6]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53.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上一篇:CPI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下一篇:“阶梯式写作教法”攻略